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上的十隻小跑,排行第一的就是龍。這并不是任意地排布。
在傳統文化中,數學是有魔力的,所以叫“算術”,是術法。每個數字都有它的五行屬性。先賢甚至将其排列成了著名的“河圖洛書”,其中有一個口訣,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簡單地說,也就是“一”和“六”兩個數字是水屬性的。
河圖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數理基礎
這其實也是個古老神話,在1993年郭店楚墓中出土的竹簡中對此有過叙述,說的是在混沌初開之際,創世神“太一”創生了水這種物質,而水也反過來輔助“太一”生出了天地神明,世間萬物。這水就是“天一”。“太一、天一、地一”是上古三大巨神。而在《淮南子》中指出“天一”就是青龍:“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鄉。”
青龍,也就是天龍,在上古它還有個更如雷貫耳的名字,那就是“伏羲”。
神話中,伏羲是雷澤龍神所生,而在後天八卦中,雷的代表動物正是龍,方位是東方。而在五帝信仰中,伏羲也被稱為“青帝太昊”,這一點點蛛絲馬迹指向青龍在上古的真身。隻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這一切都被遺忘或者扭曲。
神話中伏羲的造型是人首蛇身,其實是人首龍身的變形
可以肯定的是,在四神中,青龍星官是最早确定的,這使得二十八宿中青龍七宿除了最後的箕宿,其他六宿全是依據龍身上的部分而定名:
角宿——龍角,
亢宿——龍吭(咽喉),
心宿——龍心
房宿——心房
氐宿——骶骨,
尾宿——龍尾。
在上古時代,觀測這條老龍成為了皇家天文台司天監的最重要任務。星相家根據青龍七宿在天球上的沉浮起落而給君王各種攸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建議。角宿躍出地平面,是為“龍擡頭”,天子要親耕皇田,做為春耕開始的标志。火星進入了心宿區域,将對天王有不利的影響。這時皇帝要謹行修身。這一星占後來演化成中國最精彩的神話之一即“哪吒鬧海”。尾宿群星閃耀,那是天子的後宮有事了,皇帝在私生活方面就得注意了......
青龍七宿
當青龍崇拜達到頂峰之時,人們産生了一個天才的設計構想。那就是青龍不僅僅是一條龍,它還是一座巍峨的宮殿,那就是青龍宮。不隻青龍宮,其他天宮,如北辰宮、軒轅黃龍宮等等,都是建在一條條天龍身上的。這樣諸神們才能在太空中進行營造。這個神話後來影響了人間宮殿的設計思路。因此工匠們在建築基礎上雕刻出各種各樣的龍來,或飛或走,或蟠或遊。既是精美裝飾,也是神話的表現。
其實這種設計從上古時代就開始了。遠自公元前四千年的濮陽西水坡古墓,在墓主人的身右,就用蚌殼擺出了一條青龍,與旁邊同樣用蚌殼做的白虎相對。而到了夏代,已經在二裡頭的遺迹中出土了一條由2000多塊綠松石片組成的神龍。在商代,出現在青銅器上的所謂“饕餮紋”其實就是雙頭拼合的神獸造型,在這裡面數量和重要性排行第一的就是龍紋。到了戰國,青龍和白虎再次出現在曾侯乙墓的衣箱上。及至漢朝,在石室的拱門上,開始有了雙頭虹龍。拱起的龍背就成了門楣。
西水坡的蚌龍
龍在這時早已經成為中國建築上的永恒主角。但一直到了明清時代才發展到了頂峰。著名設計師漢寶德因此将明清建築說成“龍的建築”。而這其中,又以北京故宮受到龍文化的影響為重中之重。光是其中的太和殿,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銮殿”,就有龍一萬三千八百四十四條之多。這是因為明清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更是把龍元素運用到了極緻。
在這原因下,誕生了有名的“龍生九子”傳說。其實所謂“九子”并沒有一個标準答案。而現在通行的所謂“李東陽版龍生九子”其實是一部龍形裝飾造型的名錄。其中的九子除了排行第二的睚眦因為是司掌兵器,所以在宮殿建築中出現較少以外,其他八位,或者不止八位,都是故宮建築裡的主要角色。
