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品牌

 >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

品牌 更新时间:2025-05-07 10:21:44

  攝影術的發明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器材也正是基于這百餘年的沉澱不斷深化而來,而在這冗長的曆史潮流之中,賓得這個好像很文藝,好像又很低調的品牌,也曾經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賓得ME-F就是史上第一台使用TTL自動對焦系統的單反相機,與之搭配的AF 35-70mm F2.8也是一顆内置對焦馬達的鏡頭(但無法機身供電,依然需要四顆7号電池),雖然是與現代單反近似的副反光闆反射部分光線給位于機身底部的對焦系統進行對焦,但這套1981年的TTL自動對焦單反使用的依然是反差對焦(緊随其後的佳能AL-1 QF也是如此),所以以後有誰跟你說“單反都是相位差自動對焦”的時候,你可以掏出賓得ME-F這個鼻祖來駁斥他。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

  當然,今天的主角并不是ME-F,而是賓得更為現代的後續機型K-1 II,從之前大家的反饋來看,賓得留下的關鍵印象就是“惋惜”,在數字成像時代賓得似乎一直都處于慢半拍的節奏上,最關鍵的原因是銷量不足導緻在供應鍊體系裡缺乏話語權,單反相機市占率佳能尼康索尼三巨頭就吃掉了接近9成市場,而賓得的傳感器沒有自研且無法跟上最新型号、鏡頭推新速度慢且受制于代工廠、品牌在市場上又幾乎沒有任何聲音,你甚至在DxOMark等數據機構裡都找不到幾顆賓得的鏡頭,玩家讨論度也很低……而在所有品牌都開始發力全畫幅無反的大背景下,賓得甚至連自家全畫幅單反鏡頭系統都還沒完全成型,無反機身更是寫八字連紙都還沒找到……也正因如此,理光才會在CP 上抛出“未來人們還是會用回單反相機”的觀點,所以大家在看廠商給出的新見解時,了解背後的目的是很重要的,可以類比的就是富士前幾天說的ValueAngle。

  雖然前景看上去不算特别光明,但賓得畢竟還是老司機,依然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從表面來說就是設計語言的專業化。大家應該知道相機系統的出貨量趨勢在逐步走低,根本原因在于民用端手機攝影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硬軟件體系,卡片機、低端單反/無反生存空間被大幅壓榨,所以将設計思路重回專業化是一個必然方向,這也是為什麼适馬、佳能猛推“健身”鏡頭的原因之一,關鍵是這些産品的光學素質的确相當出色,也正為專業化鋪設了前進道路。而賓得K-1系列的體型一看也是完全沒為輕便做什麼考慮,核心要素就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專業操控和輸出性能。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2)

  首先K-1 II使用的是3640萬像素的IMX094,也就是與尼康D800/D800E/D810、索尼A7R同源,沒有A7R2/A7R3的IMX251和D850的IMX309的背照式設計,也當然不可能有A9的IMX310堆棧式設計,所以它并不是最新的傳感器(事實上K-1也都發布快3年了)。但即便是按現在的标準來看,這依然是一塊性能底線很高的全畫幅傳感器,從信号和統計的角度來看,關乎于傳感器性能的硬指标,比如信噪比、動态範圍……幾乎都與甚至隻與兩個變量有直接關系,那就是信号和噪聲。當然,影響它們的要素也有很多,但幾乎也都和制造工藝相關,比如無隙微透鏡讓所有入射光子都能進入像素電路,而100%開口率的背照式設計可以讓這些光子都充分入射二極管,從而實現更高的量子效率……這些都是造成輸出性能差距的細節。

  在低感光度時,信噪比和動态範圍的高低直接取決于傳感器的讀出噪聲(長曝光時也與熱激發的暗電流息息相關),所以現代成像傳感器的主要設計目标就是降低本底噪聲,特别是模數轉換前的模拟電路噪聲。而高感光度時,光子在半導體表面随機入射産生的光電子散粒噪聲低信噪比成為絕對主力,這是現有技術無法解決的物理限制,所以這時候輸出性能主要考驗數字端圖像處理器的算法,比如多幀堆棧均值就可以有效提高散粒噪聲這種随機噪聲的信噪比,當然,信噪比是18%中性灰色的單調測試,而部分傳感器讀出噪聲色調飄移形成的彩色噪點,以及大面積猜色偏色會成為額外,甚至無解的問題。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本底噪聲和處理器算法近似的情況下,并不是像素總數越低,高感光度成像素質就更好,這個誤解的症結在于大家往往忽略了實際輸出分辨率是相同的,同為ISO 12800時4500萬像素和2400萬像素放在同一塊顯示器上鋪滿觀看時,高像素機型的分辨率優勢依然明顯存在,這個我其實說過很多遍了,不相信的話自己找樣張來對比吧,順便也可以想想為什麼DxO默認以Print模式來進行對比。

