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2-13 22:07:25

  嫉妒,隐忍與複仇——孫膑龐涓的生死智鬥(11)主筆:江湖閑樂生 公元前342年初,魏惠王命龐涓為将,而以太子申為上将軍,率領魏軍十萬,大舉進攻韓國。

  魏惠王春秋已高,自覺時日無多,所以想用此戰鍛煉一下接班人,故而給龐涓空降了一個上司。龐涓雖然很郁悶,但也表示理解,對于一個父親,此舉無可厚非,當然,後來事情的發展,讓魏惠王腸子都悔青了。

  韓國自然是打不過魏國的,曆經整個戰國時代,韓國好像沒就沒打赢過其他六國。

  老是被揍,就是揍不死,有時候還挺橫,這就是韓國。

  結果不多久,韓國北方重鎮盡失,魏軍進而圍困南梁(今河南臨汝西),日夜攻城不止,史稱“南梁之難”。

  咋辦,跟趙國一樣去求齊國呗,天下能戰勝魏國的,隻有齊國;當世能擊敗龐涓的,隻有孫膑。

  齊威王于是召集群臣商量救韓之事:“早救還是晚救,諸公說說看。”(《史記》言此時齊王已為威王之子宣王,按《竹書紀年》記載,《史記》有誤。)

  大家或許還記得,當初讨論救趙的時候,威王是問救與不救,這次卻問早救晚救,由此便可見齊國實力今非昔比,且對魏國稱王極其不滿,救是一定要救的,早救晚救倒是要商量一下。

  圖:台北孫膑廟

  齊王眼尖,一眼看到,忙問:“軍師不發一言,難道上将軍與國相之二策皆非?”

  孫膑笑道:“然也。夫魏國自恃其強,前者伐趙,今者伐韓,其心亦豈須臾忘齊哉!若不救韓,是棄韓以肥魏,故不言救者非也。魏方伐韓,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韓享其安,而吾受其危,故言救者亦非也。”

  齊王便又問道:“然則何如而可?”

  孫膑答道:“為大王計,宜先許救韓,以安其心。韓知有齊救,必悉力以拒魏,魏亦必悉力以攻韓。吾待魏之弊,徐引乓而往。乃攻弊魏以存危韓,用力少而見功多,豈不勝于前二策耶?”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龐涓為何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膑的套)(1)

  孫膑認為韓國經申不害變法後實力有所增強,沒那麼容易被滅,最好咱們就是等韓國快被滅的時候再出手。當然,故意等到别人溺水之後方援手相救,這似乎不合仁義的要求,可這卻能得到最大的美名,收到最大的功效!看來孫膑不僅懂得軍事,也頗曉外交之道。其實無論軍事還是外交,它的本質就是國家利益,而不是國家仁義。另外,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無論是在職場争鬥還是世界大戰中,最佳的位置都是殘局的最後收官者。因為不管這次風波多麼的慘烈,一般來說最後一個出現的人總是獲益者。比如二戰後的美國。

  所以聞聽孫膑妙語,齊威王大感贊同,遂派人告知韓侯,言:“齊救旦暮且至。”

  韓昭侯聞信大喜,自以為有了齊國這座大靠山,遂大舉反撲,一連五戰,戰戰敗于龐涓之手,無奈隻得再次遣使求告于齊:大哥快拉兄弟一把吧,兄弟實在撐不住了,再打下去就真的要亡國啦!

  孫膑笑道:不急不急,韓國且沒那麼快亡國呢,他不是自稱已為世界發達國家嗎,現在就是證明自己的好機會。等等,咱們再等等。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龐涓為何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膑的套)(2)

  于是齊威王又遣一使告知韓侯,又言:“齊救旦暮且至。”

  韓侯無奈,隻得接着硬撐,等待那個“旦暮”來臨。

  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将盡一年(孫膑此舉,讓韓國大受打擊,結果一舉葬送了韓國申不害變法,韓國由此徹底失去了成為大國的機會),直到公元前342年12月,韓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齊威王這才“旦暮”完畢,乃複用田忌為大将、田嬰為副,孫膑為軍師,率軍十萬,抗魏援韓。

  這支軍隊離開齊國後,還是走之前桂陵之戰的老路子,不去韓國,直接向大梁方向撲去!

