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古代神獸獬豸的讀法

古代神獸獬豸的讀法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28 15:25:27

  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是什麼?獬豸怎麼讀是什麼? 獬豸又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的象征。

  獬豸介紹

  獬豸,(xiè zhi;豸字同猘)又稱任法獸,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瑞獸,相傳形似羊,黑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辨曲直,見人争鬥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臯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着獬豸裁決,均準确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獬豸是有着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則會遭受懲罰,後世也因此将其畫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傳說中的獨角獸相區别的地方。

  古代神獸獬豸的讀法(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是什麼)(1)

  法律象征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fǎ”到“法”,“廌zhì ”字雖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并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曆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禦史帶着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臯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迹。進入近代,仍将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像。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獬豸曆史由來

  中國文字發源從古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曆史,經曆了“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即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草書)的嬗變。

  古代神獸獬豸的讀法(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是什麼)(2)

  我們的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法”字古金文為“灋fǎ”。《字源》(約齋著,上海書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釋了古人構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的想象力。“灋fǎ ,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寫作法”。《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fǎ”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曆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裡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裡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裡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裡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于是,齊莊公判決壬裡國勝訴。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可見,這個“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斷曲直,乃是我國古代先哲賦予“灋”字的基本涵義;二是“灋fǎ ”或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應該對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

  繁體“灋fǎ ”中的“廌”(讀寨音)是一種神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态剛健,極有靈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志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争,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别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犀利之角觸去理曲之人;聽到有人相争,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東漢時期的傑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臯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臯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臯陶敬羊”。臯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轼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裡,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說:“如果今天朝廷裡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後來,出于便于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隐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并沒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義。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并作為監察禦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禦史作為飾志,後遂稱“獬豸冠”。據古文獻記載:“侍禦史冠獬豸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志·七》)。漢朝時,廷尉、禦吏等都帶獬豸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禦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阙,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古代神獸獬豸的讀法(上十大神獸之一的獬豸是什麼)(3)

  趣曆史官方qulishi_v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