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北京城市變遷方案

北京城市變遷方案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12 07:01:07

金、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定都于北京,但四個朝代都為北京留下了什麼空間及文化印記?讓我們打開《繁盛與衰敗:3000年帝國都城變遷史》,一尋答案。

北京城市變遷方案(曆史長河中的城市變遷)1

作者孫曉飛近年緻力于用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對熱點事件進行解讀,引用知識權力理論解讀醫患關系的著作《用心:神經外科醫生沉思錄》,榮列商務印書館2019年人文社科十大好書榜首,受到讀者尤其是醫生群體的好評。

2021年,孫曉飛先生的新書《繁盛與衰敗:3000年帝國都城變遷史》,放棄了對朝堂政治、社會矛盾、宮闱内鬥、君臣恩怨進行觀察與分析的傳統方法,引用了空間生産理論,對都城變遷史進行了重新梳理,給出了不同以往的新視角和新觀點。

北京城市變遷方案(曆史長河中的城市變遷)2

(清)徐揚《京師生春詩意圖》

為遷都燕京 海陵王毀舊都殺宗室

因為柳永的一首詞,引發了海陵王向江南進軍的雄心,也讓燕京(今北京)成了他的理想都城。金遷都燕京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經過三十餘年的快速擴張,太多的猛安謀克被派往占領區,金控制“内地”的力量,也在逐漸減弱。

當時的金上京,很像西漢的長安,雖然戰略位置重要,但随着都城人口快速膨脹,通過狹窄的運輸通道從中原運往都城的費用,已經非常高昂。

同時,金的戰略重心向南推進,對北部邊疆的控制能力大大下降,不得不做出戰略上的轉變:放棄北部邊疆,以避免與北方邊境上的鞑靼發生沖突。

遷都,也要有“故事”,于是,海陵王自編自演,借種蓮花,提出了遷都的設想:

天德二年(1150年),完顔亮在宮中宴請群臣。與其他北方民族一樣,女真人也善飲,大家喝得非常高興,海陵王突然發問:“朕栽蓮二百本而俱死,何也?”右丞相梁漢臣回答說:“自古江南為桔,江北為枳,非種者不能,蓋地勢然也。上都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蓮。”海陵王诏曰:“依卿所言,擇日而遷。”

隻因“燕京地暖,可栽蓮”就要遷都,可見海陵王的任性,但事實上,這不過是一個借口而已。

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诏遷都燕京,有人建議按漢人所遵奉的陰陽五行原則來營建新都。海陵王說:“國家吉兇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雖蔔善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蔔為。”

一開始,海陵王提出設立“兩京制”,即原有舊都不廢,“兩京一體,保世于萬年。”但很快海陵王就拆毀舊都。為了遷都燕京,女真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海陵王誅滅了太宗子孫70餘人,繼而又誅滅了宗翰子孫30餘人,對其他宗室子孫70餘人也全部誅滅。

元大都曾是一座流水湯湯的城市

元大都曾經是一座流水湯湯的城市,這在今天已經不可想象。

元大都的城市建設模型是宋的汴京,引水入城,依靠水運來滿足城市的生活需要,讓商業緊鄰水上通道而發展,是規劃和建設者的初衷。

設計者以離宮(大甯宮)的湖泊地帶作為全城的中心,把宮城放置在太液池以東地區,選定中心台在太液池上遊,主要是想依靠豐沛的水源來解決漕運的困難,以維持都城的生活需要。

在都城的空間生産方面,元大都主要是對開封進行模仿。

盡管如此,也仍然有屬于自己的創新。楊寬先生認為,在都城的設計建設中,建立中心台,作為全城中心點的标記,是元大都首創的。

中心台确定以後,全城南北向的中軸線,就可以向兩側平緩延展,并在中軸線的兩邊,安排各類政府機構。

元大都的設計規劃者,從城市的生活需要出發,把城中心設定在積水潭一帶,就是要在這裡建造裝卸貨物的碼頭,通過水運來滿足城市的消費需求。

元初時的積水潭是高梁河上一個較大的湖泊,其浩大之相,已非今人所能想象。要在這裡建設水運中心,需要先把積水潭的水引向東南,與金代所開的閘河接通。

金代建設的閘河,也是從高梁河中遊引水,沿渠築閘節水,送達城内。至元三十年秋建成時,元世祖從上都夏宮歸來,過積水潭,“見舳舻蔽水,大悅”。

一向對中國盛贊有加,走到哪兒都一路驚歎的馬可·波羅,對元大都更是崇拜不已,在他那本著名的遊記中寫道:全城地面規劃有如棋盤,其美善未可言宣。

根據商業需求而生産的各類商業空間,在元代亦有許多。

比如針市。北方四季分明,冬季需要棉衣,夏季需要單衣,秋季和春季也需要厚薄不等的衣服,因此,手工縫紉業發展起來,成立成專門的“針市”,這在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是沒有的。

