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說法:
1974年1月19日,中越在西沙群島發生海戰。
蔣介石在台灣表示:
南越(當時分為南越、北越兩個部分)跳梁小醜也想染指南海,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們出兵!
1月22日,我東海艦隊三艘艦艇奉命穿越台灣海峽,支援西沙戰場。
蔣介石下令國民黨軍隊打開探照燈并協助通過。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後,說:
“蔣先生此人還是有民族大義的。”
這個故事被編進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2》當中。
其實對于該事件的真實性,一直是有争論的。
不過這個故事雖然有些細節值得推敲,但是在結果方面又有着某種特殊的意義。
一、“故事”背景 1973年,由于《巴黎協議》的簽訂,美國在國際上承認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法律地位,結束了長達20年之久的越南戰争,并撤出在南越的全部美軍及同盟軍隊。
美軍撤離時,給南越政府留下了大量美式陸海軍裝備,其中包括十幾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使得南越一度宣稱,自己的軍事實力可達世界前十。
美軍撤離後,面對北越的強大壓力,南越急需一個宣洩口來顯示自己的實力及地位,緩解國内外各方壓力。
于是,1974年1月19日,南越海軍的4艘美式大型作戰艦艇(總排水量近6000噸)與我國4艘小型艦艇(總排水量1700噸)爆發海戰。
我軍在實力懸殊下擊傷擊退敵艦三艘驅逐艦,在準備與最後一艘敵艦同歸于盡的關鍵時刻,由趕來支援的281、282艇(總排水量830噸)将南越10号艦擊沉。
20日,我軍乘勝追擊,将被南越自1956年就強行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銀3島解放。
在南海吃了這麼大的虧,南越心有不甘,他們擺出一副報複的姿态,派遣6艘軍艦從岘(xiàn)港出發,前往西沙,另外還有兩艘驅逐艦正前往岘港增援。
中央軍委深知敵我實力懸殊較大,在西沙海戰之前,就命令東海艦隊所屬的505号昆明艦、506号成都艦和508号衡陽艦,3艘導彈護衛艦南下增援。
而故事就是在這3艘導彈護衛艦穿越台灣海峽時發生的。
二、穿越台灣海峽 東海三艦接到海軍通知,從舟山基地出發,火速趕往西沙海域進行增援。
因為在台灣海峽國共曾多次發生海戰,以往我方艦隊大多是從東海先進入太平洋,繞過台灣島後,再從巴士海峽進入南海。
此次是為南海艦隊增援,時間對于我方來說十分珍貴,如何規劃路線,怎麼走是頭等大事。
這個問題擺在毛主席面前,經過深思熟慮,他對三艦下達了“直接過”的命令,意為東海三艦直接穿過台灣海峽。
21日夜,我東海三艦進入台灣海峽。
“艦隊已通過東引島,一切正常。他們會不會将我們放過東引島以後,在馬祖金門一帶伏擊我們?”
