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地名來曆之二
周明軍
贛榆縣位于江蘇省最東北角上,曆史上受齊魯文化的熏陶,又由于贛榆獨特的地理環境吸引了諸多省份人群,許多方言競和山西等地的許多語言相似,并保留了許多上古音或古音,形成了以青口話為特征的贛普。
贛榆本地人稱呼贛(gan)榆為蓋(gai)于,這個純屬于贛榆地方方言還是上古音流傳至今,沒有定論。
二、“人手裡拿着刀具,在契刻着觀天的記錄”說
對于贛榆得名的來曆,有專家學者從“贛榆”的字形方面提出新見解。
中國的象形文字, 又叫“表形文字”,最初階段的文字,起源于原始先民的模拟刻劃,以物體的形象為基礎,每一個字都摹拟物體的形象,以此來代表這個物體。從後來出土的獸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圖案、文字,可以判定,萬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半圖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
1994年8月14日,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宜昌楊家灣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把中國文字的起源推到6000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還早 2000多年。
中國的象形文字是博大精深,怎麼解釋也不為過。
有人說:贛榆的揄字,就是少昊氏族用于記錄觀天測日時創造的象形字。
贛榆縣某書法家認為:考古學上發現章字的古寫體是一個複體象形字,它由五層意思組成,分别為太陽運行、測量風向、眼睛觀測、日出東方和根植厚土。古文字“揄”字,左為手,右上是人,人下三橫,下為月字,右邊為刀。連雲港某考古專家也認為,月字是測量太陽運行的量天尺,三橫表示刻度。表達的完整意思是:人手裡拿着刀具,在契刻着觀天的記錄。”
這樣,贛和揄這兩個字的原字原義搞清楚了,按照連雲港某考古專家的說法,贛揄縣名的原義,就是東夷氏族觀天測象的中心。
揄字的楷書
各位可要搞明白,如果從字形上研究贛榆,一定要先弄明白漢字的演變。
中國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楷書始于東漢,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也就是說,小篆,已經是中國文字比較早的,楷書是比較晚的。
那麼有專家說的:古文字“揄”字,左為手,右上是人,人下三橫,下為月字,右邊為刀,就是從現代楷書的字形上看的。
現代楷書的“揄”包括康熙字典中的揄就是:左為手,右上是人,人下三橫,下為月字,右邊為刀
我們再看看說文解字裡小篆的“揄”卻不是:下為“月“字,竟然是“舟“
揄字的篆書
原來古代揄這個字不是下為“月“字。
贛榆始建于秦,已有定論。
原來拿現代字形去理解古代的字義,和贛榆得名是“榆樹說“又有什麼兩樣呢?
看來古贛榆不是“月字是測量太陽運行的量天尺,人手裡拿着刀具,在契刻着觀天的記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