  魏惠王聞信,立即命令太子申與龐涓停止進攻,回師與齊軍決戰。

  這一次,魏國并非像上次一樣受到各大國的圍攻,隻有齊一國出師而已,所以魏惠王決定,先放棄韓國這塊肥肉,集中兵力跟的齊國來場大決戰,徹底幹掉這支屢次攪局魏國霸業的齊軍主力,永絕後患!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龐涓為何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膑的套)(3)

  圖:魏惠王與太子申

  龐涓聽說了魏惠王的命令,又聞知此次齊軍的軍師仍是孫膑,不由所有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激動的差點流下淚來。

  對于孫膑,龐涓在心中從未認輸過,桂陵一戰,如果他預先知道對手是孫膑,他絕不會匆忙回師,從而忽視了途中情報工作的收集,以至大意中伏遭擒,而為天下所笑!

  總之他沒有輸,他不服氣!

  這十年來,龐涓日日都在苦練内功,自以為實力大增,再加上這一次他是在完全有準備的情況下回去與孫膑對決,而且韓都新鄭與魏都大梁相距隻有百餘裡,且全部是平原地帶,不存在疲敝或中伏的問題,所以他信心滿滿,決定趁此機會一雪前恥,擊敗孫膑,将桂陵被擒之辱全數找回來!

  十年,為了這一刻龐涓等了整整十年,現在,他與孫膑宿命的對決,終于就要在此一見分曉了!

  十萬魏軍氣勢洶洶的往回趕,欲尋齊軍主力決戰,然而孫膑卻并不想決戰,他對田忌道:“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雲:‘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車半至。’吾軍深入魏地,宜詐為弱形以誘之。”在多年的軍事鬥争中,齊軍士卒雖然戰鬥技藝出衆,但向以膽怯畏戰聞名,根本不是魏國勇悍武卒的對手,這本來是孫膑的劣勢,因為縱然他再多詭謀,仗總得兵士來打。然而,孫膑就是這麼神奇,可以因勢利導,将劣勢也變為他詭謀的一部分。所謂“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車半至。”這句話出自孫膑的先祖孫武所著之《孫子兵法·軍争篇》。意思是說每天長途奔襲一百裡,主帥就會受挫;每天長途奔襲五十裡,有一半的士兵都得掉隊。魏武卒精銳,可以做到半天之内全副武裝奔跑百裡;但齊軍萬萬做不到,按常理必會有大量掉隊者,所以孫膑決定借助齊兵膽怯、紀律差的特質,給予對方錯誤信息,引誘魏軍急行來追。

  田忌乃接受孫膑的建議,先偷偷撤走一半齊軍去馬陵山區(今山東莘城附近)埋伏起來,然後等龐涓快到大梁時另一半齊軍也放棄圍攻,迅速向西撤退。

  田忌在撤走之後,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忙問孫膑:龐涓有過桂陵之戰的經驗教訓,他在追擊我軍時必然會多加偵查,若是發現我等在引誘他中伏,那可怎麼辦?

  孫膑道:“《孫子兵法》嘗言:‘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今日我軍當增竈至十萬人用,明後日以漸減去。彼見軍竈頓減,必謂吾兵怯戰,逃亡過半,将兼程逐利。其氣必驕,其力必疲,吾因以計取之。”

  這次田忌聽懂了,孫膑這招在兵法中就叫做“示形”嘛,所謂料敵在心,察機在目,因形而作,勝于衆,善之善者矣!

  看來田忌這些年也不是一點兒沒進步,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跟孫悟空混在一起,母豬也未必就不會上樹。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龐涓為何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膑的套)(4)

  齊軍大搖大擺的走了,正如他們大搖大擺的來,不帶走一片雲彩,卻帶走了魏惠王最為珍惜的王者尊嚴。這讓魏惠王那本就不純潔的蒼老心靈再一次受到了嚴重傷害。

  ——不行!你以為我魏國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麼?龐涓,你給寡人繼續追,這次務必要全殲齊軍主力,讓其匹馬不還!

