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領銜名家
“京劇的未來,屬于年輕人。年輕一輩的京劇演員,既然選擇了京劇這一行,就要認準一個目标,堅定一條信念,朝着目标去奮發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你的理想目标。”
7月22日,南京中山南路藝術大樓三樓排練廳,對南京市京劇團的青年演員來說,今天這場排練不同尋常。
“我們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南京市京劇團團長王珏說。
就在當天上午,南京市京劇團與京劇名家于魁智簽約成立了“于魁智工作室”。
簽約儀式結束後,下午于魁智即來到南京市京劇團,開展教學培訓活動。
“漢劉秀在後宮坐卧不穩,寒風兒一陣陣好不驚人……”
台上,“90後”青年演員周以恒唱起于魁智的經典唱段之一《打金磚·太廟》選段。
台下,于魁智認真聽着,時不時起身示範:“小周,你唱的時候注意節奏要前快後緩,要将劉秀錯殺功臣的懊惱體現在裡面……”
細節一個一個地摳,唱腔一句一句地過。
不覺間,所有人的衣衫都已被汗水浸濕。
△于魁智
對于京劇,我從未動搖過
“選擇京劇藝術這門職業,是我不滿11歲時做的決定。”回顧自己50年的舞台生涯,于魁智這條路走得艱苦而漫長。
1978年,于魁智考入中國戲曲學院,是當時學校向全國招收的兩名老生之一。
練功,是戲曲演員最熟悉的場景,也是最重要的日常。
于魁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紮實的基本功讓他得到了多位老師的傳授,唱念做打“四功”日益精進。一般戲校的學生畢業時能掌握十幾出劇目,他卻學會了近20出戲。
1982年,于魁智以各門功課全優的成績畢業,進入中國京劇院(現國家京劇院)工作。
他邊跑龍套,邊向老藝術家們求教。
“京劇大師李少春先生是我們這些後輩學習的榜樣,雖然我來到中國京劇院工作時,李少春大師已經去世了,但我有幸跟随曾經與李少春大師合作多年的前輩名師們學習,從中受益匪淺,對我後來藝術道路越走越寬幫助很大。”
跑了幾年龍套後,于魁智的機會來了。
中國京劇院有一年在鞍鋼演出《群借華》,扮演關公的演員因故無法演出,是京劇大師袁世海先生破格提拔了名不見經傳的于魁智。
經過幾天的認真準備,于魁智登台了,演出得到了觀衆與專家的認可。當地媒體評價于魁智的表演是“小關公轟動了大鞍鋼”。
之後,他多次參加重大京劇比賽。1987年,他榮獲首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1989年,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1991年,榮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1993年,榮獲梅蘭芳金獎……
如今的于魁智已年過六旬,作為京劇名家,他稱得上譽滿梨園。
他固本守正,演繹了《楊家将》《伍子胥》《四郎探母》《打金磚》《野竹林》《将相和》《滿江紅》等經典劇目,讓國粹經典代代相傳。
他求新求變,創排了《梅蘭芳》《袁崇煥》《走西口》《赤壁》《知音》《西安事變》等原創劇目,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他載譽豐碩,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宣傳思想文化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稱号、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
他走出國門,2004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國粹之聲,開創了中國京劇藝術的先河。
于魁智50年未曾離開京劇舞台半步,這也是他最引以為傲的事情。
“京劇藝術,我拿它當作自己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奮鬥目标,對于京劇我從來沒有動搖過。”
每次到南京,都能感受觀衆的熱情
京劇雖形成于北京,但南京也一直是京劇演出的大碼頭,演出場館衆多,幾代名家都熱衷在此登台獻藝。
1956年,京劇大師梅蘭芳來到南京人民大會堂表演《貴妃醉酒》《霸王别姬》《二堂舍子》和《抗金兵》等名劇,整個南京城萬人空巷,争相一睹梅派風采。
△1956年,梅蘭芳在南京人民大會堂表演劇目《抗金兵》
1957年,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先生來甯演出,宋先生所扮演的紅娘,讓南京戲迷為之傾倒,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贊歎,“活紅娘”從此不胫而走,聲名遠播。
時過境遷,京劇目前仍是南京的第一大劇種,南京城内不僅有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和南京市京劇團兩家專業京劇院團,業餘組織更是不計其數。
一次随團來南京的演出,讓于魁智親眼感受到了南京人對京劇的熱情。
20世紀80年代,于魁智随中國京劇院來到位于南京楊公井的人民劇院(現南京光陽大舞台人民劇院)演出。眼前的景象讓于魁智感動不已——在劇場窗口等着購票入場的觀衆排成了一字長龍。
據一位觀衆介紹,演出雖在晚上,但大家早早就來排隊,生怕買不到票
“現場觀衆非常熱情,謝幕時要求我們多次返場。回到北京之後,我還收到過南京觀衆的熱情來信和寄來的南京特産。”