  K-1 II相對一代的改進之一就是增加了信号預處理單元并采用了新處理器,所以它是一個在數字端進步的升級。短曝光讀取噪聲非常低,相同光圈快門組合時,降低6檔ISO到ISO 100拍攝後再後期強制提亮6檔,100%放大的噪聲表現與直接以ISO 6400拍攝幾乎沒有區别: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3)

  左側是ISO 6400,右側是ISO 100後期提亮6檔,均為100%截圖。這兩者的物理意義差别在于後期提亮低感光度輸出,會同時放大模數轉換和後端數字信号讀出噪聲,而直接高感光度拍攝則不會,如果兩者之間有着較大感光度差但最終輸出區别很小,也就意味着本身讀出噪聲量很小,性能出色,K-1 II在這方面無疑是高水準。

  另一個典型測試是固定ISO和光圈,逐檔增快快門速度,然後後期提亮來進行對比,這個測試的意義是強制提亮高速快門輸出不僅會放大後端數字讀出噪聲,也會放大了散粒噪聲、暗電流噪聲、傳輸噪聲等前端模拟信号噪聲,而單次充分曝光的慢速快門輸出則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它的測試結果會低于上面這個測試,兩者100%放大時,K-1 II目視有4檔左右的動态範圍: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4)

  左側是1/100秒,右側是1/1600秒後強制提亮4檔,均為100%放大,當然,如果是鋪滿4K顯示器看的話,6檔也很難看出區别,也依然是很出色的水平。

  不過我前面強調了這是短曝光,如果是強光環境下的風光片,K-1 II是足夠勝任甚至可以說是業界一線水準,而且它還有像素偏移這個大招(後面再說這個)。但如果是面對長曝光拍攝時,這就意味着半導體價電子經熱激發至導帶中的暗電流引發的噪聲會明顯增強,暗電流與溫度和曝光時長有明顯的關系,而機身防抖機制意味着傳感器是通過活動結構懸浮于機身内,這意味着它無法使用接觸式導熱器件來實現散熱,所以很多傳感器防抖設計機型的長曝光動态範圍多多少少都不如短曝光時,而K-1 II則正是一款基于五軸機身防抖的機型,長曝光時它的動态範圍會有一定幅度下降,我甚至碰到了RAW文件大面積猜色錯誤這種現象(同時直出的JPEG即便是暴力拉曲線也沒有發現這個問題):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5)

  值得注意的是,新處理器的加入還讓K-1 II的ISO上限達到了819200,而且這可是原生輸出非擴展,兩者本質上的不同在于原生ISO不會放大模數轉換器及其後端讀取噪聲,所以同數值時原生ISO的理論信噪比會更高一些,當然,雙增益還是更靠譜的方案,賓得并沒采用這個方案。不過要知道三大速度旗艦裡,佳能1DX2和索尼A9原生隻能到51200,尼康D5則是102400,這就如我前面說提到的那樣,高感光度的模拟極限取決于靈敏度阈值,數字極限則是處理器為主。

  不過之前也強調了,在特别高感光度的情況下的噪聲色調飄移會成為一個大難題,賓得雖然給K-1 II升級了新處理器,但這個問題顯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ISO 102400時就能看到它的彩色讀出噪聲已經形成連片狀: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6)

  而相同曝光組合,ISO是擴展至102400的EOS R卻沒有,更準确的還原了色彩: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7)

  這種情況既可能源自傳感器本身也可能源自算法,亦或是兩者皆有,所以雖然單純看信噪比可能K-1 II更低,但視覺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而這種情況下如果放低ISO又會進入受暗電流影響的長曝光模式,左右為難……所以總體來說,賓得K-1 II雖然在處理器上做出了升級,但依然受制于各方面的缺陷,因此在極限高感光度下的表現相對還是稍稍不如5D4、EOS R,也比不過有雙增益加持的D850、A7R3等競争機型。