有人對艦隊能順利通過東引島海域提出疑問。
南海艦隊情報處範樹華處長回道:
“蔣軍的所有大型戰艦都在監控當中,并沒有大的調動,而且東引島、金門、馬祖也沒有明顯的軍隊活動,應該不會有伏擊。”
從上述對話中可以看出,我軍通過台灣海峽的過程中,對台灣方面的态度是不明确的。
而在此之前,艦隊司令張元培将軍,也要求情報處詳細掌握台灣方面大型艦船的位置,和東引、馬祖、金門守軍的動向。
中央則指示福建基地嚴陣以待,時刻準備反擊來自台灣方面的襲擾。
而為保證行動隐秘性,3艦通過台灣海峽,實行燈火管制,電報也是隻收不發。
由此看來,在這種緊張的時刻,隻要是陌生船隻靠近,都會引起我軍的堅決打擊。
因此,說蔣軍曾運送補給給我軍的傳言,大概率是站不住腳的。
大家都知道,台灣海峽的最窄處也有130公裡,夜間打開探照燈協助行駛的說法,也有些勉強。
如果說台灣方面得知東海三艦的計劃,打開探照燈表明“得知你的行動,但我方沒有作戰計劃”,使得我軍可以安全通過,這倒未必不是一種可能。
而事實上,台灣方面确實知道,我軍要在21日夜通過台灣海峽。
根據台灣方面的軍事檔案《金馬前線綜合情況(74.1.16-1.31)》顯示,我軍三艦通過台灣海峽的計劃,已經被台灣方面探知。
蔣軍對此的結論是,該項行動是針對越南,跟台灣無關,對此的應對為:
加強南海備戰措施有關,其後續動作注意中。
1974年,南越和台灣方面同屬于美國的盟友,在一些分析中,台灣不可能為了西沙問題去得罪南越,間接性得罪美國。
所以蔣介石對于我軍跟南越采取的是一種不幹涉的态度,無論西沙海戰誰勝誰負,對他們都不會産生大的影響和波及。
這是一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思維,但另一方面,“朋友的朋友,可能未必是朋友”。
至于蔣介石是否說出“大陸不出兵,我就出兵”的言論,無從考證,但從結果上看,效果是明了的。
而且蔣介石與毛主席的默契,也是客觀存在的。
三、炮擊金門的深意 當年蔣介石敗退台灣時,美國就曾建議他放棄金門、馬祖,并把台灣交由美國托管,但遭到蔣介石拒絕。
美國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蔣當時還妄圖利用金門作為跳闆,用以反攻大陸。
二是放棄距廈門僅有10公裡的金門,斷了蔣反攻大陸的想法,為美國實現“劃峽而治”做鋪墊。
所以,蔣介石明确表示反對。
由于台灣和美國在1954年簽訂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因為蔣沒有放棄金門,所以,一旦金門有事,美國必須根據條約來協助台灣,但他們又不想跟大陸發生直接沖突。
當時,蔣介石面臨着美國方面的巨大壓力,甚至還準備了推翻“不聽話”的蔣介石的計劃。
1957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親自來到台灣,對蔣介石表示:
如果不從金門、馬祖撤軍,那美國将減少對台灣的援助。
蔣此時的壓力可想而知。
可他一旦從金門撤軍,達成美國人的陰謀,就将變成分裂中國的千古罪人。
1958年8月11日,美國國務院公布了一項不承認我政府的備忘錄。
對于他們的挑釁,中共中央在8月17日通過了毛主席的提議,炮擊金門。
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對金門長達兩個多月的炮擊。
據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主席對此的說法是:
“炮擊金門不是為了解放金門,而是為了給蔣介石一個借口,抵抗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
果然,蔣介石在得知解放軍炮擊金門的消息後,連聲高呼:
“好!好!好!”
面對美國施加的巨大壓力,蔣介石因炮擊金門這個“神助攻”,果斷增兵金門。
随後,台灣“外交部”在蔣的授意下首先發表聲明,表示堅決固守金門、馬祖,并拒絕了美國關于海峽中立化的建議。
9月,蔣介石公開發表談話,表示解放軍炮擊金門,是進攻台灣的前奏:
“台灣方面必将堅守金門、馬祖,哪怕隻有國民黨孤軍戰鬥(即使美軍不支援),也絕不退縮。”
他的做法引來美國的強烈不滿,他們對蔣的态度也日漸強硬,甚至呵斥。
蔣介石倒是難得的強硬,他在10月9日發表的“雙十文告”,與15日答《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問時,接連表示:
将固守金馬,美國“托管”台灣的建議是“空洞和愚蠢”的,申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無可争議。
10月2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國防部再告台灣同胞書》,與蔣介石遙呼相應。
文中表示:
...... 美國的政治掮客杜勒斯,愛管閑事......命令中國人做這樣,做那樣,損害中國人的利益,适合美國人的利益。就是說,第一步,孤立台灣;第二步,托管台灣......
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内,以利你們長期固守。如有不足,隻要你們開口,我們可以供應。......
逢單日,你們的船隻、飛機不要來。逢單日我們也不一定打炮,但是你們不要來,以免受到可能的損失。
我們希望你們加強團結,以便一緻對外......
