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沁陽7月14日電(通訊員 荊恒磊 汪玲玲)有一種藝術,生于鄉土、興于民間、百姓鐘愛、傳唱不衰。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紫陵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投身于懷梆戲曲之中,享受快樂,無私傳承,自謂是“快樂農民”。7月4日,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調研團的志願者們便來到了這個為人稱道的“懷梆村”——宋寨。
“今天俺代表宋寨的父老鄉親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這天兒熱得很咧,鄉親們特地提前為大家備好了西瓜。”陳典義老書記接到調研團的時候操着當地特有的方言熱情說道。
陳典義老書記熱情招呼鄉親們為大家準備好甘甜的西瓜。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露霞 攝
光輝曆史顯淵源,宋寨懷梆美名揚
“那會兒建村劇團時,全村鄉親自願拿糧食,最多的拿了一石五鬥玉米來建立劇團,積極性相當高。”懷梆老藝人劉定山一邊回憶說,宋寨懷梆演出曆史久遠,1950年春在村幹部支持下便成立了懷梆劇團。“劇團建成後,當時村裡的父老鄉親都樂壞了,終于有了屬于自個村兒的劇團了。”
“村劇團最紅火時是在1953年,從大年初一演到二月初,一天演三場,總共演過100多場。周邊五六個村的人都來看,一場能有上千觀衆。沒闆凳,大家能站兩三個小時。”聊起劇團的興盛史,懷梆藝人和老人們無一不談到這一點。
一個房間的牆上挂滿了這個劇團曾經獲得的榮譽。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露霞 攝
2010年6月宋寨村被确定為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社會傳承基地。調研服務團在多次走訪實踐中發現,宋寨懷梆藝人對懷梆的熱愛是發自内心最真實最真摯的感情。“偶然一次機會我聽到了團長的手機鈴聲,就是一曲高亢嘹亮的懷梆唱腔”隊員宋航說。
聆聽傳承者之音,發揚老懷梆之魂
調研服務團到達當天,在陳老書記的應邀下,國家級懷梆傳承人趙玉清和省級懷梆傳承人孫國成兩位藝人現場為隊員和鄉親們清唱了懷梆戲曲。“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大唐河山,萬歲爺登龍位,國泰民安。文武臣一個個把陪伴……”,随着一曲曲粗犷豪放的懷梆唱腔響起,在場所有人都沉醉其中,默默品味那字正腔圓、韻味十足的獨特唱腔,仿佛在聆聽着天籁之音。
“我以前隻覺得聽戲枯燥無味,但是現在,我似乎體會到了戲曲的魅力之處。”隊員嶽浩驚訝之餘又略帶欣喜地告訴團隊成員。
國家級懷梆傳承人趙玉清在教隊員們學唱懷梆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露霞 攝
宋寨村是個一兩千人的大村子,村中廣場上有個像模像樣的“人民舞台”,老藝人趙玉清跟隊員們介紹到:“懷梆演戲戲碼講究,比如正月演猴戲《鬧天宮》、《鬧龍宮》,清明演《小寡婦上墳》,七月七演《天河配》等。劇團過年演戲一般不演苦情戲,要演喜劇。”
機會難得,隊員們當即拜師學藝,跟随趙老師學唱《反西京》中的精彩選段。“這個調調在結尾要拉長音上揚,對,對,拉長……”趙老師講解要領之餘,兩眼滿是慈愛。學唱的同時配合着相關動作,到最後隊員們學得也是有闆有眼的。
傳承之路阻且長,青年一代要擔當
隊員們在調研走訪的過程中,搜集到了流傳在當地關于懷梆藝人的大量俗語:當地賣牛,要看紅錐《坐樓》;脫褲當衣裳,要看銀成《反西唐》;哪怕三天不吃鹽,要看小翠《雙孝廉》;任憑三天不吃飯,要看懷印《合手劍》;天塌大事不用愁,先看小成《上門樓》……
一位上了年紀的村民在向實踐隊員說起他心中的懷梆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露霞 攝
問及這些俗語中的藝人事迹時,多數藝人表示年代過早,怕是無事迹留存。即便如此,隊員們也能感受到這些俗語中的藝人早已深深烙刻在懷梆藝人乃至鄉民百姓的心中。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逐步推進,宋寨懷梆劇種現狀也不容樂觀。從隊員們發放的“非遺”文化推廣與普及情況調查結果來看,超過半數的宋寨村民普遍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知識了解甚少。部分中青年表示對懷梆戲曲不感興趣,認為那些隻是供老年人消遣的娛樂方式,并不覺得懷梆是一種藝術或者文化。而大部分老年人談起懷梆則是持認可喜歡的态度。
“一個劇種的形成需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曆史,但是消亡卻可能隻在一瞬間。宋寨懷梆能否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發揚下去,使其六十七的傳唱經久不衰,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思索了。”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負責人丁永祥在采訪時說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