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材于海南瓊中女足故事的電影《旋風女隊》在本屆國際兒童電影節上獲得了衆多觀衆的喜愛與支持。圖為《旋風女隊》海報。 |
|
《想飛的輪椅女孩》講述了一位殘疾女孩與她的朋友以及一隻小鴨子之間的動人故事。 |
|
在本屆國際兒童電影論壇上,國内外業界人士圍繞兒童電影創作積極交流探讨。 |
南方名記
畢嘉琪工作室出品
日前,為期5天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在廣州落下帷幕,62部國内外優質兒童影片在電影院、學校、少年宮輪番放映,受到少年兒童熱烈追捧,總觀影人數突破10萬人次。“平時電影院裡适合小孩看的電影太少了。”帶着這樣的想法,不少家長抓住這次機會,帶着孩子來回奔波轉場,享受難得的兒童電影大餐。
南方日報記者獲悉,去年我國生産的兒童電影(含動畫電影)近百部,每年約有30多部兒童片、動畫片得到了總計2000萬元左右的政府資助。但能進入電影院的兒童電影卻并不多見,有些在影院“一日遊”,大多被“壓倉底”從未走進影院,難以跟上中國迅猛發展的電影市場步伐。
孩子們需要好電影,要讓優質電影與兒童見面,這已成為業界共識。在兒童電影節期間,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業界相關人士,為中國兒童電影的發展尋找新動力、探索新途徑。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陶明霞 本版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現象
家長帶孩子一周連“刷”9場電影
剛剛過去的一周,家住廣州市番禺區的橙橙媽帶着剛上一年級的女兒橙橙(化名),奔赴廣州各個區的電影院一連“刷”了9部兒童電影。這期間,第十三屆中國兒童電影節在廣州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62部兒童電影佳作在廣州15家電影院上映,吸引了衆多家長、孩子的目光。
橙橙剛上一年級,為了去看想看的電影,周五那天不得不請假。當天,她和媽媽在白雲區百老彙影城凱德店連看了4部兒童片。這4部影片來自不同的國家,包括哥倫比亞的《英雄的腳步》,挪威的《卡斯帕和艾瑪徒步旅行記》,德國的《溫迪》以及比利時與法國合拍的《想飛的輪椅女孩》,影片題材大多與成長的勇氣與愛心有關。
兒童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電影題材,在國際電影市場中一直占有重要的比例,荷蘭、德國、意大利、印度、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都專門創設了國際兒童電影節。本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期間上映的62部兒童電影,有43部來自國外。
“我隻是想讓孩子們多接觸一些好的、适合他們的電影。”橙橙媽感歎,如今電影産業越來越發達,電影院裡給孩子們的選擇卻不多,大多是視覺特效大片,有的充斥着暴力、情愛等鏡頭,不适合孩子觀看。
與橙橙媽持有相同看法的家長還不少。“我在童年時,看過《小兵張嘎》《紅象》《泉水叮咚》《小海》《霹靂貝貝》《熊貓曆險記》……20多年過去了,這些國産電影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現在的孩子能看什麼?故事有趣、給孩子教育和啟迪、傳達真善美的兒童電影不多。”19日下午,帶孩子在電影院看完荷蘭電影《小巨人之歸家之旅》的方先生說道。
方先生提到的電影,大多出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曾經讓中國兒童電影發展煥發出蓬勃生機,那時每年各個國營電影制片廠都要生産至少一部兒童電影,兒童電影制片廠則每年要生産五部以上不同類型的兒童電影。
不過,近十年來,兒童電影在快速壯大的電影市場洪流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