所以數目難定,那是因為在故宮上下運用龍元素的位置實在是太多了,天花上、瓦當上、屋脊上、丹陛下,窗楣上.....每一個地方都可能有一種造型的龍的存在。從古拙的夔龍到飛翔的應龍,不一而足。每一種造型的龍都可以被冠以一個特别的名字。例如“小跑”中排行第一的,就稱它是龍九子中的“嘲風”,生來就有鳥的血統,性好登高望險,所以把其放在屋脊。還有大門上的獸面鋪首,它被稱為是龍九子中的“椒圖”,雖然是龍子,卻長了一副螺蚌的身體,遇到外敵總是把殼口緊閉,所以用來保衛皇宮的安全。
龍生九子
但是如果說這些龍子中誰最引人矚目,那一定是放在屋頂正脊的“鸱吻”。其實這個“鸱”其實應該叫“螭”才對。因為雖然發音一樣,在神話中,“螭”就是一種龍,“鸱”不是。明清建築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在最高的屋脊,那叫“正脊”,在它兩端各有一隻顯眼的龍形怪獸,它張開血盆大口,将脊端吞入腹中,同時翹起了高高的龍尾,成為了建築的至高點。這就是螭吻。
與其他的龍形裝飾不同,所以把螭吻設計在建築的這個位置,不僅僅是因為造型美觀,更是建築上的必要構造。衆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築不同于西方,是采用的翹角坡屋頂的形式,或四面坡,這叫“四阿頂”,也叫“庑殿頂”。也有兩面坡,這叫“懸山頂”,或者“硬山頂”。有時“庑殿頂”和“懸山頂”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混合成為一種新的屋頂,它的上半截象懸山頂,隻有兩坡。而垂脊向下,到了一半的位置,忽然轉折拼合,變成四坡,這叫“歇山頂”。代表中國政權的天安門就是歇山頂建築。但無論是庑殿頂還是歇山頂,抑或是懸山頂,這些建築都有一條長長的正脊,那是前後兩個屋頂坡面拼合的地方。這裡也是房屋的最高處,如果處置不好,太陽會将它曬裂,雨水就會從這裡的縫隙中灌進來。所以人們往往用陶制的脊瓦配合石灰、膠泥等密封材料對屋脊進行加固防水處理。
但是到了正脊的兩端,情況變得複雜。因為那裡往往是正脊同其他屋脊或者牆面的交彙點,而其更重要功夫的是要把脊瓦的側面進行密封。所以采用了“螭吻”這種裝飾,象一個套筒一般給予屋脊以保護。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皇宮已經開始用龍作為“螭吻”的造型了。在陝西的華清池遺址中,就曾經出土過龍首造形的屋脊飾。經過發展,最後成為明清螭吻的形狀。其造型是一頭老龍在背後帶着一條小龍,寓意子孫興旺。有趣的是,這小龍的形态反映了建築主人的地位。如果它是低頭縮頸的,這是官家的,在皇權之下,當然要表現得順從一點。然而如果它是昂首挺胸的話,這是民間的。不屈于輩份的壓力,小龍也要當一回自己的主角,朝天空飛騰。由于害怕它飛走,匠人們還特别用心地在它背上安了一個劍柄,用意是把龍和屋脊連在一起。
螭吻
而在老龍的身後,有時卻還伸出一個獸頭,這叫“背獸”,應該是另一種螭吻形式,即“望獸”的反映。望獸和腦袋沖裡的螭吻正相反,它的朝向是對着山牆外。雖然老龍小龍模式已經成為了螭吻的主流,但人們還是希望能夠十全十美,就用“背獸”這一形式來進行補充。
故宮裡的螭吻是精美的琉璃質地的,這樣堅硬且又防水,采用多次燒造拼接而成,拼接的塊數越多,地位也就越高,其實也就是因為體積大了,制造難度升高了。最高等級當然是太和殿頂的那兩件,由十三個部分拼成,高度超過兩米。雄偉霸氣。但即使是皇家之物,它也不是中國最大的螭吻,現在中國的螭吻冠軍是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體高4.5米,寬2.8米,用五色琉璃構成。不過它是金代遺物,換了後世朝代估計會有所顧忌。
華嚴寺螭吻
所有螭吻的龍尾都是向外卷的,展示出一種力度。但實際上它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意向,就是神龍銜起了屋頂,在天空中飛翔。然而中國古建築其實是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據宋代的《木經》所言,梁以上的屋頂為“上分”,地以上的木柱為“中分”,地以下的台基為“下分”。光是屋頂飛行怎麼行?