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緻的。美國人強迫制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内,是絕對不容許實現的。
由此看來,炮擊金門,是國共兩黨共同抗擊美帝妄圖分裂中國的有力反擊。
毛主席的精準判斷,緩解了蔣介石的壓力,兩人的默契讓美國的陰謀化為泡影。
西沙海戰時,毛主席讓東海三艦從台灣海峽“直接過”,以及蔣介石“密切監視(而不打)”,可謂是兩人的又一次默契。
南越妄圖占領西沙,侵犯我們主權和領土完整,在蔣看來,這是不能容忍的,他不方便直接反擊,但不妨礙他大開方便之門,讓我東海三艦順利通過台灣海峽。
所以毛主席才說“蔣先生還是講民族大義的”。
而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對于“和平統一”也是有認同的,曾發生過的3次密談,以期望形成國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國統一。
四、建國後的國共三次和談 1、章士钊與宋宜山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國際關系日漸緩和,新中國的戰略也轉移到國内的經濟發展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在台灣的問題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采用武力伺機解放台灣,與和平談判實現統一相結合的方針,毛主席也提出“和為貴”的對台方略。
為此,曾參加過1949年北平和談的南京政府代表章士钊,主動向周恩來總理請纓。
請求中央批準他去香港聯絡國民黨的故交,進而聯系在台灣的蔣介石,實現國共合作,争取和平統一。
為此,中央特地寫了一封信由章士钊轉交蔣介石。
信中提出了四條辦法,以實現兩岸統一:
①、除外交外,台灣人事軍事等皆由蔣介石管理。
②、中央可撥款加強對台灣的基礎建設。
③、尊重蔣對台灣的改革,但可從緩,與各方協商為好。
④、雙方不要做破壞國共合作的事情。
1956年春,章士钊攜中央信件到達香港,見到了國民黨方面在香港工作的許孝炎先生。
許孝炎了解他的來意後,當即返回台灣,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的信件。
他将信件反複看了幾遍,沉默不語。
1957年,蔣介石突然召回在香港的許孝炎,兩人經過長時間的密談,決定由宋宜山到大陸先行探路。
宋宜山是國民黨高級将領宋希濂的哥哥,也是蔣介石的學生。
派他回去,一是蔣對其的信任,二是用回大陸探望被我軍俘虜的弟弟的名義,以免引起大的波動和社會反應。
1957年4月,周總理在北京東興樓接見了宋宜山。
宋宜山對回大陸目的直言不諱,就是想看看大陸的态度。
周總理也是做出的明确的表示:
“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志們曾在一個屋裡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飯。希望我們還會在一起合作。”
在周總理的安排下,由統戰部長李維漢與宋宜山進行具體事務的對接,李維漢提出了四條基本意見:
①、兩黨可通過平等對話實現和平統一
②、台灣可以在蔣的管理下實現高度自治
③、中央不派人參與管理台灣,而台灣方面可派員參與中央領導
④、美勢力必須撤出台灣
宋宜山回到台灣後,向蔣介石提交了一份長達一萬五千餘字的報告,他對大陸毫不吝啬的贊揚,引起了蔣的不滿與戒心,加之大陸當時正在開展反右鬥争,使得國共和談的事情就此擱淺。
2、曹聚仁穿針引線
曹聚仁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記者、作家,與魯迅先生相交莫逆。
在《魯迅全集》中便收錄了魯迅先生緻曹聚仁先生的二十五封半的信件,而且他與國共雙方的高層都有着良好的關系。
1957年7月,曹聚仁從香港回到大陸,周恩來與陳毅等中共高層在頤和園為其接風。
席間,周總理對其表示:
“我們對台灣絕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談,隻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
10月3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曹聚仁時,說:
“你這次回來,可以多看看,到處走走,看我們這裡還存在什麼問題。”
同時,他也肯定了蔣介石在某些曆史時期起到的作用,表達了國共再次合作的心願。
曹聚仁回到香港後,向蔣介石做出彙報,他對此沒有做出指示,隻是讓曹聚仁第二次到大陸,去浙江奉化看看蔣氏祖墳。