根據中國兒童電影學會的統計,從2002年到2016年,兒童電影的生産數量并不少,一直占國産影片的10%左右。去年,中國電影總産量944部,其中兒童電影的總量僅100部,包括49部動畫電影在内。
“這個比例是沒問題的,跟電影産業發達的國家相比大體一緻,但是有多少兒童電影走進了電影院,走到觀衆心裡,成為經典流傳下來?尤其真人兒童電影(兒童故事電影),進影院的寥寥無幾。”中國兒童電影學會會長、本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主席侯克明表示,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57億元人民币,其中兒童電影的貢獻大多來自動畫電影類型,真人兒童片大多淪為影院“一日遊”,有些甚至“壓倉底”從未進影院。
“但這并不意味着非動畫類兒童影片在中國沒有市場,相反,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進口兒童影片往往能收獲超高人氣和票房,這恰恰說明兒童電影的市場空間巨大。問題的症結還是在于,市場上缺乏讓孩子和家長都滿意的影片。”受訪業界人士透露,每年50部兒童故事片中,大部分采用數字拍攝,成本50萬元以下的比比皆是。盡管成本低并不能直接與影片質量差劃等号,但業界人士已注意到,多數低成本兒童片在劇作和拍攝上較為粗糙,根本沒有達到進院線的水平。
聚焦
如何讓兒童電影更具創新性?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俞偉躍指出,中國有2億多中小學生,兒童電影觀影需求巨大。“人生很多美好的夢想常常是從一部優秀電影的啟示中開始的,這些童年美好的電影記憶将永遠留在我們内心深處,伴随我們的一生。”俞偉躍說。
在兒童電影節展映現場,不少家長向南方日報記者反映,一些國産兒童電影一方面過于“低幼化”,難以吸引當代“00後”“10後”孩子們的興趣,題材同質化嚴重,普遍缺乏創新性;另一方面,國内電影分級制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另一些動畫片為了擴大受衆面,加入了一些不宜孩子觀看的内容,不利于兒童觀衆的身心健康發展。
“這兩年我帶兒子看的電影,以動畫片為主,《喜羊羊與灰太狼》《賽爾号》《熊出沒》《大聖歸來》……個别作品視覺沖擊感太強,孩子差點被吓哭了。”家長方先生說。
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的電影論壇上,上百名國内外業界人士針對兒童電影創作提出不少真知灼見。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華說:“我們的電影給兒童提供的,不光是一個視覺體驗,我想更多應該是心靈的成長,以平等的方式,以真善美為内核,讓兒童世界與現實世界實現對話。”
參展影片中,捷克電影《小笨蛋與大傻瓜》獲得了300名小評委的一緻認可,最終斬獲本屆兒童電影節“我最喜愛的動畫片”獎。小評委們說:“這部電影讓我們從頭笑到尾,雖然影片一句對話也沒有,卻把故事很好地表達出來,在哈哈大笑中,我們懂得了創造的意義,也像片中角色那樣去當發明家。”侯克明認為,兒童電影能夠獲得兒童的肯定十分重要,也因此,在本次評審中,小評委和專業評委互不幹擾,各自選出獎項,讓大家懂得兒童的“口味”。
“優秀的兒童電影具有雙重屬性,第一,孩子要喜歡看;第二,孩子要從中有所收獲。曾經我和小評委看一部關于留守兒童的電影,裡面從頭到尾都是兒童的故事,很有教育意義,但是孩子們不喜歡看,小評委沒有一個堅持看完的。”在侯克明看來,這類影片提出了社會問題,導演很有社會責任感,但片子大多拍得比較沉悶。
侯克明呼籲,兒童電影創作者要打破思維固化,創作符合當下少年兒童需求的影片,把平凡常見的事物幻化成神奇美妙的形象,把深奧複雜的事物演變成淺近明朗的形象,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已經養成觀影習慣的“70後”“80後”成為父母,他們陪伴孩子看電影的需求也正逐漸釋放,這些都為兒童電影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環境。家庭觀影已成為一種常見的親子情感交流方式。
