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大門東側,多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寫着“诂經精舍舊址”。很多來往遊客,看了碑文後,會站定和石碑合影留念。
這塊石碑背後,很有故事。
西湖景區嶽廟管理處告訴記者,這塊紀念碑,是為了傳承西湖曆史和紀念阮元先生。
诂經精舍,是杭城曆史上的著名書院,在1801年由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創建。
杭州人都很熟悉“阮公墩”,這“阮公”就是阮元。當時,他組織疏浚西湖,将淤泥堆積成一小島,後人稱為“阮公墩”。
阮元是清代著名學者,金石書法家,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曾任浙江學政、巡撫多年,一生“目逾萬卷,胸有千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者型官員”。
阮元著作等身,著述達180餘種,其中《十三經注疏》最有名。
1801年,阮元創辦了“诂經精舍”,在全省選了一批學生入學。為了鼓勵學生們努力向學,他還捐出一筆薪俸用作學生津貼。阮元還親自寫了一篇《诂經精舍記》,對創辦這所教育機構的主旨作了說明。
當時,诂經精舍聘請了一批著名學者,以學生自學研讨為主,與大多數書院專習八股不同。诂經精舍在學術研究中不畏權威、實事求是的精神,也開啟了清代書院培養真才實學之士,講求經世緻用之學的風氣。可以說,阮元是當時教育改革的先驅。
1809年,阮元離職後,诂經精舍逐漸停廢。1830年前後曾恢複,後因戰事再次停辦。到1866年,省布政使蔣益灃捐資重建,兩年後,請來了清代著名學者俞樾主講。孤山有個“俞樓”,就是1878年,為了慶賀俞樾掌教诂經精舍十周年,俞樾的學生們集資為恩師建造的宅子(同時得到了俞樾的老友彭玉麟的資助)。
除了俞樾,還有名家黃體芳、譚獻、汪鳴銮等在诂經精舍主講,诂經精舍也是當時浙江省的最高學府,人才輩出。但後來,因時局驟變,曆經百餘年滄桑的诂經精舍于1904年正式宣告停辦。
“我們收集了曆史資料,邀請了相關專家讨論,覺得有必要在孤山設立‘诂經精舍’紀念标志,傳承杭州西湖曆史和紀念阮元先生。”
嶽廟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表示,因為“诂經精舍”的建築已經沒有了,在查閱相關文獻、圖片資料的同時,也邀請相關文史專家們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讨,确定了紀念碑的具體位置,紀念碑的樣式則參照“崇文書院舊址”“蠶學館舊址”等紀念碑進行了設計。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金丹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