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名操,字孟德。小字(或小名)阿瞞。西高穴銅印字形近"喿"字,極可能是該字,即曹操的操右邊的字,是"操"的省偏旁字,"操"的古字,印字"喿"同"操",兩字是通假字。區别于曆史上其他名帶“喿”(操)者。通過此印,進一步明确了其主人的身份。
曹操有拆字的愛好。上述印,去其名左旁,近兩名字形,在兩名字形間變化統一,會不會就是他本人設計書寫此印字的?這會是他第二件傳世書法?
印面(正方形,邊長2.5CM):
下圖出自文物出版社《曹操高陵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
該印橡皮泥印:
以下兩圖出自蔡運章先生《曹操高陵出土銅印考略》:
該字蔡運章先生根據印面繪形為(此處有放大):
看上圖,該印上圓為一口,上圓下兩邊各有一略小的長扁口,這三口合為喿字上的品字。品下面是東漢時木的寫法--“上八、下小”(見後附字圖形圖),略有變化:木一橫為八字,原在“小”上或兩側,現外移下垂)。
曹操名“操”字,印面作“喿”字,“喿”與“操”字,有何文字上的關聯?原來,,印章用的“喿”字,是“操”的古字,“喿”同“操”。古代文字,無偏旁的字往往是早期字,古字,因本字字義兼職過多,後加不同偏旁造别字分離之,如時(老寫,右為寺)、持、待、痔等,古文都為寺,古代用寺字時,或分别就有時、持、待、痔等義。早期字和加偏旁的後期字,是形成通假字的重要原因。“喿”即是“操”的早期字,或叫古字、古文。喿字的後來分離字除操外,還有躁、噪等。
“喿”是 “操”、“噪”、“躁”等的早期字、古字,與其通假,既有文字發展理論的依據,也有出土文物、古代文獻等應用實例的相互佐證、支持。
喿-操。
1.西高穴2号墓出土“喿”字銅印,該出土文物已證明,“喿”與“操”兩字相通。
西高穴2号墓,已被其它系列證據證明墓主人為曹操。該印發現于後室墓主人身邊附近,證明身份作用明顯。
墓主人名操,印面字為“喿”,印字“喿”相比少偏旁,吻合了其作為“操”字的早期字、古字的特征。
2.郭店楚簡《唐虞之道》:“治之至,養不喿;亂之至,滅賢”(治理的最高境界,連不肖之人都會得到治養;亂到極至時,則是連同毀滅賢德之人)。該十一字原簡文如下:
此用喿,通操的“品德、節操”的意思,“不喿”指不肖,此用喿如操,證明喿是操的古字。
此外,,下列用喿字,應當或不排除解如操字、用喿如操、喿為操古字: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第42-44簡:“凡甬(注:即用)心之喿者,思為甚。”(其後接:用智之疾者,患為甚。用情之至者,哀樂為甚。用身之弁者,悅為甚。用力之盡者,利為甚。目之好色,耳之樂聲,鬰陶之氣也,人不難為之死。)
此處,“凡用心之喿者”的“喿”字,本人作如下釋解:用之即如用“操”字,即同勞神操心之操,操也有急迫之意,此處用“喿”字,即也如同用勞神操迫之操,或不作躁字解。
郭店楚簡《語叢四》:喿世(注:世--大)之富,不足以出亡(注:亡--出走)
此喿,即通操的掌握、擁有的意思,或不作噪字解。
張家山漢簡:“急喿之”。
此喿,用如操,指拿下、掌控。或不作噪字解。
喿-噪。睡虎地秦簡《日書》甲《诘咎》:擊箕“以喿之”,此“喿”字用即如“噪”字。“噪”是後來分離的子字。
喿-躁。郭店楚簡本《老子》乙簡十五:喿勝蒼(寒),青(靜)勝熱。此“喿”字用如“躁”字,即躁動,運動。“躁”是後來分字。
喿是操的早期字。兩字可列為通假字。喿比操,字形更簡單。視之有返樸(古)歸真之感。
說文解字稱:操,喿聲。操、喿兩字聲一緻,形有别,省操為喿。說文說,喿為鳥群鳴也。喿下的木,代表樹木;喿上的品,代表鳥群。喿比操更少了人為操作、紛擾的一面,多了綠色、自然、自由、清靜無為、生動活潑的一面,那種像鳥群一樣無拘無束在樹林間鳴唱、和諧自由自在的生活令人向往。而西漢楊雄《方言》稱,在趙魏這些地方,叫臿,為喿。而在漢代,臿是用具,包括的範圍很廣,人們同時也未免是這種社會的用具....
“操”及“喿”的部分字例及資料介紹:
新版漢語大字典附有操字的部分古字例:
見上字圖第四字例(東漢校官碑立于公元181年,藏南京博物院)操字右部。
見上字圖第三字例(鮮于璜碑立于公元165年,藏天津市曆史博物館)操字右部。
見東漢《王舍人碑》(公元183年刻;1982年出土于山東平度,現藏平度市博物館)操字右部:
見東漢《肥緻碑》(立于公元169年;1991年出土于河南偃師,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操字右部:
喿音、義等(見新版漢語大字典):
古代其他操、喿字例:
(以下圖出自 《楚文字編》、《漢印字典》)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操:重讀之,曰節操,曰琴操,皆去聲。
操,七刀切。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喿:(就喿為鳥群鳴也注)此與集同意。俗作噪。方言假喿為,鍬、臿字。
漢代,臿的範圍廣,包括多種工具類,挖土類,水利類,有關飯具類,有關針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