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沈從文的語言風格特點好的原因

沈從文的語言風格特點好的原因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06 04:40:22

  

  今晨發現,有一作者大談沈從文作品病句很多,并列出“病句”一一加以分析。

  不由得感到好笑。

  文學的表達是情感和生活的再現,情感和生活“複雜而奮鬥”(生活中有個人賣弄“學問”,在大會上這樣發言),充滿了不通順,為了通順,犧牲情感的充分表達和生活的逼真描摹,那是小學生作文。

  有些微妙的奇異的情感和狀态,就得用病句表達,何況作者拿出的例句并非病句。

  語言是生活的産物,語言是為生活和文學服務的,而不是颠倒過來。

  請看那作者怎樣說:

  名家名篇病句何其多!沈從文《邊城》病句大觀

  新教材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選入《邊城》的三至六章,選文較完整地展示了湘西古城的風俗美和人情美,人物語言生動傳神,心理描寫細膩真實,但叙述語言卻平庸笨拙,且有不少病句,現将病句抄錄如下,并作歸類分析。

  一. 成分贅餘

  1. 兩省接壤處,十餘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并無特别變故發生。

  析:“知道注重在安輯保守”表意重複累贅。“知道”是認知層面,“注重”是态度層面,使用一個即可,如果要同時使用,則應在之間加“并”字;“在”字純屬多餘,應删掉;“安輯”有兩種用法,一是安撫,作動詞,二是安定,作形容詞,若用動詞義,則應說“注重安輯保守”,若用形容詞義,則應說“知道保守安輯”。因為“安輯保守”表示“安撫守衛邊疆”之意,故采用前一種改法較好。

  老師,你确定你真的讀懂了?“注重在”相當于“注重于”,隻不過寫鄉土,所以用“在”不用“于”,怎麼就不通了?“知道”和“注重”不在一個層面知道不?就是按語法,“知道”和“注重在……”是動賓關系,很通很通(我這裡用的反複修辭手法哈)。另外,按照你的修改,少了多少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和作家語言個性你知道不? 2. 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别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紮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析:“正在如何不幸掙紮中的情形”之“中”顯然多餘,應删去,或改為“正在如何不幸中掙紮的情形”。 “似乎就還”連用三個副詞,十分别扭,應将“就”删去。

  報告老師,你說得不對,有個“中”,時間就出來了。讓作者感受到時間,這是小說家的功力之一。 3.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

  析:“所在”沒有增加任何信息,還造成重複,可删去。

  老師,小說是寫生活,不是課堂答問不是做作業不是語文測驗,加個“所在”,顯得叙述人不假思索,更自然更生活。 4. 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析:“還毫無什麼變化”之“毫無”和“什麼”重複,應将“什麼”删去,或改為“還沒有什麼變化”。

  重複是為了強調。另外,“毫無變化”是作文語體,“毫無什麼變化”是樸實的口語、生活化的小說叙述語體,寫小說不是做作業,也不是寫論文。 5. 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

  析:“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之“大約”和“左右”重複,應删除其中的一個。

  寫小說不是造句哈,是生活化的叙述哈。老師在生活中沒有說過“大約……左右”嗎? 6. 翠翠一面走一面問那拿火把的人,是誰告他就知道她在河邊。那人說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裡的夥計,送翠翠回家後還得回轉河街。

  析:“是誰告他就知道她在河邊”十分啰嗦,應改為“是誰告訴她在河邊”。

  翠翠可不是語文老師,她就是那樣說話。 7. 好勇取樂的軍士,光赤着個上身,玩着燈打着鼓來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從懸到長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燈的光赤赤肩背上,鑼鼓催動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緒都為這事情十分興奮。

  析:“大家情緒都為這事情十分興奮”重複啰嗦,應改為“大家都十分興奮”。

  前者為文學叙事,後者為中小學生造句。 8.正似乎因為那個過渡人送錢氣派有些強橫,使老船夫受了點壓迫,這撐渡船人就俨然生氣似的,迫着那人把錢收回,使這人不得不把錢捏在手裡。