美國好萊塢的兒童電影被稱為家庭電影,今年新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天才少女》《沖浪企鵝》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這些電影主題不是針對某個國家、某個群體,而是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能産生共鳴。觀衆看完之後,從中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與力量,相信自己能變得更好。”好萊塢的著名編輯菲利普·拉澤尼克分析電影“賣座”秘訣時說。
如何拍出更好看的兒童影片?珠江電影集團2008年成立至今已推出13部兒童電影,僅今年完成的就有4部兒童電影,在兒童電影創作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該集團董事長蔡伏青表示,兒童電影要實現寓教于樂,避免低齡化,就要盡量兼顧成人和兒童審美,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互動,才能赢得市場。他透露:“我們今年制作的第5部電影,就是一部合家歡題材的真人奇幻片。”
上影集團副總裁汪天雲指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養也随之提高,除了好萊塢“合家歡”式的家庭電影,兒童電影在創作中還要放眼未來,尊重孩子們的創新意識與主人翁意識,要多拍些“展望型”的少兒影片。
探索
“項目創投”助力優秀劇本登上大銀幕
在第十三屆兒童電影節的競賽單元,以海南瓊中女足的勵志故事為原型的兒童勵志電影《旋風女隊》大放異彩,連獲三獎,成為“大赢家”,其中還包括由300位小評審投票誕生的“我最喜愛的兒童片”獎。遺憾的是,《旋風女隊》今年10月16日全國上映,目前票房并不理想,根據貓眼電影數據,累計票房21萬元。
“兒童電影難以進院線,觀衆有觀影需求卻看不到好電影,供需錯位。”侯克明坦言,如何讓優秀的電影與兒童觀衆見面,也成為兒童電影節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屆兒童電影節首創的“項目創投”,正是希望鼓勵兒童電影的多樣化創作,讓優秀的劇本項目直面兒童市場全産業鍊,實現“訂單式”開發。本屆電影節20個入選項目涵蓋了動畫、科幻、探險、親情、懸疑等多種類型,如動畫電影《漢字島》講述了一個冒險夢幻的趣味故事,主角是拟人化的漢字部首;《海洋傳奇》講述了發生在極地海洋世界裡小男孩小海和小海獅路卡之間的一段趣味橫生的故事……“這麼多優秀的劇本,讓我們看到了導演們的奇思妙想,生機勃勃的創造力。”在創投論壇現場,侯克明說道。
電影放映作為電影産業中的重要一環,将直接影響電影作品的再生産和主創者的積極性。本屆兒童電影節組委會為廣州全市中小學生在電影院、學校及少年宮免費放映62部電影,總場次不低于500場,其中對于無放映條件的農村學校,還專門開設露天影院,實現院線放映和送影片進校園“兩條腿走路”。
11月17日,組委會把開幕影片《旋風女隊》送進廣州市從化區的一所山區學校——呂田中學放映,年逾八旬的電影導演王好為也随着40多名中外嘉賓一起,到這所學校和數百名師生一起觀看了電影。
呂田中學距離廣州市區100多公裡,附近沒有一家電影院。“我們好幾年都沒有看過電影了,《旋風女隊》很好看,青春、陽光,主人公從一點不懂足球到成為場上的主力,她們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很讓我感動。”一位學生觀看後告訴記者,希望學校能經常組織這樣的電影放映活動。
珠江電影制片有限公司一級編輯祁海認為,無論是組織兒童電影進校園還是進影院,這些方式都有助于孩子們有機會看到更多的好電影。祁海曾認真研究兒童故事片的産銷關系:“傳統兒童故事片的零售票市場和團體票市場(包場),現在存在很大困難。孩子要上課、家長要上班,周一至周五家長都不會帶孩子上電影院,一部新片的檔期一般隻有7天,有5天沒人看,兒童電影怎會有票房收入?”
