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懷疑與學問問答題常考

懷疑與學問問答題常考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30 06:18:42

《語文月刊》2021年第11期“咬文嚼字”欄目刊有《“當塗”是“當權”嗎?》《“未來”不能做動詞》兩篇短文。前文的主要觀點是:統編本《孫權勸學》一文中“卿今當塗掌事”的“當塗”不應理解為“當權”,而應該理解為地名“當塗”。後文的主要觀點是:《語文月刊》2021年第8期《牢記使命踐行理想,修身矯思以義為的》一文中“昨天已逝,明天未來”的“未來”使用錯誤,“未來”不能作動詞、不能理解成“沒有來”。筆者對這兩篇文章的觀點皆不敢苟同,故分析如下,與同行交流。

懷疑與學問問答題常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1

懷疑與學問問答題常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2

懷疑與學問問答題常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3

懷疑與學問問答題常考(大膽假設小心求證)4

先分析《“當塗”是“當權”嗎?》一文。文章認為“當塗”理解為“當權”,與“掌事”語義顯得重複且與司馬光行文從簡的風格不符。又“當塗”位置險要,故孫權會将鎮守當塗的重任交予呂蒙;且“當塗”譯為“當權、當道”在魏晉之前不多見。最後得出“卿今當塗掌事”的“當塗”不應理解為“當權”,而應該理解為地名“當塗”的結論。如此理解甚為不當,原因如下:

首先,呂蒙是否在“當塗”居要職,作者并無确鑿的史實證據,當塗當時屬于吳國範圍,這隻表明呂蒙有任職當塗的可能性,但并無确切證據。而且,當塗置縣在隋朝開皇年間,此前僅有當塗侯國存在過一定時間,今天的當塗縣在秦漢時更多的是以丹陽為名,屬丹陽縣或丹陽郡,呂蒙掌事之時當塗是否被稱為“當塗”恐怕都要打個問号。

其次,邏輯不通,不合常理。“當塗”位置重要,所以孫權鼓勵呂蒙要學習,似乎呂蒙不在當塗為官或其他官員不在重要位置就可以不學習了。孫權豈會如此短視,對屬下的要求,是希望他們長期堅持學習提升能力,還是希望他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重要位置時要學習、不在重要位置就不用學習了?

第三,“當塗掌事”語義并不重複累贅。“當塗”指身居高位、執掌大權;“掌事”即掌管事務,另有名詞義指掌管事務的人。“當塗”偏向于權力角度,“掌事”偏向于職責角度。當塗不掌事、掌事不當塗的情況也不少見。即便是理解為完全同義,也并非就不能并用,同義複詞在漢語中大量存在,而“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這句更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了,像同義複詞、反複、互文、鋪排等情況,都不能機械地理解為病句,自然更談不上與司馬光的從簡文風不符了。《資治通鑒·魏紀十》就有“伏聞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傾覆,失委附之土,棄貢獻之國”之句,其中“臣主播越,社稷傾覆”“失委附之土,棄貢獻之國”兩句前後部分意思也差别不大,難道也要作别解或删除?實際上,“當塗掌事”或“當權掌事”并用亦非孤例。趙學正《辛公遷葬之記》有“凡事明了,蔑有慢易,當塗掌事者以心腹待之”之句,陳基《清嘯軒記》有“及當塗掌事,得君子之時,亦可以不必嘯矣”之句,璜川吳氏舊鈔本《别本刑統賦解》有“主典者,當權掌事之人也”之句。

最後,“當塗”理解為地理名詞則在句中做狀語,這也與古人語言習慣不符。“掌事”既可作名詞又可作動詞,在這裡确實有“在當塗掌事”這樣理解的可能性,但“當塗”既已變為地名則“掌事”絕不可能再作名詞了,隻能理解為動詞,若理解為名詞則句子缺動詞謂語,那倒真是徹底的病句了。以文章之意,“卿今當塗掌事”相當于“卿今于當塗掌事”,當然可以說省略了介詞“于”,這類“地點狀語 動詞謂語”的結構更多地是以“動詞謂語 地點狀語”的形式出現,相應的句子就應該是“卿今掌事(于)當塗”了。《三國志·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中的“都督荊州”就是這類情況。其他如巡撫、守備等類似的詞,作名詞時在其他地理名詞之後,整個詞組之前則必須另有動詞做謂語;作動詞時則在地理名詞之前,如巡撫山東、守備嶽州等。周紫芝《竹坡詩話》有“吾(劉景文)今掌事雷部中,不複為世間人矣”之句,袁可立《睢陽人物志序》有“昔劉景文為雷部掌事”之句,這兩個實例正好可作比較。

再分析《“未來”不能做動詞》一文,此文以《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據,認定“未來”隻有形容詞或名詞義,不能做動詞,此論大錯。

首先,《現代漢語詞典》僅比《新華字典》的内容更豐富一點,根本沒有囊括詞語的全部義項,更何況詞典的機械釋義與實際語境中詞語的豐富含義還有巨大差距。《漢語大詞典》對“未來”的解釋第一個義項就是“沒有到來;不來”,并舉了《楚辭·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等幾個例句。又如沈約《洛陽道》有“佳人殊未來,薄暮空徙倚”之句,就連《荊轲刺秦王》裡也有“其人居遠未來”之句,這些句子中“未來”都是表“沒有來”的動詞義,從古至今類似例子千千萬萬不勝枚舉。

胡适曾說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此二文“大膽假設”無錯,但并未做到“小心求證”,得出的結論自然失之偏頗甚至武斷。這也正應了王安石的那句話:“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