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2年春節之際,大英博物館在推特上發布了“我們一起慶祝韓國農曆新年,欣賞新羅樂團的神奇表演”。
推特:慶祝“韓國新年”
事件迅速發酵,并引發了中國農曆新年,到底是應該翻譯為“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還是“Spring Festivals”的大讨論。博物館随後也删除了該推特。一些中國留學生則前往博物館,向路人講解農曆新年源自中國的曆史。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雖然從小到大一直按照農曆過節,但對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農曆卻知之不多,于是趕在元宵節前,好好學習了一遍曆法的知識,以免自己數典忘祖,當棒子過來搶的時候,我卻語焉不詳,保護不了我們的文化遺産。
什麼是曆法 曆法是記錄時間的算法,是天文學的延伸。從古至今,我們都是用客觀世界的各種周期性運動來記錄時間的流逝。在古代,我們觀察太陽、月亮和四季的周期;現代,我們觀察原子釋放微波的時間間隔來記錄時間的流逝。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農業生産活動中慢慢總結出,太陽的東升西落為“天”;月的陰晴圓缺為“月”;氣候的四季變化為“年”,并據此慢慢發展出了曆法。
根據對“年”或“月”的不同側重,曆法分為陰曆、陽曆和陰陽曆三種。
陰曆:确保“月”的計算周期準确;陽曆:确保“年”的計算周期準确;陰陽曆:優先确保“月”的計算周期準确,然後再确保“年”的計算周期基本準确;
月球繞地球轉,地球繞太陽轉
産生上述三種曆法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大概是365.25天,而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是29.5天。這兩個數都不是整數,而且彼此相除也不是整數(365.25/29.5≈12.4)。
純陰曆 純陰曆就是保證曆法裡一個月的時間與月亮運行的周期一緻。月亮陰晴圓缺的周期是29.5天,所以陰曆裡會用一個大月30天搭配一個小月29天,這樣不斷循環,确保每個月的周期與月相的變化基本一緻。
一個月份剛好是月相變化的完整周期,每月的最後一天就是新月
現代社會最廣泛使用的純陰曆是伊斯蘭曆,也稱回曆。伊斯蘭曆繼承自阿拉伯曆,規定了12個月為1年,所以曆法裡一年大概是354天,與太陽運行的周期365.25天差距較大。受這個差異的影響,伊斯蘭曆使用久了,就會發現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的對應關系。比如1月份所在的季節會慢慢的從春天變成冬天,再變成秋天、夏天,以此類推。同樣的,伊斯蘭曆大概每32.6年就比我們公曆少1年。沒辦法,畢竟這個純陰曆裡的一年比我們公曆裡的一年短大概11.25天。
古巴比倫最早用的就是陰曆,後來受古埃及影響,慢慢改成了用陽曆。
陽曆 陽曆規定了“年”的時間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我們常用的公曆就是陽曆。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是側着身子的: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軌道平面不垂直,而是有個23.26度的夾角。假設現在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當地球轉到太陽背後去的時候,太陽的直射點就變成了北回歸線。直射點其實就是地球上離太陽最近的那個點所在的緯度。
這種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複運動導緻了地球表面的受熱呈現周期性變化,最終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其他氣候現象。所以四季的變化與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是同步的。陽曆的好處也就在這,由于年的周期準确,所以四季是固定的:1-3月份春耕、4-6月份夏耘、7-9月份秋收、10-12月份冬藏,每年都是這樣。不會像陰曆那樣,1月份即可以是春夏秋冬任意之一。
古埃及估計是第一個使用陽曆的文明。尼羅河夏秋兩季上遊降雨多,所以尼羅河下遊毎年在夏秋季節定期泛濫一次。定期的泛濫,帶來了充足的水分,還給兩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和腐殖質,非常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和灌溉,也同時造就了古埃及的太陽曆。太陽曆裡四季固定而準确,所以有利于指導農業生産。
前面提過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大概是365.25天,而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是29.5天。我們把前者定義為年,然後再規定一年是12個月,那麼每個月的平均天數就是30.44天,這就與月亮的運動不同步了。陽曆由于先鎖定了“年”的周期,所以隻好完全放開“月”的周期。就這樣,雖然英語裡月份(Month)和月亮(Moon),和我們中文一樣,在詞根上是同源的,但公曆裡的月份已經與月亮的周期變化完全沒關系了。比如,公曆裡每個月的第一天,月亮的圓缺都會不同。
在公曆裡,每月第一天的月相各不相同
陰陽曆 對于沒有手機手表的古人來說,将太陽東升西落的周期記為一天是數日子的開始;每晚“舉頭望明月”,就可以把日子串成一個月來數;待到天文學足夠發達了,就可以把月串起來記為年。
陰陽曆就是這種自然思想下的産物,被很多文化所采用,我國的農曆就是陰陽曆。在農曆裡,月份的長度是和月亮的運行周期保持一緻的。每月的1号都是殘月,所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然後為了保證農曆裡年的時間長度與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的周期基本一緻,于是引入人閏月的概念。
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每12個平年搭配7個閏年。19年裡有 235個月(12 × 12 7 × 13),也即 6940天(235 × 29.5),而19年也剛好是6940天(365.25×19)。這就是從春秋時代起便發明了的“十九年七閏月法”。相當于每隔19年,農曆就與地球公轉周期保持一緻了。
但這也帶來了一些不便。我們知道,太陽的周期影響氣候和四季,對農業生産影響很大。由于農曆每一年的天數與實際的太陽周期不一緻,存在偏差,隻是以19年為一個大周期與太陽周期保持了一緻。這就導緻了,在19年的大周期内,農曆的日期不便于指導農業耕種。
比如,夏至是太陽直射點照在北回歸線的那一天,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然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往南半球移動。“至”是“極”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左邊是冬至(太陽軌道低),右邊是夏至(太陽軌道高),紅線是天球赤道
在公曆裡,夏至一直是6月20日-22日,這個偏差很小。而在農曆裡,夏至可能是4月到6月的任何一天,日期并不固定,這就難為農民伯伯了。于是,古人将于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均分成24個點,每個點命名為一個節氣,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比如,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分别是太陽直射點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和南回歸線的日子。然後在每年的曆書裡把24節氣寫到對應的那個日期裡,民間就根據曆書上節氣的具體日期安排農業活動。這就是為什麼從民間到官府都很重視曆書的編制和印刷,并安排專門的機構負責。
24節氣對應24個不同的地球公轉位置
目前越南、南北韓都還在使用農曆,日本則在明治維新時廢除了農曆,但民間還是一些農曆新年的活動。
好了,看完本文後,你們覺得我們的農曆新年,在國際上應該稱呼為“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s”還是“Chun Jie”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