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幹喬大沼澤紅軍烈士紀念碑。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紅軍長征經過紅原期間,是紅軍長征中最艱難的時期。
紅原所在的松潘草地,平均海拔3500米,草地上暗河密布,水流滞緩,草地上形成了大片沼澤,水草盤根錯節形成片片草甸覆于其上,到處是深不可測的泥潭。四周人煙絕迹。其中的日幹喬大沼澤,平均海拔3500餘米,當年紅軍通過時更是困難重重,不少紅軍戰士在饑寒交迫中長眠在這片草地上。
1935年6月,紅軍大部隊來到日幹喬大沼澤,舉目望去,茫茫無邊的草原上籠罩着陰森迷蒙的濃霧,很難辨别方向。草叢裡河溝交錯,積水泛濫,水呈黑色,散發着腐臭的氣味。在這廣闊無邊的沼澤中行軍,稍不留神就會陷入泥潭,被它無情地吞沒。
過紅原草地時,僅僅紅六軍團的例子就很能說明當時“路過”的罕見艱難困苦。
1936年6月,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中央軍委電令正式成立紅二方面軍,二、四方面軍分左、中、右三路從四川甘孜北進。其中,紅六軍團當時在原西康省的甘海子,于1936年7月初出發,經西康色達縣繞道青海省南部到四川阿壩。
行軍中,草地露營,氣候惡劣,又沒有糧食,紅六軍團指戰員們有時連野菜也找不到,還有的戰士因吃了毒蘑菇而緻死。紅六軍團首長心急如焚,把馬殺了給戰士們充饑,但杯水車薪,部隊天天在饑寒交迫的困境中行進,還要和突然來襲的敵人騎兵作戰。不少同志在草地行軍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經過20天的艱難行軍,到達四川阿壩,準備過日幹喬大沼澤和水草地,這也是紅六軍團長征路上最艱苦的一段行程。在這裡,首先是補充糧食,紅六軍團首長想盡辦法籌集到一批青稞麥,加工成炒面發給每個人,作為過草地的全部口糧。
部隊于7月30日開始進入水草地,第一天就遭到暴風雨和冰雹的襲擊。
這裡的氣候變化莫測。本來萬裡無雲,突然一片黑雲會在頭頂出現,于是大雨冰雹猛落下來,無處可躲,把大家打得渾身濕透,有人頭上還被冰雹打起了包包。就這樣,戰士們天天都在茫茫的水草地裡艱難地跋涉,行進中每個人都要小心翼翼地沿着前面部隊踩出的路前進,稍不小心就會陷進泥沼,活活被草地吞沒。
水草地行軍,軍團遇到的最大困難仍是缺糧。前段過幹草地,指戰員們餓着肚子走路,體力普遍下降,大家拖着虛弱的身體,繼續通過環境非常惡劣的水草地,再加上缺糧,極度困難。當時的戰鬥口号是“走出草地就是勝利”。因此,紅六軍團行進中,隻要一宿營,大家都不顧疲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去找吃的,有的挖野菜,有的捉魚蝦,有的揀死牛死馬的骨頭砸來煮水喝。
紅六軍團在這茫茫的日幹喬水草地整整走了9天,每天不僅要為“吃”奮鬥,而且還要為“宿”擔憂。宿營時的所謂“帳篷”,都是指戰員們用自己的床單支撐起來的,既不遮風,也難禦寒,更擋不了大雨夾着冰雹的襲擊,有時碰上整夜下雨,大家隻能背靠背地蹲在水裡等待天明,有的體弱有病的同志支持不住而倒下,當場死去。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轉戰,紅六軍團犧牲了很多優秀指戰員,其中一個連隊原來有100多人,到走出草地時僅剩下17人……
1935年8月,紅軍在沼澤地中前行了7天7夜之後,意外地發現了姜冬村這一大片柳樹林,這成為戰士們難得的宿營地。楊成武将軍當時是紅一軍團第2師第4團政委,他記載了在整個小柳林裡發生的這件事。故事的原型是鄭金煜,江西省贛州人。1933年10月參加紅軍,長征中他是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部黨支部的青年委員兼宣傳幹事。1935年8月25日,鄭金煜在過草地的行軍途中犧牲了。
1956年楊成武在回憶錄中,用2000餘字詳細地記錄了鄭金煜過草地如何搞好宣傳、如何揀重活幹等,且念念不忘一個普通戰士貼身藏好了七根火柴的細節,終身銘記鄭金煜臨終時的每一句話。1958年,著名作家王願堅根據楊成武将軍回憶錄,創作了“七根火柴”這篇名著,并入選全國中小學課本。
1960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紅原縣。“紅原”這個縣名,源起于周恩來總理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
華西都市報記者李貴平 文/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