促進兒童電影市場繁榮,開拓兒童故事片的複映市場,建立長線放映機制也是拓展兒童電影市場的有效舉措之一。祁海舉例道,《雜技小精靈》2009年在廣州青宮電影城首輪上映時收獲12.2萬元票房,此後的4年間,每年“六一”兒童節都放映該片,也相當受歡迎。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也認為,兒童電影如要再次走向輝煌,發行、放映亟待解決。他建議,可從建立和完善藝術電影聯盟切入,提升兒童電影質量,打開兒童電影市場。
“兒童電影的創作産量和藝術品質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巡視員周建東表示,拍出更多、更好看的兒童片、動畫片,是新時代賦予廣大兒童電影工作者的曆史責任。他期待通過舉辦國際兒童電影節,以及兒童電影論壇、市場交易、劇本項目創投等系列活動,推動兒童電影劇本創作、項目投融資和影片交易,從而盡快在中國電影市場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優秀兒童片、動畫片,滿足廣大少年兒童觀衆的電影需求。
記者觀察
兒童文化産業潛力巨大 為何缺乏“慧眼”?
據統計,目前中國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人口有3億多。其中,城市兒童消費在家庭總支出中的比例已超過33%,占人口的比重約20%左右;6歲以下兒童的消費市場将達到5000億元左右的規模。
在“二孩”新政全面放開之際,嬰兒潮将帶動國内消費進入加速期。這決定了兒童文化産業在整個文化産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屬于文化産業中的核心産業。兒童電影正是兒童文化産業中的重要一環。
随着經濟業态的發展,當下兒童文化産業大體分為四大類:核心産業包括圖書出版、影視、動漫、戲劇、遊戲等,是圍繞“作品”打造的立體閱讀産品;從核心産品延伸開發出來的亞産品,有如電子書、點讀筆、手機閱讀等;還有以核心産品(作品)的藝術形象、品牌以及作家名字為象征性符号與号召力的産品;此外,還有以著名文學形象、品牌打造的跨行業、跨藝術的綜合性産品,如兒童主題公園、主題旅遊、兒童培訓機構、學校等,可謂豐富多樣。
縱觀國内,已有一些當代兒童文學的著名藝術形象作品正在被開發成少兒文化創意産業,比較成功的包括“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IP。但從總體上看,國内兒童文化創意産業還剛剛起步,還在圍繞圖書、影視等核心産品領域摸索,延伸産品、附加産品的市場尚未形成氣候,如兒童主題公園等綜合産品幾乎都是海外引進的品牌。
究其根本,國内兒童文化産業發展一缺“慧眼”,二缺人才。當下在國内,相比制造業、金融業等其他産業,文化創意産業并不算特别強勢,而聚焦在兒童群體身上的兒童文化創意産業更容易被忽視。在開發過程中,創作者往往誤以為隻要借助高科技、高投入就能成功,卻輕視了核心内容和形象的風格化提煉。更有甚者盲目媚外,不懂得挖掘民族本土的藝術精華,反而是國外文化創意機構“慧眼識珠”,将花木蘭、功夫熊貓、寶蓮燈等打造成深受兒童喜歡并具有強大消費力的創意IP。
要繁榮國内兒童文化産業,首先必須認清其核心是“内容”,關鍵是“藝術形象”。國際上一切成功的文化創意産業,無不在品牌與形象上下足功夫,花大力氣塑造一流的品牌、形象,迪士尼是如此,《哈利·波特》也是如此。沒有真正為孩子們記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藝術形象,就沒有少兒文化創意産業的一切衍生消費。
與此同時,抓緊培養複合型專業人才也是當務之急。從事兒童文化創意産業的複合型人才既要熟悉、把握兒童文學的創作,懂得兒童心理需求,又需掌握數字出版、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懂得創意設計、市場開發等,這無疑對高校專業設置乃至社會培訓提出了新需求。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從今年起落戶廣州,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産業對接平台和人才交流契機。我們期待着,兒童電影節的舉辦能推動中國兒童電影産業走向國際化,打造成廣州的文化名片;更期待着,其能進一步豐富廣州文化産業的内容,為圖書出版、戲劇等其他兒童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借鑒模式和産業資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