于魁智說,這場演出讓他感受到了南京觀衆對于京劇藝術的熱愛。從那之後,無論是演出還是活動,南京都是他演出安排中的重要一站。
“每次到南京,都能感受觀衆的熱情。”于魁智笑稱。
2004年11月,于魁智推出了《于魁智老生唱腔專輯》,同年12月17日在南京紫金大戲院舉辦簽售活動,在當時的南京票友圈裡刮起了一陣“于魁智旋風”。
△《于魁智老生唱腔專輯》
于魁智回憶,自己剛走進簽售大廳,票友們的掌聲就響了起來。在60分鐘的簽售活動中,他的筆幾乎沒有停過。
“有的票友簽了名,還要拉着我合影;有的票友自己買了一套簽名專輯,還要給朋友帶一套。”
工作室要守正創新,薪火相傳
“我每年至少來南京兩次。”于魁智說,他見證了南京觀衆對京劇的熱情不斷升溫,也見證了南京本土京劇團的快速發展。
南京市京劇團團長王珏,是于魁智在中國戲曲學院讀書時的學弟。
一次閑聊,王珏對于魁智說,青年演員們學戲,光看錄像肯定不行,還是要通過名師們的“口傳心授”,讓這些青年演員能夠近距離地接受名師的指導,這對他們的藝術發展有很大幫助。
“這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于魁智說。
2018年1月,南京市京劇團與國家京劇院在南京簽訂了結對共建合作協議。國家京劇院從劇目創作、人才培養、藝術指導等多方面對南京市京劇團予以支持。
從那之後的近4年時間裡,南京市京劇團與于魁智、李勝素兩位藝術家,以及國家京劇院一團合作演出了傳統京劇《鳳還巢》,折子戲《李逵探母》《霸王别姬》,現代京劇《紅燈記》,原創京劇《大明城牆》《梅園往事》等,先後在南京和杭州等地舉辦了京劇名家演唱會。其中《大明城牆》《梅園往事》均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資助,得到了觀衆和市場的認可。
“從去年開始,我和于魁智老師就在謀劃成立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因地制宜地開展藝術傳承活動。”王珏說,在南京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扶持資助下,在南京市文投集團、南京市演藝集團的支持下,這一想法最終在今年7月22日變成了現實。
△“于魁智工作室”簽約啟動儀式現場
在于魁智眼中,工作室成立的意義在于“守正創新,薪火相傳”。“京劇講究薪火相傳,藝術作品和風格是需要傳承的,一個劇團的優良藝術作風、創作态度也是需要傳承的。”
于魁智說,我們這一代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事京劇藝術工作的,就有責任和義務,把自己掌握的表演技能和舞台經驗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迅速成長,盡快站到舞台中央來。
“守正創新”重在守住京劇藝術的思想内核。于魁智說,京劇宣揚的是真善美、忠孝仁愛、仁義禮智信。像《四郎探母》《嶽母刺字》《楊門女将》《穆桂英挂帥》《滿江紅》等劇目都在弘揚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的高尚氣節。“我們傳承京劇作品,就是在守護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的‘根’。” 于魁智說。
京劇的未來,屬于年輕人
在南京,喜愛京劇并不意味着被貼上“中老年”這個标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被這門古老的藝術深深打動。南京市京劇團成立于1962年,近年來不斷吸收和培養了一大批青年京劇優秀人才,目前中青年演員已成為劇團的中堅力量。“南京市京劇團的青年演員有‘80後’‘90後’甚至‘00後’,每個人都富有朝氣,敢于拼搏,這讓我看到了京劇傳承與創新的希望。”于魁智說。
在“于魁智工作室”簽約啟動儀式上,于魁智對台下的青年演員們提了要求——既然決定學習和傳承京劇藝術,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拿出百分之百刻苦鑽研的精神,争取學有所成,學有所長。
△于魁智(右)授課中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于魁智工作室”首期培訓将以于魁智為領銜名家,聯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勝素,集結國家京劇院老中青藝術家,對南京市京劇團老生組、青衣組、武生組、花臉組及樂隊進行系統教學和技藝傳授,實現生、旦、淨、醜所有行當的全面提升。
“工作室首年内陸續合作及傳授劇目有《打金磚》《文昭關》《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帥》《秦香蓮》《戰馬超》《鬧天宮》等。這些劇目的學習與排練活動将在南京和北京兩地開展。” 王珏說。
△王珏
王珏介紹,于魁智工作室計劃于2023年春節前後在南京和北京開展“于魁智工作室教學成果彙報演出”,屆時南京市京劇團青年演員将與于魁智和李勝素老師聯合演出。“如今,走進劇場觀看京劇演出的絕大部分都是中青年觀衆。這讓我感到欣慰。”于魁智勉勵南京市京劇團的年輕演員,“京劇的未來,屬于年輕人。既然選擇了京劇這一行,就要認準一個目标,堅定一條信念,朝着目标去奮發努力,總有一天會達到你的理想目标。”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丨芮天舒
編輯排版丨祁 績
攝影攝像丨周 韬
剪輯丨胡欣玥
美編丨畢 婷
校對丨熊向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