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首比較熟悉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名字可能大家覺得陌生,但是聽一聽,你會覺得很熟悉,好像在哪聽過!
因為它曾經出現在各種喜劇裡面,比如《烏龍院》裡郝邵文失戀的時候就會用到這首曲子開頭那一段。而周星馳的電影《功夫》的裡,也用到了這首曲子,因此在中國觀衆的心裡,甚至會覺得有一絲喜劇效果,聽到就會發出會心一笑。
電影《功夫》片段
包租婆追阿星這段,引用的是樂曲第四部分,極快的快闆,歡快的節奏加深了這段的喜感。
阿星在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燈的鐵皮屋裡逼毒的這段,用的是樂曲的第一部分,充滿憂傷悲痛的情緒。
最後肥仔聰和阿星在街邊講話那一段,引用了樂曲第二部分,節奏緩慢,有種夕陽西下,生活暫時歸零的平靜感。
《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又名《吉普賽之歌》,是西班牙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薩蒂于1878年完成的一首管弦樂隊伴奏的小提琴曲。音樂主題與吉普賽人有關,并在最後一節使用了查爾達什的旋律(一種匈牙利民俗舞蹈。起源于馬劄爾人及吉普賽人)。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中闆,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把人的思維引入吉蔔賽人特有的命運氛圍中。
第二部分
緩闆,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郁,以變奏和反複做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内涵。在這部分,管弦樂并不太明顯,始終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
第三部分
稍為緩慢的緩闆,2/4拍子。作者将一首匈牙利吉普賽歌加以改編點撥,使之表現力更強,旋律更優美。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
第四部分
2/4拍子,急變為極快的快闆, 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象征着吉蔔賽人的另一面——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遊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于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這首小提琴曲其實是薩拉薩蒂根據在布達佩斯旅行中 聽到的幾首吉普賽曲調創作而成,體現的是吉普賽人放蕩不羁的性格特點。對于吉普賽人,我們能夠想起的有塔羅牌?波西米亞風?巴黎聖母院?
吉普賽人通常稱為羅姆人(Rom),是一個古老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現代學者們多認為他們源出于印度次大陸,一般認為是在公元1000年前後向西長途遷徒,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達澳大利亞。
翩翩起舞的吉普賽人
吉普賽人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曆史上多從事占蔔、歌舞等職業,世世代代過着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至今有許多人對吉普賽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他們是乞丐、扒手、小偷或者人販子。
他們曆盡艱難,飽受滄桑,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一代又一代。大蓬車是這些流浪者最常見的栖身之所,饑餓、寒冷和疾病時時困擾着他們。他們的漂泊史又是他們的血淚史。
吉普賽人的大篷車
吉普賽人的真理在哪裡?
就我的記憶所及,
我帶着帳篷走遍世界各地,
尋找真摯的愛,
尋找幸福和正義。
我随歲月而蒼老,
卻仍未見到真誠的愛,
也未聽到正義的聲音。
我不知道,吉普賽人的真理在哪裡。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關于我們:
《音樂星球》是HAMI工作室旗下首款音樂教育類遊戲,我們着力于打造寓教于樂的智能音樂環境,讓我們一起體驗音樂的美妙和學習的樂趣吧!hamifamily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