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媒體作為傳遞主流價值的“信使”,擔負着承載文化、引領價值、成風化人的使命。我們希望找到符合當代審美、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古”與“今”的對話,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民日報》假日生活版開設了“跟着唐詩宋詞去旅遊”欄目,欄目刊登的稿件以詩詞景物、意境為線索,将古典詩詞賞析、文化背景普及與山水遊記寫作、個人情感抒發等有機結合,呈現一種“沉浸式詩詞賞析”的效果,成為《人民日報》上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喚起萬千讀者的情感共鳴。
作為集萃與延展,與欄目同名的《跟着唐詩宋詞去旅遊》一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本書選取30篇文章,分為“山嶽篇”“登樓篇”“臨水篇”“勝迹篇”“尋古篇”等五個部分,并充實詩詞賞析與地名介紹等内容,力求引領讀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詩詞的精華與魅力。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登樓篇中的“黃鶴樓”。
詩詞小注
這是一篇“擅千古之奇”的覽勝名作。詩人從黃鶴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全詩前兩聯是抒寫登覽憑吊之感,為虛寫,後兩聯描寫眼前所見景物,是實寫,虛實結合;格律是前半散調變格,後半韻律整嚴,散整交錯。
本詩是盛唐詩人中一首少見的“高唱入雲”的七律。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颢《黃鶴樓》為第一。”清代沈德潛評價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别裁集》卷十三)據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拟題詠,見此擱筆,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之歎。後作《登金陵鳳凰台》,仿效其體(見《唐詩紀事》卷二、《唐才子傳》卷一)。
詩意旅遊
黃鶴樓始建于吳黃武二年(公元 223 年),因聳立于黃鹄矶而得名。近 1800年間,它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是曆史文化名城武漢不可或缺并最為耀眼的記憶符号。
黃鶴樓公園于 1985 年 6 月重建開放,現占地 40.3 公頃,位于蛇山之上,與龜山隔江對峙,長江大橋橫連龜蛇兩山,形成“龜蛇鎖大江”的雄偉氣勢。目前,公園已形成東區、北區、南區、西區四大遊覽區域,涵蓋 80 餘景點,四大景觀區域各具特色,交相輝映。
30 多年來,黃鶴樓共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近百位、中外遊客 6000 多萬人次,年均遊客量近 400 萬人次,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先後榮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首批 5A 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單位、中國旅遊勝地 40 佳、湖北名牌産品等榮譽稱号。
身臨其境
最是吊古懷鄉處
程遠州
憑欄遠望,天際白雲、腳下大江,再加上一顆感己傷時的心,一首好詩便已呼之欲出。這座聳立在武昌蛇山之上的“天下江山第一樓”,似乎天然便是文人騷客吊古懷鄉的好去處。
詩因樓而作 樓借詩而名
當時,宦遊天下、四處漂泊二十載的崔颢終于得回長安為官,途經武昌登臨黃鶴樓。遠望水霧江煙、芳草萋萋,倦鳥歸林、遊船歸航,在逝者如斯、世事茫茫的想象中,鄉愁頓生,一首高唱入雲的七律縱筆得來,成為黃鶴樓的千古注腳。
千百年來,江河沿岸,樓宇何止萬千,但唯有此樓堪稱第一;來此樓臨風懷古的唱詠又何止萬千,但唯有此詩被推為絕唱。後人演繹,稱李白登樓時詩興大發,卻也無奈擱筆,感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詩因樓而作,樓借詩而名,文川相襯,交相輝映。從此之後,武漢人習慣将自己的城市稱為白雲黃鶴之鄉,黃鶴樓成了這座城的圖騰。
追根溯源,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曾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當時孫權築夏口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矶為樓”,有軍事瞭望作用。随着東吳滅國,黃鶴樓轉而成為長江之畔“遊必于是”的名勝,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然而關于黃鶴之名的由來,曆來說法不一。崔颢詩人本心,偏信浪漫傳說,借仙人駕鶴而去的故事生發無窮想象,說“黃鶴一去不複返”,便有了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悠悠千載,唯餘白雲江水依然。詩人寥寥幾筆描繪出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龜蛇鎖江,心潮逐浪。
毀建再三 雄渾依舊
現在的黃鶴樓,早已不是崔颢登上的那個樓。在樓内二層,大理石镌刻着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轶事。在曆史上的頻繁兵火中,黃鶴樓屢建屢廢,形制每朝不同,但大都保留着高古雄渾的特點。
史料記載,1957 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5 年重新建成的新黃鶴樓,位于距舊址約 1000 米的蛇山峰嶺上,與大橋對望。新樓仿制建于同治七年、毀于光緒十年的最後一座“清樓”模樣,卻又青出于藍,更加雄偉: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形如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内外則繪有以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如今登樓遠觀,近百米之下大江奔流、大橋橫跨,兩岸草木蔥茏,建築高企,依舊是蒼茫浩大的氣象,依舊有“把酒酹滔滔”的沖動。也難怪,日間常有書畫展、詩詞展在此舉辦,藝術家們憑欄走筆,轉眼便是一紙盛世繁華。
樓雖毀建再三,黃鶴之名卻從未斷絕,吊古懷鄉的“傳統”也從未消失。如今,蛇山一帶被辟為黃鶴樓公園,除牌坊、軒、亭、廊等建築外,還建有詩碑廊,收藏着曆代詩人的名作,景區内還聘請了專門講解詩詞的志願者。
來源:人民日報出版社《跟着唐詩宋詞去旅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