  析:“正似乎因為那個過渡人送錢氣派有些強橫”一句中的“正似乎因為”成分贅餘,可删去;“似乎”若要保留,應調整到“有些”之前。原句可改為:那個過渡人送錢氣派似乎有些強橫。

  生活不是語法,文學不是做作業,意猶未盡,完全可以“贅餘”。文學作品包括文學傑作裡,到處是故意不通。 二. 搭配不當

  1. 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争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

  析:“受戰争停頓”動賓搭配不當。應改為“受戰争幹擾”,或改為“受戰争幹擾而停頓”。

  老師,因戰争停頓和受戰争停頓,哪個更生活哪個更有味? 三. 用詞不當

  1.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鹳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析:“梁紅玉老鹳河時”之“時”用詞不當,“老鹳河”是地名,後面應跟方位名詞“上”而不能跟“時”。

  簡單了吧?狹窄了吧?文學叙事時,“諸葛亮隆中時”,“關羽麥城時”這樣的句子到處有,不是不通順,而是太通順而且有生活氣息而且簡潔有力。 2. 翠翠問祖父,聽不聽到什麼聲音。

  析:“聽不聽到什麼聲音”之“不”誤用,“聽不聽”是一種行為選擇,“聽沒聽到”才表示行為效果,沒有“聽不聽到”一說,故應改“不”為“沒”。

  注意,是翠翠說話不是語文高級教師說話。 3.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恰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統不能如期舉行,因此兩個中秋留給翠翠的印象,極其平淡無奇。兩個新年雖照例可以看到軍營裡與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鑼鼓喧阗大熱鬧,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龍耍獅子的鎮筸兵士,還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處去歡迎炮仗煙火。

  析:第二句話中的“雖”用詞不當,第二句話内部不是轉折關系;第二句話和第一句話可構成轉折關系,應将“雖”改為“卻”。

  報告老師,小說句子可不可以倒裝以更有味道? 四. 表意不明

  1. 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挂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皆顯出這一船合作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

  析:“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有歧義,是将船劃到最前面,還是沒有落在最後?從後一個句子看,應該是前者,故而原句應改為“凡是把船劃到最前面的”,更簡潔的表述方式是:凡優勝者。

  報告老師,那話誰都懂,就不用标準化,更不用學術化了。 五. 成分殘缺

  1.但一到次子傩送年過十歲時,已能入水閉氣汆着到鴨子身邊,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鴨子捉到,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們說:“好,這種事情有你們來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們争顯本領了。”

  析:“但一到次子傩送年過十歲時,已能入水閉氣汆着到鴨子身邊”缺主語,應将“但一到”“時”删去,原句改為:次子傩送年過十歲,已能入水閉氣汆着到鴨子身邊。

  老師,語序颠倒,不影響語意的理解就好,而且更加生活化,更加不假思索,更加顯示作者的誠實平易。 總之,作為一個大家,一篇小說中出現如此衆多的病句,并且還被編進教材,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我也來個總之。用評論裡的一句話來說:你受的是應試教育沈從文受的是素質教育。另外,照你說的改,就沒有沈從文了。個人生活積累、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時代和地方色彩,統統沒有了。沈從文語言的稚拙率真,沒有他的籍貫和人生經曆,是達不到也裝不出的。并且,他曾在北大旁聽,是西南聯大教授,曾在北京大學任教,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沈從文不僅任教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國文系,而且參加過國文教材的編寫,應該比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懂語言,尤其懂小說語言。一句話說完,人家沈從文不是不懂通順,而是就要那樣造句,因為那樣造句最文學最生活最個性最自然。文學忌諱做作,推崇天然,沈從文的語言像帶露的樹枝,樸實天真純天然。他的題材也決定了他的語言。淳樸的生活隻能用淳樸的語言來表現,語文老師,想想《詩經》吧。文學是語言藝術,“藝術即情感”,而不是藝術即語法。創造和個性是文學的生命,文學不是遵守。最後,請原諒我的不客氣,但既然老師對沈從文那麼不客氣。你所謂沈從文的“平庸笨拙”卻是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作家所達不到的傑出靈巧。沈從文晚死幾個月,諾貝爾文學獎就發給他了。 沈從文的語言風格特點好的原因(沈從文語言不通)(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