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就是大清的第三位皇帝順治,順治帝一生共有過8位皇子,公元1661年2月,24歲的順治皇帝因感染了天花而不幸病逝。
臨終的前一日,順治帝3次斟酌思慮,最終定下了一份遺诏。
順治帝駕崩後,原内閣學士麻勒吉與禦前侍衛手捧遺诏先是奏知于皇太後,随即立刻将遺诏内容向外宣布:立8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烨為皇太子,繼承帝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為輔政大臣。
按照清代的皇位繼承制來說,順治帝應該遵循立長立嫡的原則,在8位皇子裡擇選年紀較長且德行賢達者為繼承人。
彼時,因皇長子早夭,故順治帝年紀最大的兒子是二皇子愛新覺羅·福全,三皇子愛新覺羅·玄烨年紀尚幼而且又是庶出,為何順治帝最終将玄烨定為江山繼承人呢?順治帝其他的皇子之後的命運又如何?
正值壯年卻被天花奪走性命的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與他的母後孝莊太後是曆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對皇家母子。
身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6歲便登基的順治帝承載了孝莊太多的期望和憧憬。
為了兒子能夠有穩固的勢力可以依靠以及娘家蒙古博爾濟吉特氏部落的興旺,孝莊先後給順治帝選了2位蒙古皇後以及3位蒙古妃子,其中,順治的首位皇後是孝莊的親侄女,第二位皇後是孝莊的侄孫女。
然而,孝莊的苦心孤詣卻甚少被順治帝所理解和接受,年輕的順治皇帝進入叛逆期之後對周遭“被安排好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别扭,又因為他自小便接受了漢文化的熏陶,所以順治帝對目不識丁且欠缺柔雅的蒙古後妃都不感興趣。
最終,順治帝不顧母親孝莊的面子硬是将首位皇後廢為靜妃,然後令第二位同樣出身于博爾濟吉特氏部落的蒙古皇後長期孤居冷宮,從未承寵。
登基為帝的第八年,14歲的順治就完成了大婚儀式,其後又陸陸續續迎娶了很多後宮妃嫔,雖說彼時的那些宮妃并幾乎無人能令順治帝愛慕欣賞、心生歡喜。
但早熟的順治帝畢竟到了血氣方剛、青春湧動的年紀,遂在臨幸了後宮若幹位妃嫔女眷之後,于順治八年年底得到了自己的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
皇長子牛鈕的生母庶妃巴氏僅是一介宮女,牛鈕的出生也是皇帝一時興起下的産物,《清史稿·皇子世表》裡記載:牛鈕,世祖第一子,早卒。
而在一些清史轶聞中曾提到:因庶妃巴氏和皇長子牛鈕沒有任何背景勢力可倚仗,故這對母子害怕在後宮風雲中難保性命,于是決意離開皇宮。
而清史官則為了保全順治帝的顔面,遂将皇長子牛鈕記錄為“早夭”,令其“早早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
順治帝的強大生育力已經在他大婚前後的若幹年裡極好地展現出來了,盡管僅對董鄂妃專情的順治隻活到了24歲便崩逝了,可他卻一共生育了8個皇子和6個公主。
當年,深受聖寵的董鄂妃誕下皇四子後,順治帝興奮之餘竟當衆說到:此子乃是朕的第一子!
可見,順治帝對皇四子的疼愛和看重遠遠超過了其他皇子,無論他的态度還是他的表現,都有欲立皇四子為儲君之意。
然而,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終究命弱福薄,僅僅出生了幾個月便夭折了。
喪子之痛未及竭盡,遵禮孝義的董鄂妃又趕忙匿悲藏情,不顧身子的孱弱前去為身體抱恙的孝莊太後侍疾。
沒日沒夜的勞累再加上心底無處傾瀉的悲傷,導緻董鄂妃的身心越來越疲敝無力、郁結難消,在失去愛子2年之後,一直強顔歡笑的董鄂妃最終還是支撐不住,病殁在了承乾宮的寝殿之中。
史書記載,順治帝曾因董鄂妃的離去而痛徹心扉、哀傷不已,健康狀況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董鄂妃亡故半年後,順治帝染上了天花,最終因久病難愈而崩逝在了紫禁城的養心殿,終年僅僅24歲而已。
順治帝為何舍棄年長的兒子福全而選康熙繼承帝位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的一片深情絲毫都不遜于皇太極對海蘭珠的那份熾愛,愛妃董鄂氏的病亡令悲痛欲絕的順治帝很快就卧病在床,大概是順治帝猜到了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于是就召集心腹臣子、反複酌議應立哪位皇子為儲君的問題。