  龐涓和太子申接到命令,于是尾随齊軍追去,這次龐涓放小心了,他派出大量斥候,先探查有無埋伏,然後再決定追不追,以免再次中了孫膑的伏擊。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龐涓為何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膑的套)(5)

  圖: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龐涓

  然而這樣一來,魏軍的行軍速度必然減緩了,太子申很生氣,多次跟龐涓吵架,痛責龐涓怯戰,故意放齊軍逃跑!

  龐涓真是有苦難言,魏惠王派來的這個太子申壓根就不懂打仗嘛,瞎指揮,處處掣肘于我,這仗沒法打了!

  但是沒辦法,太子申是國之儲君,又是魏軍上将軍,龐涓必須聽他指揮,否則就是違抗軍令。

  沒辦法,龐涓隻好領軍直追,但是上次桂陵慘敗的教訓畢竟太深刻,即便戰機寶貴來不及廣派偵騎,總還是得多加留意情報工作的收集吧,所以他留了個心眼兒,那就是派人去數齊軍宿營後留下來的竈坑。這是冷兵器時代判斷敵軍兵力的最好辦法,龐涓身為名将,深悉此道。

  結果這一數下來,龐涓不由大喜過望。原來齊軍的竈坑每天都在減少,第一天能供十萬兵,第二天剩下五萬,到得第三天,竟然隻剩下三萬了。

  為什麼會這樣,唯一的解釋就是齊軍的士卒大量逃散了。齊軍的素質一向不如魏軍,其急行軍後撤,部隊恐慌,士卒大量掉隊、逃亡,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這有沒有可能是孫膑的誘敵之計呢?龐涓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正在猶豫,太子申急道:“我固知齊軍怯也,今其士卒亡者過半矣,我軍宜疾追之!若讓其逃回齊國,功虧一篑,我等還有何顔面回見父王?”

  龐涓遲疑道:“齊人多詐,孫膑尤之,上将軍還需小心才是。”

  太子申怒道:“齊人今番自來送死,公竟畏之有如婦人,無能至此,豈稱天下名将乎?”

  龐涓此生最怕人說他無能,一聽就受不了,何況齊軍急行軍能力确實一向不如魏軍,于是一咬牙,将辎重留給後隊,而率部隻帶三日幹糧,日夜兼程,朝鬼門關狂奔而去。

  關于孫膑減竈一事,後世很多學者都曾表示過質疑,比如南宋人洪邁就在《容齋随筆》中提出:“(孫膑)方師行逐利,每夕而興此役,不知以幾何人給之,又必人人各一竈乎?”我幼時讀到此事,也覺得有些太過神奇,好像有點兒野史演義的味道。但後面書讀的多了,這才發現原來類似的計策,在曆史中發生過多次,一點兒不稀奇。

  首先是在東漢時期有個名将虞诩,就曾經使用增竈法大破羌兵。類似的還有在解放戰争期間,西北人民解放軍(彭德懷部)曾在西北戰場上成功地使用增竈法,迷惑國民黨追軍。這兩件事兒都屬确鑿無疑的史料,可見用數竈來偵查敵軍數量應該是很簡單的軍事常識,古今都在用。事實上,軍隊都是高度制度化的,先秦時兵制,以五人為一列,二列為一火,十人共一火竈炊煮,互相間稱為“火伴”,這也就是“夥伴”這個詞的由來。洪邁老先生竟然會以為《史記》上說的是十萬齊軍一人挖一個竈坑,可見其對軍事之無知。

  龐涓和孫膑哪個厲害(龐涓為何連續兩次都上了孫膑的套)(6)

  其實在曆史中以“示形”惑敵的例子還真不少,比如西晉時王濬在蜀造船,準備攻打吳國,就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來威吓吳國。還有一次是唐朝名将李靖要攻打荊州,襲擊蕭銳,也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讓蕭銳看見,蕭銳以為李靖在玩兒花樣,不加防備,結果李靖随即率領軍隊順流而下,攻其不備,俘虜了蕭銳,由此平定了荊州。

  總之,挖竈數竈不是問題,教條主義才是問題,孫子曰:“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兵無常形,水無常勢,兵者詭道也,所以軍事情報的收集工作一定要全面、細緻,這樣才能準确的進行戰略決策,立于不敗之地。魏武卒是中國最早的職業化軍隊,在其制式化、正規化建軍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矯枉過正而導緻刻闆教條,這都是我們後人在軍隊建設中必須吸取的經驗教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