  接下來說像素偏移,這個功能在K-1上就有了,但跟索尼A7R3一樣不能機内合成,必須使用PC端那幾個難用到爆炸的軟件去後期合成,實在是非常麻煩。而K-1 II因為換了新處理器的原因,像素偏移可以在機内直接搞定,而且增加了手持模式,一下子就方便了不少。像素偏移的本質是每拍攝一幀就讓五軸防抖主動位移一個像素的位置,連續移動并拍攝4張後進行合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同一個信号源可以有4次采樣,對于拜耳陣列來說,單個像素位置負責明度信息的綠色像素可以采樣2次,藍色和紅色各采樣1次,從RGGB 2x2陣列來看就是藍色紅色采集了4次,綠色則是2次,理論上提高采樣率也就能提高數字輸出分辨率,對于産品攝影等靜态主題來說很有幫助,但依然限制于鏡頭的光線衍射極限,也就是需要強力鏡頭才能充分施展手腳,而這正是賓得相對較弱的環節。

  而且這種單像素唯一采樣也同樣起到了堆棧均值的作用,也能有效降低散粒噪聲等随機噪聲的影響,提升暗部動态範圍調整空間。當然,從效果來看不如純粹的重複采樣,不過左圖單幀加5檔曝光後的噪聲明顯大于右圖的像素偏移: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8)

  從圖像識别判斷的角度來看,有移動物體的位置取單幀就OK,所以理論上在開啟動體補償模式的情況下,像素偏移拍攝位移量不大的場景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事實往往沒有這麼簡單,先看打開動體補償後的100%放大,注意看圈出的位置: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9)

  僞色、鋸齒等等問題紛紛出現,即便是在一些沒有産生位移的區域,而如果關掉動體補償的話: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0)

  很明顯,移動的物體會出現僞色和鋸齒,而部分色彩變化較明顯的靜止物體也依然會出現猜色錯誤,再切換到手持模式的話: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1)

  問題一下子少了很多,這說明目前賓得的像素偏移多幀合成算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手持模式在極限分辨率上相對腳架模式要低一點,但出圖效率更高。但手持模式并非一勞永逸,在相對較低速度快門下,腳架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畫面模糊,提高出片率。

  而且像素偏移功能在高感光度下也有一定的實用性,一般來說如果是需要盡量多細節的主題,我都會同時拍單幀和像素偏移,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保證出片率,隻可惜包圍曝光、連拍多幀等進一步提高動态範圍的手法不能自動實現,需要自己手動操作,這就略嫌麻煩了。不過K-1 II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功能是可以先拍JPEG,回放确認滿意後再追加保存RAW(也就是已經寫到了緩存裡),這對像素偏移拍攝來說是非常好用的功能,可以節約一點時間,但注意它隻能追加保存最後拍攝的這一張照片的RAW,且不能斷電(斷電就會清空)。

  因為是賓得唯一的全畫幅機身,所以K-1 II的機身功能設計可以說是賓得不遺餘力的成果,所以從細節上也可以看出它哪裡是真領先,哪裡又是真力不從心。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2)

  我喜歡先抑後揚,那就先說力不從心的,在操控體驗上最大的槽點就是對焦系統,K-1 II采用了一個33點相位差對焦模塊,位于中心部分比較密集的25點是十字設計,但隻有中心3點針對縱向光線的一字型可以到F2.8,這個規格甚至跟佳能800D打都不一定打得過,畢竟800D是45點全十字,中心一點對應的是米字型F2.8,最低對焦照度也都是-3EV……不過33點的覆蓋并不算密集,連續追焦功能若是選擇為自動,那麼4.4fps的最高模式會默認為快門釋放優先,也就是以第一幀的曝光值和對焦距離為标準鎖定後,連續拍攝,顯然這個模式在追焦時并不合适,而手動設置為對焦優先的情況下,如果遇到快速移動的被攝物一旦脫焦,就大概率是對到其他地方或瘋狂拉風箱……

  總體來說K-1 II的對焦系統追焦能力不及同等級的競争對手,而且8個非十字邊緣對焦點穩定性很差,所以基本也隻能使用中心的25點,弱光環境下也就中心3點靠譜。最高速連拍JPEG緩存在70張左右,但因為隻支持USH-I,所以寫卡比較慢,而且寫卡時啥也不能做,若要用作體育機,那這也算是個不足……

  實時取景為反差對焦,沒有片上相位差,也不支持觸控,雖有人臉識别但效率不高,對焦點手動調整範圍無法覆蓋整個畫幅,所以K-1 II的綜合對焦體驗是相對一般的。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3)

