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眼裡,孩子不管多大,都是一個孩子。
電影《囧媽》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年過四十的兒子徐伊萬在打電話,媽媽不停地往兒子嘴裡塞各種吃的,就像喂一個自己不會吃的孩子。
6天的相處中`,媽媽不停地唠叨兒子,督促他吃東西喝水,催他生孩子……兒子内心很讨厭母親一直這樣控制自己,最後忍不住朝母親大喊: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我們都知道,父母所有的出發點其實是愛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孩子。
可是,他們或許想不到,那個被控制的孩子到底有多痛苦。
01 過度“控制”孩子,會毀了孩子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評論中國式親子關系: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們理想狀态再來一次的機會,兩者關系中,是沒有平等可言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下意識的給孩子強行灌輸自己所認為的理想狀态,而從沒有仔細考慮孩子本身的意願和感受。
父母總覺得我是為你好,可過度控制孩子的行為,壓抑孩子自身的天性,結果往往适得其反。
(1)過度掌控,讓孩子心理崩潰
在電影《銀河補習班》裡,身為老師的閻主任收養了一個孤兒,他付出很多的心血和精力,把這個收養的兒子培養成了省狀元。從兒子很小的時候起,父親就告訴他學習是最重要的除了學習以外,父親從不關心兒子的其他愛好,其他愛好也不被允許。
後來,一次考試隻考了58分,又得不到父親疏導的兒子終于不堪重負的選擇了跳樓,雖然僥幸沒有死,卻變得瘋瘋癫癫,最終成了整天在校門口遊蕩的流浪漢。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青少年教育時說:父母過度的掌控和過高的期待使孩子承受了很多原本不該承受的,而一旦孩子的心理防線崩潰,則會徹底影響他們的人生。
(2)過度掌控,使親子關系惡化
電影《狗十三》裡,女主李玩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為你好式家長。
我是為了你好是父親經常挂在嘴邊的話,甚至每次打完李玩之後,父親都會把她抱在腿上安撫爸爸打你,也是為了你好。而實際上為你好的背後,是來自父親的掌控欲和壓制。
在父權的掌控和壓迫下,李玩隻能懂事。
隻能在衆人的笑容裡收起自己的難過和眼淚,扮演好姐姐的角色祝弟弟生日快樂。
隻能接受父親的食言,在成年人的飯桌上敬酒。
父親對懂事的理解,是要李玩遵循他的意志去成長,圍繞他建立的生活秩序維護好表面的祥和景象,而從來不在乎李玩的感受。
而李玩所有的情緒,終于在那隻叫愛因斯坦的狗丢失之後爆發。狗的走失,讓她和父親的關系劍拔弩張,而其實,狗的走失隻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讓關系惡化的,是父親長期以來的掌控與忽視。
正如青少年心理學家李雪所說:父母對孩子人格的視而不見,是親子關系中最大的悲哀。
(3)過度掌控,讓孩子失去自處的能力
最近在同學聚會上遇見昔日的某位同窗,大家聊起現況,她說,自己雖然已經結婚,但在婚姻裡卻覺得無所适從。
因為在學業沒有完成之前,她的父母一再強調她要心無旁骛,而畢了業之後,全家卻都開始催婚。迫于父母強大的壓力,她隻能匆匆結婚。可是在結婚之前,卻沒有學習愛人的過程,導緻她現在不知道怎麼和對方去相處,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平衡家庭關系。
情感作家蘇岑說:父母其實隻是給了孩子生命,并不能代替他們去感知任何哪怕一絲一毫的情感。
過度的掌控,讓孩子失去對過程的感知,抹殺孩子的自處能力,哪怕是很久之後,這種陰影也會影響他們的人生。
02 看見孩子,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和保護 李雪說:意識到孩子獨立人格的存在,看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格局和最大的慈悲。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嘗試看見孩子,從而更好的引導孩子呢?
(1) 不要過分強勢,适當示弱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因為時刻關心媽媽,寵媽媽而成了深受大家喜歡的小暖男。在《媽媽是超人》裡,總是随時随地化身寵媽狂魔。
在滑滑梯時,擔心撞到媽媽,一臉焦急地叮囑這樣容易受傷,在媽媽腳疼的時候,暖心地幫媽媽吹吹。
甚至還給媽媽端來洗腳水,幫媽媽脫襪子。
霍思燕說,嗯哼之所以這麼暖,是因為自己經常在他面前撒嬌,在他面前也會服軟,因為,撒嬌服軟的媽媽惹人疼。
心理學上的兒童發展心理中指出:當孩子的獨立活動得到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他就會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積極情緒。
有時候,示弱真的比強勢的作用奇妙得多。
(2) 改變溝通方式,允許孩子表達和嘗試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
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條件必須明确,孩子決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份之一。
給孩子自我表達和嘗試的機會,在孩子嘗試和表達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他們小小的心裡,也有很多奇妙,獨立的想法。
所有的偉大在最開始,都是源于勇敢的嘗試。
(3) 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媽媽
Papi醬在《我家那閨女》中做過一個排序,在父母,配偶,子女和自己裡,最愛的,應該是自己。因為隻有學會自愛,才能教會我們的孩子什麼是愛。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楊绛先生在《我們仨》一書中寫女兒錢媛:她看到我們看書,就來搶我們的書。我們為她買一隻高凳,買一本大書的全集。她坐在高凳裡,前面攤一本大書,手裡拿一支鉛筆,學我們的樣,一面看書一面在書上亂畫。
與其掌控孩子,期待孩子,不如分部分精力給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4)嘗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心理學上的标簽效應表明:當一個人被貼上一種标簽時,無形中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标簽的内容相一緻。
父母經常打擊孩子,說孩子這不好、那不行,孩子内心會被貼上 我不夠好的标簽,這個标簽一旦釘進了孩子的心裡,就很難再拔出來了。
同理,如果孩子的閃光點被父母發現并予以肯定,那麼孩子則會貼上我很棒的正面标簽,在不知不覺中走入良性循環,從此越來越好。
03 對孩子“差”一點,對媽媽“好”一點 《囧媽》這部電影的最後,媽媽跟兒子伊萬的和解,最重要的是他們經曆了生死的抉擇。
影片中,他們誤入了熊出沒的地方,被黑熊追殺。
兒子讓母親先跑,自己來斷後,可是失敗了,危急時刻,媽媽朝黑熊大喊:“你吃我吧,别吃我兒子”,那一刻,犧牲自己去保全兒子是媽媽的本能。
那一刻,年過四十的兒子才終于懂得了自己在母親心中的分量究竟有多重,明白了母親是有多愛自己。
很長的時間裡,我們渴望自由,卻忽略了父母的出發點是“愛”。
作為子女,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懂得父母的機會。
而作為父母,這部電影,也給我們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
從現在開始,對媽媽“好”一點,對“兒子”差一點。
END
文:林茜,圖片選自網絡,侵權删。
#我要上頭條#
#徐峥電影囧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