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曾在《《白虎通義》中有所解釋: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何為封禅泰山封禅是曆代帝王炫耀顯赫業績的政治大典,曾經讓很多皇帝心馳神往,相傳史前有72位帝王來過泰山封禅,不過真正計入史冊的隻有秦以後的12位皇帝。他們在泰山上銘功頌德、揚名顯号,也因此給泰山留下了許多驚心動魄而又耐人尋味的故事。
1008年11月23日,宋真宗趙恒封禅泰山。此次封禅,前後花了共四十七天時間。用《續資治通鑒》中的說法是,“帝自東封還,群臣獻賀功德,舉國若狂”,就是說宋真宗封禅歸來,群臣為宋真宗歌功頌德,全國老百姓都欣喜若狂。宋真宗對此行也無比滿意,自覺達到了個人政治生涯的巅峰。不過從後世評價來說,這次封禅反倒是宋真宗人生的一大污點。
宋真宗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趙德昌,改名趙元休、趙元侃[2][3]。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真宗既不是著名的賢君,也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昏君,他的一生中規中矩,知名度還不如他的皇後劉娥和兒子宋仁宗高。他是一個既不願意打仗,同時還好大喜功的君王。
但宋真宗身上有個明顯的标簽,那就是笃信道教。宋真宗的谥号是“真”,《說文》中說:“真者,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其實這就暗示了宋真宗信奉道教。宋真宗一生中,做過兩件和道教有關的知名事迹,一件是堪稱宋朝版皇帝的新衣的“天書事件”,還有一件就是封禅泰山。這就要從澶淵之盟說起。
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将蕭撻凜(一作覽)。遼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将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币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于戈”,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币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态。并使宋朝節省了巨額戰争開支,歲币(三十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三千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争所難以獲取的效果。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
封禅泰山宋朝與契丹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後,趙恒原以為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得意了一陣子。不料有一天,大臣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趙恒潑了一盆冷水,從此怏怏不樂。
王欽若善于察言觀色、逢迎邀寵,他看出趙恒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戰争,于是假意向趙恒提議說:“陛下若出兵收複幽、薊兩州,就可以洗掉澶淵之盟的恥辱了。”
宋真宗面有難色:“這百姓剛免受戰争之苦,我怎麼忍心再挑起戰争呢?還是再想點别的主意吧。”
王欽若乘機說:“那就隻有封禅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了。不過,自古封禅,都得現有祥瑞才行。”
随後,王欽若為了打消皇帝對于“祥瑞”的擔心,一方面稱古代祥瑞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罷了”,另一方面也開始打造這一次封禅前的“祥瑞”,為此宋真宗甚至自導自演了一出“天降祥符”的天書鬧劇。接着宋真宗趁熱打鐵,把年号改為大中祥符,還實行了大赦......
此後,大宋的國土上就開始祥瑞不斷,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争言祥瑞”的熱潮,如陝西路上言“黃河清”;開封見“龍見于雲中”;解州出現了“池鹽不種自生”的神迹;而河中府居然在山谷中發現了《靈寶真文》的仙書。
公元1008年11月23日,宋真宗終于成功封禅泰山,在隆重莊嚴的氣氛中,宋真宗身着華貴的禮服,享祀昊天上帝,左陳天書,配以太祖、太宗靈位。
封禅大典落下帷幕,群臣為迎合趙恒,争相獻頌贊,奏符瑞,如王旦寫了《封祀壇頌》,王欽若寫了《社首壇頌》,陳堯叟[sǒu]寫了《朝觀壇頌》。在《夢華錄》第十一集中,歐陽旭在朝堂上念的王相公的行狀,應該指的就是當初宰相王旦的《封祀壇頌》。不過歐陽旭念的“前祀之夕,陰霧風勁”這段話,卻是來自于《宋史》。
泰山封禅的終結者天書封祀對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财政産生了重大影響。僅是東封泰山,就耗費八百餘萬貫;趙恒在位前期,經過近四十年的經濟恢複,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由于裝神弄鬼的折騰,幾乎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盡”。《宋史·真宗紀》評說天書封祀是“一國君臣如病狂”。[15] 明人李贽也說:“堂堂君臣,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歎。
宋真宗希望借此證明其帝王朝代的正統以及中原的獨尊地位。但這隻不過是勞民傷财,粉飾太平罷了!30年後,遼又提出增加“保護費”歲币,西夏後來也提出了歲币要求。後來宋向金提供歲币的同時,還向其稱臣,ìùù宋王朝的“内憂外患”日趨嚴重。從哪一方面來講,宋真宗都沒有達到封禅泰山的實力。
中國古代帝王封禅是最高規格祭拜儀式,司馬遷專門在《史記·封禅書》中寫有:“每世之隆,則封禅答焉,及衰而息”的話語,也就是說隻有盛世之君才有資格封禅泰山。
從秦始皇開始,封禅就大緻形成了三條共識:
一、更朝換代國家統一;
二、政績卓著、國富民強;
三、祥瑞出現。所謂“國之将興,必有征祥”。
中國古代皇帝從秦始皇到清朝宣統400多位,也僅僅隻有五位皇帝在泰山封禅: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以及宋真宗。
秦始皇統一六合,開創一個新時代;漢武帝北擊匈奴;唐高宗開疆拓土,達到了古代漢族統治的朝代裡,國土面積的巅峰;唐玄宗開元盛世三十年,是唐代極盛時期。
宋真宗與此前封禅帝王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在宋真宗之後,再無中國皇帝封禅泰山,因為都恥于與之為伍。到朱元璋當皇帝時,甚至取消泰山封号。此後康熙和乾隆也曾登過泰山,但并非封禅,隻是巡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