  而既然說到實時取景就得說K-1系列經典的LCD支撐結構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四條腿撐一塊屏,結構有點像科幻電影的意思,所以它可以上下左右進行傾角,而且LCD本身還可以朝上約60度,組合起來就是可以90度水平朝上,方便取景(要是有觸控該多好……),這個設計雖然看起來很酷,但它的拍攝功能卻并沒有完全跟上,多角度實時取景比較适用于視頻拍攝,但K-1 II隻有全高清30p,不過也不怪它,IMX094機型也基本都是這個視頻規格,隻是有種設計創意被白白浪費了的感覺……

  

  接下來說說它操控方面的優點,首先就是複雜的機身按鍵系統,當然,專業并不代表複雜,但K-1 II将幾乎所有常見操控功能都設計成按鈕或旋鈕做到了機身上,單說撥輪就有足足3個,機身側面也塞滿了按鍵,握持拍攝時左手大拇指正好方便操控。這種肌肉記憶一旦形成後,工作效率遠遠大于在菜單裡來回翻找。

  還有就是各種燈,秀到飛起: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5)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6)

  拍攝功能模式也比較多,除了那幾個熟悉的之外,還加入了手動控制ISO,自動調整曝光組合的感光度優先SV模式;後撥輪控制光圈,前撥輪控制快門速度,自動補償ISO的快門光圈雙優先TAV模式等等。但有一個問題:操控選項非常豐富的同時,肩屏和取景器内的顯示卻沒有跟上,比如連拍模式/防抖開關等雖然可以通過撥輪組合快速調整,但在肩屏和取景器内卻并不給予狀态顯示,不知道現在究竟處于什麼狀态,比較容易被誤操作,需要開啟LCD功能顯示才能看出調整的區别,這一點還有待改進。

  其次是機身耐用性很高,K-1 II的體重超過了1kg,跟尼康D850基本相當,比佳能5D4明顯更重,鎂合金 金屬骨架機身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鐵疙瘩,官方數據是-10攝氏度耐寒保證,為了驗證這一點我把K-1 II開啟視頻錄制模式後放到冰箱冷凍室進行測試: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7)

  我這老機械師濕度表濕敏元件可能是老化了,事實上冰箱冷凍室的标準溫度為-18度,而在冰凍20分鐘後取出相機,視頻仍在繼續持續錄制,一切功能完好,可見K-1 II的耐寒能力确實比較出色,除此之外我也做了常溫和冷凍室環境下的30秒長曝讀出噪聲對比: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8)

  左圖為26攝氏度下,右圖為零下十來度的冰箱冷凍室内,均為合蓋30秒長曝後強制提亮5檔,得益于溫度的明顯降低,可以看到(建議打開點開大圖)低溫下K-1 II的讀出噪聲得到有效控制,這意味着長曝信噪比和動态範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如果是要上雪山、極地或其他寒冷地區拍攝風光,它确實是可靠的選擇之一。

  還有個比較有意思的拍攝功能是天體追蹤模式,因為K-1 II内置了GPS就不需要像其他機型那樣單獨配GPS模塊了,這個模式本身利用的就是五軸防抖可讓傳感器平移和搖擺的特性,結合GPS定位來判斷星軌走勢,從而實現沒有赤道儀也能穩定長曝拍星點的目的,不過因為沒空跑山裡去,所以這功能我也沒去測試,就點到為止吧……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19)

  除了這些之外,K-1 II也有标稱10萬次壽命的快門、雙SD存儲卡槽、浮動反光闆等設計,總體來說,賓得K-1 II是一台很有特點的機型,我并不後悔在這個時候入手它,因為任何器材都是需要匹配适性來使用的,有缺點并不為奇,但唯一的遺憾就是賓得全畫幅鏡頭跟不太上,副廠也基本不會出PK口,讓它的一些優勢無法完全發揮。本來是還想繼續說一說與之搭配的15-30mm F2.8,但從這顆鏡頭延展出來的話題估計也不會是小篇幅,而這篇也已經夠長了,估計拉通看到這的人也不會太多,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可以為它單獨再寫一篇内容,感謝大家耐心閱讀!

  最後請大家欣賞從冰箱裡拿出來後表面結露的K-1 II和15-30mm F2.8,晾幹後功能依舊,單說這做工确實是靠譜。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20)

  鏡頭内的結露散了半個多小時才散盡……随後我又做了一系列機械性能檢測,完好如初,服不服?

  賓得中端單反相機哪個好(選擇冷門相機品牌意味着什麼)(2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品牌资讯推荐

热门品牌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