曹聚仁結束第二次大陸之行,随即将奉化之行的照片和詳細情況緻信蔣介石,同時寄去的還有一封關于國共再次合作意見的信件,但并沒有得到蔣的明确回複。
就這樣,國共合作的事情便拖了下來,直到1965年國民黨的二号人物李宗仁返回大陸,讓蔣氏父子再次行動了起來。
曹聚仁得知蔣經國會擇期到香港,與其商談國共再次合作的事情後,他立即起身抵京,與中共方面進行溝通,明确了中央對于此事的态度後,便返回香港,等待蔣經國。
不久之後,蔣經國來到香港,他親自将曹聚仁接到台灣蔣介石的官邸,開啟了一次秘密會談。
經過這次會談,雙方達成了六項共識,主要内容為:
①、蔣介石率舊部回大陸定居,仍然擔任國民黨總裁。将廬山地區作為國民黨的辦公和居住場所。
②、由蔣經國任台灣省主席,台灣的軍事外交由大陸中央統一管轄。台灣方面除土地政策(耕者有其田)外,其他政令由台灣方面負責,保持二十年不變,期滿後再行協商。
③、台灣方面不在接受美國的任何援助,所缺款項由大陸劃撥。
④、台灣海空軍并入大陸,陸軍縮減為四個師,一個駐守廈門、金門。其餘三個駐守台灣。
⑤、金門、廈門合為一個市,作為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緩沖和聯絡地區。由駐守的一個師的師長擔任市長,該師長由台灣提名,北京認可。
⑥、台灣原有官員待遇不變,人民生活水平隻能提高。
這六項共識由曹聚仁帶回了北京,并在中共中央的常委會上進行了讨論,毛主席也表示對這六項共識的基本同意。
而就在國共再次達成合作,祖國即将實現和平統一的關鍵時刻,美國又橫加阻攔,加之後來大陸動蕩年代的開始,讓此次和談再一次的擱淺。
3、出師未捷
時間來到70年代初,中國返回聯合國,尤其是中美關系複蘇的大環境下,台灣的地位愈發尴尬了。
于是,國共和談再一次提上了日程。
由于曹聚仁先生在1972年已經辭世,所以90歲高齡、因為骨折還在用輪椅代步的章士钊老先生再度請纓,居中聯絡。
經毛主席批準,1973年5月,章士钊離京赴港再次擔任聯絡員,周總理親自到機場為其送行。
章士钊先生到達香港後,頻繁出席各種活動,隻因他年事已高,加之水土不服等原因,一病不起,并于7月1日與世長辭。
章士钊出師未捷,給國共雙方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後來,蔣介石派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趕赴香港,促成和談。
陳立夫首先通過秘密渠道向毛主席發起訪問台灣的邀請,同時,在香港報紙上發表了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明确表示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
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後,也非常高興,但當時他與周總理的身體都不是很好,便準備由鄧小平負責此事。
又是一個關系到和談是否成功的重要時刻,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去世了,讓國共的第三次和談也就此結束了。
此後,陳立夫一直在為兩岸統一奔走,1992年首批大陸記者訪台時,98歲高齡的他明确說道:
“隻要兩岸人民需要我,我就會去大陸,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國家強盛,人民安樂。”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曹聚仁”、“章士钊”、“陳立夫”,在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做着自己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來,也一定會實現這些和平使者的心願。
結語 毛主席和蔣介石雖然是對手,但對于民族大義,兩個人是一緻的。
無論是炮擊金門還是秘密和談或是西沙海戰,都顯示出了二人極高的政治默契,而建立這種默契的基礎,便是“維護國家統一完整”。
所以主席說“蔣先生是有民族大義的”,也曾說過“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的好,他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是毫不含糊的”。
三次和談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毛主席和蔣介石及兩岸同胞、海外僑胞們,希望和平統一的願望,是強烈而真實的:
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作為炎黃子孫必須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