比如人市。元朝統治初期,仍然存在着人口買賣行為。人市與牲畜市一樣,附近設有酒樓,買賣雙方邊喝邊談,商談好價格然再簽訂契約。

北京“南窮”的由來

元大都西南,就是金中都的舊城,雖然破城時慘遭蹂躏,房屋損毀嚴重,但元朝建都時,在其舊址上,人口有所增加,稱為南城。

以積水潭為中心的新城,就被稱為北城。

大都新城建成之時,也像北宋一樣,給普通百姓留出了建房的空間,由于空間有限,朝廷做出了明文規定:舊城居民要遷往新城的,“以赀高及居職者為先”,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要有正經工作。

當時,每個要求在城内建房的人,朝廷會給一塊土地,但“力不能作室者”不得冒據。

元大都商業繁榮,因此“幌子”這種新鮮的廣告标示,也可算為一種新的空間生産——今天北京的一些老字号,仍然沿用這種方法,不過今人多不知這些符号背後的商業含義。

專治兒科的大夫,“門首以木刻闆作小兒。”那時沒有婦科和産科,接生孩子的叫穩婆,一般都是世代相傳,“門首以大紅紙糊篾筐大鞋一雙為記。專治婦人胎前産後以應病症,并有通血之藥。”

因為臨近草原,進入大都的馬匹較多,給馬看病的醫館,也有專門的标記:“醫獸之家,門首地位上以大木刻作壺瓶狀……灌藥之所,門之前畫大馬為記。”

蒙古人善飲,大都飲酒之風亦烈,“酒槽坊,門首多畫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

邊城做京城:明朝的腹心之患

永樂十八年,新都(北平)營建成功。永樂十九年元旦,北平升格為京師,正式成為都城。永樂十九年四月,三大殿被天火所焚。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也就是說,朱棣精心營造的新都,他僅住了三年。這三年裡,他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場景:華麗的皇宮内,三個大殿一片殘垣斷壁,看看就讓人心生寒意。

但由于各種原因,朱棣直到去世,也沒有再整修那被天火毀了的三個大殿。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登基,次年改元“洪熙”。龍椅還沒坐熱,朱高熾就想再遷都南京。

朱高熾的情況與朱棣有些相似,朱棣是久居塞北,征戰沙場。而朱高熾則是朱棣征戰期間,長期以太子的身份在南京監國。因此,對南京更喜歡,相較之下,也對北京的狀況更不能忍受。

史書記載,“洪熙元年三月戊戌,将遷都南京,诏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四月壬子,命皇太子(即朱瞻基)谒孝陵,遂居守南京。”明仁宗遷都南京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邊患,二是漕運。但次年明仁宗崩,遷都之事也不了了之。

北平升格為京師後,人口的積聚效應很快顯現,北京周邊的糧食産出已經無法滿足都城的需要,大量的糧食及其他經濟作物需要經漕運從南方運抵北京,但明太祖建都南京後,北平荒疏,大運河的河道淤塞嚴重,為了疏通河道,不得不征用大量民力,一時怨聲載道。

而邊患,則始終是明朝的第一要務,兩百年後,大清崛起,滅亡明朝,也是邊患的放大而已。僅在世宗朝,就有多次犯邊之事,因都城同為邊城,舉國上下,傾全力而退之,幾無力做經濟上的建設。

清朝的空間改造:皇宮的東北化

在物理空間上,女真人未對北京做大的改變,基本沿用了明朝故都,但在文化空間、居住空間方面,還是把女真人的生活烙印,用心地植入在北京城的各個角落。

其一是改名。女真人入主北京以後,重修三大殿,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分别改稱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把大明門改為大清門。皇城的正門——承天門,重修後改叫天安門。皇城的後門——地載門,改叫地安門。千步廊前面的青龍門、白虎門,分别改為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後來的長安街,即由此得名。總之,通過改名來體現其文化意志、統治理念及對未來的某種期盼。

其二,是用女真人的生活習慣改造皇城。以目前故宮對外開放的坤甯宮為例。明朝時,坤甯宮的門開在正中,到了清朝改成門向東開。正門設在東次間,而不在正中央,門為闆門,完全是東北民居的升格版。

與明朝最大的不同,是宮内放置了三口大鍋,祭祀時用來煮肉,還放置了一個大的木頭案子,在宮内殺牲後,奉在案子上進行祭祀。每逢大年初二會有一次大祭,皇帝會帶着王公大臣參加祭神的活動,結束後一起在這裡吃肉。坤甯宮三面都是炕,分别是坤甯宮的正堂北、西、南三面,叫萬字炕,每有祭祀,皇帝和皇後要坐在炕上吃祭肉。按女真人舊俗,西炕隻用來放供桌,不睡人。坤甯宮背後西北角,西暖殿的後面有個煙囪,這是滿族特色,明代的紫禁城裡沒有一個煙囪。閻崇年先生說,“坤甯宮前頭東南角有一個杆子,叫索羅杆子,就是滿洲祭神、祭天的杆子,現在這個杆子沒有了,沈陽清甯宮前頭還有。這是滿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标志和象征。”凡此種種,女真居住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習俗、民族信仰都進行了改造,以适應這座前統治者的宮殿。(責編:李峥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