順治帝在立儲一事上曾經征求過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當順治帝被天花折磨得病痛難忍時,湯若望根據西方既往的天花病案例建議道:皇上理應冊立一位已經得過天花的皇子繼承皇位,因為得過天花病的人基本不會再次染上此病,所以冊立一個健康強壯的新皇帝方能确保江山社稷的穩定和長久。
順治帝病重之際,所生的8位皇子中除去已經夭亡的皇長子和皇四子,還有6位可供擇選的皇子。
而在6位皇子之中,年紀最大的是9歲的二皇子福全,此子并未得過天花。
年紀次之的是已經得過天花且已痊愈的三皇子玄烨,彼時玄烨8歲有餘,而其餘的諸位皇子都還是4歲以下的幼兒而已。
思來想去,順治帝經過數番比較最終選定了由三皇子愛新覺羅·玄烨來繼承大統。
玄烨雖然非嫡非長,但他有很多過人之處:
其一,玄烨勤奮聰慧、胸有大志,極受孝莊的喜愛和眷顧;
其二,福全有身體殘疾,相對而言,玄烨體健貌端,更适宜做未來的大清君主;
其三,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出嫁前所在的母族實力強悍,更能助力玄烨坐穩皇位;
其四,玄烨當時已經出過天花痘,這樣的皇子已經不會再沾染上在當時來說緻死率極高的天花病,所以他的身體素質和條件無疑更适合當皇帝。
公元1661年2月4日,病重的順治帝拟定了皇位繼承人并寫好了遺诏,翌日深夜,這個年輕的皇帝便不幸地被天花奪去了性命。
随後,臣子奉出順治帝的遺诏并公布8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烨已被立為皇太子,繼承江山帝位。
順治諸位皇子最終的結局如何 康熙帝繼位後,并未發生皇室兄弟手足相妒相殘之事,因康熙皇帝心性寬厚,所以他對幾位皇兄皇弟的态度還算仁慈親善。
稱帝後的康熙對皇兄福全比較倚重,康熙六年正月,康熙帝敕封愛新覺羅·福全為裕親王,命其參與議政。
福全很樂意做一個忠君護國的賢王,于是他畢生數次領兵出征,拼盡全力為國家剿除邊境敵亂。
後來福全去世時,康熙還撫棺痛苦不止,不但下令以高規格操辦裕親王的喪禮,并為已逝的皇兄加上了谥号“憲”以示敬重與緬懷。
順治帝的皇四子就是早夭的董鄂妃所誕下的唯一皇嗣,這位皇四子大概天生孱弱不足,還未來得及被順治帝賜名便夭亡了,僅僅在這人世間存活了數月,實在太過惋惜。
愛新覺羅·常甯是順治帝的皇五子,康熙十年,常甯被敕封為恭親王。
公元1690年,康熙禦駕親征噶爾丹,恭親王常甯随行前去征戰沙場,被授予“安北大将軍”之榮稱。
實際上,恭親王常甯是個喜歡安逸的平庸之輩,他的懶惰成性一直都不被康熙看好,所以康熙與皇弟常甯的關系平平。
公元1703年,恭親王常甯身殁,康熙隻是為其提筆寫下了一個100餘字的碑文以示悼念,始終沒有像思念過世的裕親王那樣給恭親王加上一個谥号。
順治帝的皇六子名為愛新覺羅·奇绶,他比哥哥康熙小5歲,于康熙四年十一月初六去世,年僅七歲而已。
康熙的皇七弟名為愛新覺羅·隆禧,康熙十三年,14歲的隆禧被封為純親王,翌年,分予純親王“佐領”,相當于今日的中校軍銜,世襲罔替。
然而4年後,正值華茂之年的純親王突然罹患重病,康熙帝聞聽後心裡倍感焦急,不但多次親自前往王府探視皇弟隆禧,還命禦醫無論如何都要醫好純親王的病。
可惜純親王也是個命薄之人,他因藥石無靈而病殁于公元1679年夏,終年尚且不滿20歲。
順治帝的皇八子名為愛新覺羅·永幹,這位皇子出生于順治十七年,卻在康熙六年的時候也不幸早亡,身殁是年僅7歲,并未得到任何封号。
總體來說,順治皇帝親自遴選的江山繼承人康熙還是非常合格的,順治帝膝下的諸位皇子中,僅數康熙活得時間最久,走過了整整68載春秋,最終因一場急性感冒而猝死在了南郊别苑。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親政,一輩子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征噶爾丹、平三藩、收台灣,奠定了中國的版圖基礎,把大清的江山社稷治理得異常穩固安順。
後世之人為了贊譽康熙對國家所做出的貢獻,不僅稱康熙為“千古一帝”,還認為曆代帝王中打理内政方面可與康熙媲美的,除了光武帝劉秀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絕無第三人能出其右。
#頭條創作挑戰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