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行駛在第二座灤河大橋上。
第一座灤河大橋(右)和第三座灤河大橋。
灤河鐵路大橋坐落于穿越河北省唐山市三大鐵路幹線之一的京哈線214公裡處,是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中的一座鐵路特大橋,因它在灤縣跨越唐山的母親河,人們都稱它為灤河大橋。
灤河大橋從1892年始建,到現在已經125年了,其間經曆了3次建設,它不僅在連接華北與東北的鐵路大動脈上發揮着顯著作用,而且和周邊青山綠水相輝映,成為唐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
第一座灤河大橋是由鋼桁梁和鋼闆梁相結合的鐵路單線橋,這座橋凝聚了著名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無盡的智慧和汗水。1892年,唐胥鐵路東延至灤河岸邊,由于灤河水深流急、河床地質條件複雜、架橋受阻,清朝政府請來的幾名外國工程師都沒有解決辦法。當時在塘沽工段任職的詹天佑臨危受命,承擔起建設灤河大橋的任務。詹天佑分析了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經過周密的調查,最後提出改變橋址和采用氣壓沉箱打樁法的方案。按照詹天佑的意見,到1894年2月,一座全長670.6米的灤河大橋雄架在了灤河之上。灤河大橋的建成為詹天佑以後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積累了經驗,灤河大橋也成為一座閃耀着中華民族智慧與自信之光的大橋。
第二座灤河大橋是以鋼闆梁為主結構的鐵路雙線橋。之所以要修建這座橋,是因為京山鐵路随着運量的增加逐漸由單線增加了複線,到1929年,除灤縣到朱各莊區間外都已鋪成雙線,單線灤河大橋成為瓶頸。1924年、1928年和1933年,這座大橋經過數次戰争破壞,改建勢在必行。1933年,主管京山鐵路(時稱北甯鐵路)的北甯鐵路管理局派員對老橋進行了調查,最後從綜合因素考慮,決定對老橋不再改建,擇址另建新橋。1939年,在距老橋上遊45米處,全長677.42米的第二座雙線灤河大橋建成。老橋曾一度改成公路橋,後來随着灤河公路橋的建成而退役。作為曆史文物,現在的灤河老橋仍屹立在波浪滾滾的灤河之上,成為京山鐵路發展的見證和唐山人的驕傲。
1948年,這座大橋為解放戰争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遼沈戰役結束、平津戰役即将打響的時候,撤退的敵軍将兩座大橋炸壞。解放軍鐵道縱隊和唐山工務段、山海關鐵路橋梁廠1400多人投入了對灤河老橋的應急搶修,保證了東北解放大軍順利跨過灤河。修橋各部随後又轉向對雙線橋的修複,經過54個日日夜夜,大橋終于恢複通車,京山鐵路的列車又順暢地行駛在灤河上。為紀念這段曆史,1949年5月,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大橋的西橋頭特立一座紀念碑,紀念碑的正面镌刻19個大字——“北甯路灤河大橋全線落成全線鋪修竣工紀念”。在紀念碑的旁邊還有一座“光榮碑”,上面記載着在搶修大橋的艱苦歲月中湧現出來的26名榮立戰功的解放軍官兵的名字。灤河大橋從此也成為唐山市幾處有曆史紀念碑的紅色紀念地之一。
第三座灤河大橋的建設是在改革開放後,鐵路建設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為适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一座技術含量高的現代化灤河大橋被批準立項。新大橋從2000年9月17日動工,到2001年12月16日就飛架在了灤河之上。新的灤河大橋比前兩座更長、更高、更雄偉、承載量更大、設計列車通過時速更快、更能抵禦水害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灤河大橋又以新的姿态,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