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國曆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1歲:公元1103年(北宋崇甯二年),嶽飛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
20歲: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應募入伍,被任命隊将(無品級的低級軍官),但不久父親去世,辭職回家守孝;
22歲:公元1124年(宣和六年),到河東路平定軍參軍,被擢為偏校(低級騎兵軍官,從九品);
24歲: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嶽飛成為宗澤部将,以軍功遷為武翼郎(從七品);
25歲: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嶽飛向宋高宗趙構越職上書獲罪,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後投靠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受其賞識以白身借補修武郎(正八品),先任中軍統領,後又升為統制;
26歲:公元1128年,嶽飛重歸宗澤麾下,任東京留守司統制,因多次戰功先後轉武略、武德大夫(正七品),授英州刺史;
27歲:公元1129年,先後任昌州防禦使(從六品)、南通鎮撫使(正六品);
28歲:公元1130年,泰州鎮撫使兼泰州知州(正六品);
29歲至31歲:1131年到1133年,先後任職神武右副軍都統制(從五品)、建州觀察使、權知潭州、權荊湖東路安撫都總管(正五品)、武安軍承宣使、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從四品);
32歲:1134年,任清遠軍節度使(正四品)、神武後軍都統制,成為統轄宋軍五大主力之一嶽家軍的大帥,同時,兼任湖北路荊、襄、潭等州制置使(正三品),封武昌縣開國子爵;
33歲至34歲:1135年至1137年,任神武後軍都統制、鎮甯軍崇信軍兩鎮節度使、三路制置使、三路招讨使(從二品),授檢校少保,加封武昌郡開國侯、武昌郡開國公;
35歲:1138年,軍銜晉升為太尉(正二品),這是南宋最高軍銜;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36歲:1139年,授開府儀同三司(文官最高品級,從一品);
37歲:1140年,朱仙鎮大敗金軍,加少保(正一品);
38歲:1141年4月,被調離軍隊,任樞密副使;
39歲:1142年1月27日,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嶽飛的供狀上隻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險将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嶽飛冤獄終于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将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栖霞嶺。1178年,宋廷為嶽飛追贈谥号“武穆”,1204年,宋甯宗時追封為鄂王,理宗時改谥忠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