其實古代的設計師們早就把這事想到了。接下來介紹太和殿最有名的構件——蟠龍金柱。太和殿的大柱共有七十二根,但隻有中心禦座左右六根的柱是通體塗金的,上面還有蟠龍。它高三丈有餘,也就是九層樓高,要兩人才能合抱。既是建築的主要承重結構,又代表“六六大順”,吉祥如意。
盡管位置重要,但太和殿的蟠龍柱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精美的,更不是獨一無二的。在這方面,皇帝也很開明,很多廟宇都可以設置蟠龍柱。其中最有名的是山西晉祠聖母殿的。其是宋代的造物,距今已近千年。那是八根龍柱,位于聖母殿前殿。有意思的是,柱上龍的名稱各不相同。當中心間兩旁的龍被稱為“應龍”,其次稱為“蟠龍”,再下稱為“蛟龍”,最末稱為“螭龍”。這其實就是傳說中龍的等級,雖然它們未必在造型上得到體現。
太原晉祠木雕龍柱
所謂“應龍”,就是龍中尊貴的天龍,它有翅膀,能夠飛翔。而“蟠龍”就要次一級,它隻能在地上盤繞,等候時機升天。再下的蛟龍,是剛長大的龍,它有四肢,但修為尚淺,最後的螭龍就幾乎和畜類相去無幾了。
八根龍柱體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那就是龍對飛天的渴望,這也是中國建築的渴望。事實上,神話中這些龍就是使天宮飛行的關鍵部件。在《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晚唐時期,大明宮含元殿有一根柱子朽壞了,需要找木頭更換。軍司千辛萬苦在周至山場的老林中發現了一根巨材,周長超過一丈,高度有百來尺,正好合适。
盤龍柱
于是砍倒後乘三伏天發洪水運到谷口,千百個民工拖曳到了施工地,上報後等有關部門同意後就要進行加工。可就在這時,有個看起來精神有問題的家夥,似乎是個術士,不知道從哪冒了出來,繞着這根巨木轉了好幾圈,歎息得啧啧有聲。看守木頭的叱啧他,想把這人抓起來。他卻毫不畏懼。最後就真的被抓了,押到管事宦官那時,卻聽他說道:“這木頭要從當中鋸開,到二尺深的地方就有征驗了。”衆人看他不凡,真的按他說的做。果然,在一尺八深的地方,木屑變成了殷紅色,到二寸處流出的樹汁根本就是鮮血。隻好又讓千百民工将其拖到渭河去讓它順水流走。這個怪人說:“深山大澤,實生龍蛇。這木材裡面是條巨蟒,再過十年,就會從樹梢鑽出來飛走。不知道它在裡面,如果将這作為殿柱,十年後就會帶着殿閣飛到其他國家去了,哎呀,真是太可怕了。”說完這人就不見了。
這個故事沒有說明的一點是,能否會飛就是龍與蛇的最大分别,就算是比較低等的地龍也不能飛行。其實這柱子裡應該就是一條還未成形的天龍,正在經曆蛻變。這個神秘術士的真正觀點其實是人間帝王當不得這樣一根真龍柱,它的歸宿隻能是天宮。渭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黃河在神話中是與天界相連的,這根龍柱也許正是被天庭收走了。
當“上分”的屋頂、“中分”的木柱都能夠飛行時,“下分”的台基的飛行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故宮三大殿的台基下面都雕刻有神氣活現的龍頭,它的術語叫“螭首”,其實起到了一個排水的作用。“千龍吐水”就是紫禁城雨後的名場面之一。但在神話意象上,它其實對應的就是天宮之下作為承托的巨龍。
天壇的螭首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中國古建,特别是明清時的古建,就是與龍融合為一的。而這融合,最終不是從零部件,而是從整體來表現的。當專家們航拍整個北京城時就吃了一驚,因為整個故宮就是條金龍,東西長安街是龍須,正陽門是龍珠,天安門是龍頭,故宮就是龍身,宮殿的琉璃瓦屋頂就是斑斑龍鱗,故宮的四個角樓是龍爪,景山就是龍尾。這也是條陸龍。
有陸龍就有水龍,水龍在陸龍西邊,那就是中南海。那其實是分為三個部份,即南海、中海和北海。南海是龍頭,海裡的小島就是龍眼,中海和北海是龍身,龍尾是西北的刹什海。水陸雙龍,相對相抱,太極之勢隐于其中。
精美的唐龍
而如果我們把視線再拉遠,觀察中華大地。萬裡長城是龍,京杭運河是龍,這是人間之龍。還有大地之龍,一座座連綿的山峰就是龍脈,一條條蜿蜒的河流就是水龍。自古名都大邑,福地陵寢也都要找龍蟠之地。而天下的所有龍脈皆出自昆侖山,三條東入,兩條西走。這構成了這顆星球的主要地貌。就這樣,大龍包含着小龍,小龍簇擁着大龍。而最後它們又都對應着天上的青龍,這就是中國建築的究級意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