“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雜下第六》--晏子使楚,整句話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種水土不同,出現橘與枳,在中藥領域中,橘與枳都是行氣藥,在運用中也是常見的中藥,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别呢?
橘跟枳都是屬于柑橘類植物,對晏子使楚文章熟悉都會知道,橘子個大飽滿酸甜可口,枳小而酸澀,現在我們先說下枳這味中藥。
枳常用的中藥就是枳實跟枳殼,枳實是幼嫩較小的果實,如果長至接近成熟果實,把它切開,把果肉去掉,隻用外面的殼,就叫枳殼。無論是枳實還是枳殼,其功效為行氣,化痰,但是它們作用力很強,被歸于“破氣藥”,因為有消積或除痞的功效,所以書上寫“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但要注意的是消積是枳類的特殊作用,因為飲食停滞一般都有氣滞,用枳實可以達到行氣間接達到消積,不是說枳類具有消食作用,又因為氣機阻滞,痰凝氣滞這些最容易造成痞滿或痞悶,所以,枳類藥在所有行氣藥中是對痞效果相對較好的,因此被稱為除痞要藥,我們可以從枳術丸,枳實導滞丸等方劑,看出常用于這類食積氣滞或者痞滿等情況,那枳實跟枳殼的區别在哪呢?其實是幼嫩跟成熟的作用效果區别,幼嫩峻猛,成熟緩和,它們之間的功效未見明顯差異的。
那橘呢,說枳就知道是整個果實被拿去做藥,成熟了就殼做藥,橘可是全身上下被切割作用,如青皮、陳皮,橘核,橘絡,橘葉,可以說全身都是寶,因為是同個母體,所以作用都相似,隻是力度輕重不同,其中最強的就是青皮,其功效主要為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調中包括了消脹、開胃、止嘔,是偏于行氣消脹的藥物,又有其燥濕,化痰特性,對脾胃有濕,或者痰濕方面下橘類藥可以兼證處理,加上橘類整體作用平和,因此在中藥配伍上,橘類出現次數比枳類多很多,其中陳皮是出現最多的,在二陳湯,平胃散等方劑可以看出。
有的人會好奇,枳類也化痰,橘類也化痰,為什麼在祛痰方劑,不管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治風化痰甚至溫化寒痰等方劑,出現最多就是橘類的代表陳皮?
這也是剛才橘類藥的特性——燥濕,都知道脾為生痰之源,有了燥濕,就能針對生痰之源下手,減少痰的生成,因此,在祛痰方劑,橘類比枳類更常用。
但要注意的事:青皮力度之強,也是被列入破氣藥,但是他比較偏于肝氣郁結這塊,以破氣疏肝為主,因此,在脾胃這塊,經常是枳類跟其他橘類常見。
好了,我們現在來總結下吧,橘類藥除去青皮,整體偏于行氣除脹,其藥性平和,擁有對脾胃濕症、痰證的治療優勢,尤其是痰濕結合,枳類偏于行氣除痞,其氣為破氣,力度要比橘類強,在對付食積或者脾胃氣滞類的比橘類優勢,所以說呢,桔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在中藥領域雖然都是行氣藥,但水土不一樣,終究功效也是有各自的強處。#中醫養生的真相##健康樂享官##快問中醫超能團#@快問中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