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大皖新聞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徽共有119個農産品成功登記農産品地理标志2019年,安徽組織實施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以來,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密切配合,在2020年、2021年保護工程績效考評中連續兩次獲“優秀”等次,項目實施效果受到農業農村部的肯定2022年,安徽繼續開展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太平猴魁、和縣辣椒等11個産品納入保護提升序列,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安徽高産農産品介紹?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安徽高産農産品介紹
大皖新聞訊 大皖新聞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截至目前,安徽共有119個農産品成功登記農産品地理标志。2019年,安徽組織實施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以來,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密切配合,在2020年、2021年保護工程績效考評中連續兩次獲“優秀”等次,項目實施效果受到農業農村部的肯定。2022年,安徽繼續開展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太平猴魁、和縣辣椒等11個産品納入保護提升序列。
【措施】
依靠“三品一标”培育壯大地标特色産業
如何保護和發展地理标志農産品?安徽以實施2022年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為契機,培育壯大地标特色農業産業,讓農民更多從産業發展受益,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首先是加強品種培優。大部分地标農産品都使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品種資源,一些還是原生起源地。在市場上種養殖品種日趨同化的今天,加強地标特色品種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要建設地标特色品種繁育基地,加強品種繁育選育和提純複壯,保持和改良優良品性。
其次,加強特色品質。一方面,嚴格劃定産地範圍,建設核心生産基地,改善生産設施條件,保護産地環境,延長産業鍊條,增加優質地标農産品供給。另一方面,開展産品質量安全和特色品質檢測和分析,以數據為支撐,講清地标農産品特色品質。加強全程質量控制,實行産品分等分級。再者,打造精品品牌。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表示,要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傳統生産方式和習俗,突出品牌的文化内涵,講好地标農産品曆史故事。規範标志授權和使用,保護區域内生産者利益。
最後,推行标準化生産。在地标農産品特定生産方式基礎上,健全完善産品質量控制技術規範,推動構建全産業鍊标準體系。開展生産經營主體和農戶按标生産培訓,加強标準化應用示範和實施推廣。建立生産檔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或使用信息平台,加強産品質量追溯管理,提升數字化水平。
【成效】
逐步形成“一标生五金”助農增收新模式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安徽共有20個地理标志農産品納入國家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範圍,覆蓋糧油、果品、中藥材等7個産品類别,建成良種繁育基地及種質資源圃41個,培優品種33個,成效顯著。
首先,壯大了一批鄉村特色産業。擴增标準化(核心)生産基地27個、面積27.5萬畝,開展标準化生産技術培訓 13000餘人次。累計培育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42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56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17家。推動淮南麻黃雞、三潭枇杷、旌德靈芝開展現代農業全産業鍊标準化試點。銅陵白姜、霄坑綠茶、桐城小花等特色農産品優勢區進一步做大做強。
其次,打響了一批鄉土區域品牌。舉辦地标農産品為主題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32場,舉辦市級以上或跨省舉辦地理标志農産品推介50場,拍攝産品宣傳片20部。九華黃精、亳丹皮等7個産品入選首批安徽省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認證綠色食品43個、有機農産品26個,“地标标志農産品 綠色食品” “地标标志農産品 有機農産品”品牌疊加效應進一步顯現。
再者,建立了一套質量品質保障體系。完善了20個項目産品的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産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穩定保持在100%。積極落實标志授權管理規定,新增授權用标主體277家,授權用标産品全部納入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 “地理标志農産品 追溯”等智慧監管模式全面推廣,有效加強了種養過程管控、農藥獸藥殘留自檢、産品帶證上市、授權用标産品溯源。
最後,帶動了一方農民增收緻富。20個項目産品累計帶動農戶35萬人,實現增收5.5億元以上,助農增收與财政支出效益比近5.9∶1。各地在聯農帶農方面進行有益嘗試和積極探索,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資金入股“分股金”、基地務工“掙薪金”、訂單種植“得酬金”、三産融合“赢現金”,逐步形成“一标生五金”的助農增收新模式,并在2022年全國地理标志農産品保護工程推進視頻會上做典型經驗交流。
陳書紅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