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為隔代教育,但不同的家庭會出現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嚴厲,有的輕松。教育方法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會大相徑庭。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隔代教育的類型,看看我們的教育到底屬于哪一種,我們對孩子進行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合适。
青少年心理專家宋少衛有一次分别和兩位“80後”的青年探讨同一個話題,他問道:“你認為一生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事?”兩位青年的回答很相似,他們都認為祖母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而影響最深的一件事很巧,都是削蘋果割破手這件事。
第一位青年說:
奶奶平時經常鼓勵我,如果我做了家務,她就會誇獎我,所以,我總有用不完的幹勁。有一次我削蘋果時把手割破了,奶奶先是幫我包紮好了傷口,接着又很細心地為我演示了用刀将蘋果皮削完且不斷開的絕技。我當時羨慕極了,奶奶笑着說:“别着急,你很快也能學會。”
第二位青年則說:
奶奶總是很照顧我,不管我做什麼,她都會說:“你待着吧,我來!什麼也不用你幹。”有一次,我用小刀削蘋果不小心割破了手。奶奶特别緊張,一邊給我包紮傷口一邊還埋怨說:“誰讓你自己削的?下次還敢不?要是削了脖子就沒命了!”
後來,宋少衛了解到,第一位青年成為了非常成功的青年企業家;而第二位青年則依舊沒有脫離家庭,成為了“啃老族”。
這兩位青年雖然同樣是接受了隔代教育,但他們最終卻出現了不同的人生結局。由此可見,隔代教育中,祖父母對教育方法的選擇,将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
知識點:隔代教育的分類 隔代教育如果按照教育的規模來分,可分為完全隔代教養型、祖輩父輩混合教養型和寄養或半托型三種。
完全隔代教養,就是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必須整天都與祖輩們在一起生活。祖輩父輩混合教養型,則是老人們與子女住在一起,平時他們白天上班工作,隻是晚上回家吃飯睡覺,所以,對孩子的教養以祖輩們為主,子女則隻偶爾協管一下。寄養或半托型,是指從周一到周五,孩子會和祖輩們一起住,由祖輩們來教養,但到了周末就會回家與他的父母團聚;或者是白天祖輩們幫子女看着孩子,晚上再交給他們自己去管。 除了這種分類方法之外,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又用另一種方式将隔代教育歸結為了4種類型,分别是:過分關注型、過分監督型、嚴厲懲罰型、民主溫暖理解型。他的這種分類,則是從隔代教育的不同表現來區分的。
過分關注型,是說老人們對孩子呵護備至,甚至為其代勞。過分監督型,就是老人們會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無論做什麼都要督促他。嚴厲懲罰型,是老人們對孩子總是嚴格管束,經常批評他、責罰他。民主溫暖理解型,則是老人們能将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并給予他恰當的愛,理解他想要成長的心理,使他能真正從我們的教育中受益。
隔代教育的分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平台。我們應該将之與自己的做法相對照,以尋求更為正确的教育方式。
第一,區分正确的類型與錯誤的類型。 第一種分類方法是依據環境來區分的,有的環境我們可以改變,比如提醒子女少一些自己娛樂的時間,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時間,這樣就不會出現他們沒時間照顧孩子的情況了,他們也就沒必要将孩子放在老人們這裡了。
而有的環境我們無法改變,比如子女工作實在繁忙,我們不得不代為看管孩子,那麼就要好好參考一下第二種分類方法。很顯然,前三種類型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第四種才是應該追求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所以,閑暇之時,我們可以翻翻正确進行隔代教育方面的書,或者跟子女學會上網搜索,去尋找我們想要了解的資料,以便深入了解怎樣的隔代教育才是正确的。
第二,盡快找到并認識自己的錯誤做法。 有的祖父母可能并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畢竟我們都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女的,為什麼就不能拿來教育第三代呢?其實不然,教育也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我們要通過對不同教育類型的學習,來發現自己教育方法中的弊端。
平時,可以對照着正确的隔代教育方法,來回想自己之前的教育,看看哪裡做得不合理,哪裡還需要改進,要能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可以記錄下自己做得不夠或錯誤的地方,多多結合實際去思考,在及時改正的同時,也要防止再犯同樣的錯誤。
第三,積極學習他人成功的教育經驗。 我們身邊或者新聞中,總會提到成功的隔代教育案例,我們可以多向其學習。尤其是遇到那些與我們家庭模式或經曆相類似的家庭,我們更要格外注意,可以記錄下他人好的教育方法,再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來酌情選擇或實施。而且,我們不僅自己要學,也要督促我們的子女來學,我們這些長輩們隻有共同合力,才能将孩子真正教育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