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1 22:20:06

伴随上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如同一股春風般席卷了整個中國,一時間似乎連歐美的空氣都是香的。之後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誕生于中國本土的東方文化再次複蘇,人們在崇洋媚外的新鮮感過後,發現自己的文化似乎沒有想象的那麼遭,甚至還很不錯。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從中外諺語入手)1

在這期間,源自歐美的西方文化和誕生于中國的東方文化充分交融,程度超過了以往各個時期。如果就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來聊一聊,估計内容可以寫一本書了,所以我們就先從關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諺語入手,來管窺一番。

飲食習慣的差異

先來說一個大家熟悉的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中“免費的午餐”便是源自歐美的飲食文化。時間回到17世紀,當時的歐美商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從鄉村彙聚到城市,并逐漸形成了市民社會。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從中外諺語入手)2

繁榮的商業讓城市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酒吧和沙龍,為了吸引顧客不少酒館打出了“免費午餐”的噱頭,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這類酒吧和沙龍要麼酒水收費高,要麼就是飯菜不足。因此,free lunch常喻指“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優惠”。

而在傳統中國文化中,表達這個意思則是成語自食其力,典故出自《禮記·禮器》:

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十分嚴格的等級制度,最上層是天子與諸侯、中層是士大夫,下層則是普通老百姓,都需要從生活中的小事上不斷注意。而這裡面的“食力”,指的便是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二者雖然意思相近,但出現和使用的時間卻相差前年,這是中西方文化中一個典型特點。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從中外諺語入手)3

出了差異外,中西方關于飲食養生的諺語也有着不少相通之處。如《抱樸子養生論》之四中說:

不饑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

這就是建議人們不饑的時候不要勉強進食,不渴的時候不要勉強飲水。不饑時勉強進食會使脾疲勞,不渴時勉強飲水會使胃飽脹。冬天時,早上不要餓着肚子,夏天時,晚餐不要過量。明末居士袁了凡在《攝生三要》中總結的養生法則是

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他認為養生要注意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勞動宜節制過勞,三是不要發大怒,四是戒酒盡量少飲,五是對飲食五味要慎重選用。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從中外諺語入手)4

西方諺語中也有飲食要有節制,不可多飲酒的内容。比如:

“Health does not consist with intemperance.”(健康和放縱,彼此不相容)

“Hygiene is two thirds of health.”(衛生能保證三分之二的健康)

“The windows open more will keep the doctor from the door.”(常開窗戶,醫生不近門);

“Bed is a medicine.”(睡好覺如服良藥)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nd man healthy,wealthy and wise.”(早起早睡使人身體健康,富有智慧)。

“For when the wine is in,the wit is out.”(天才遇酒也變傻)

飲食種類的差異

除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在關于食材方面的諺語中也能體現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和聯系。比如我們常用“飯碗”指代謀生的手段,“金飯碗”也被人們用來形容待遇好的工作。而法國人則喜歡用“面包”(見注釋1)來形容謀生手段。想要表達“搶别人飯碗”的意思,法國人往往會說:從别人嘴裡搶走面包。“面包”還會便被引申為父母手中的積蓄,或是退休金。所以法語中“吃父母的面包”,被西方人用來形容依靠父母養活的“啃老族”。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從中外諺語入手)5

葡萄在歐美飲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尤其釀造的葡萄酒,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飲品。所以在歐美就産生了許多借葡萄隐喻的諺語,如意大利人常說:“好的葡萄酒不需要茂盛的葡萄藤來證明。”

原來在古代葡萄收獲的季節,酒農需要低價處理去年剩下的葡萄酒,便會在路邊放上一捆茂盛的葡萄藤來告訴路人,這裡有酒賣。所以這句諺語說的是,如果葡萄酒的質量足夠好,是不需要放上茂盛的葡萄藤來吸引路人的注意的,自然會有人慕名而來。這和中文“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有着異曲同工的意思。

工業革命以後,牛肉走進的歐美的千家萬戶,一張牛排可能就是一頓飯,因而在西方人表達“漂亮不能當飯吃”時會說:“Beauty will buy no beef.”

鹽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十分珍貴的,也都曾一度作為流通貨币,古羅馬的軍隊還曾經将鹽作為軍饷的一部分,按日實行定量配給,拉丁語稱為“salarium”(買鹽的錢),後來被引申為工資的意思。而在中國《南史·陶潛傳》記載中,歸隐田園的大文豪陶淵明曾送給他兒子一個仆人來幫助你打柴汲水,後來人們便把工資叫做:“薪水”。不論是“薪水”還是“買鹽的錢”,都與飲食息息相關,在民以食為天上,東西方都相差不大。

簡要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從中外諺語入手)6

“mustard after dinner”,飯後上芥末,源自歐洲人的飲食習俗。綠芥末(mustard)是歐洲人用餐時常用的佐料,區别于原産于中國,由芥菜籽制作的黃芥末,綠芥末是歐洲特産,由山葵制作而成。正常情況下,芥末通常和其他食品一同擺在餐桌上,如果等大家都吃完飯後,才把芥末端上桌,似為時已晚,無此必要了。因此,“mustard after dinner”的含義與漢語中的“黃花菜都涼了”意思很相近。黃花菜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美食,其熱食方可嘗其美味,而涼的吃了就會感覺有股異味,所以被這句話被批評那些遲到了,大煞風景之人,有着調侃的意義。

通過以上中西方諺語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中西方飲食文化有着不小的差異,但在其中也有着不少相通之處,這就為新興的歐美文化與傳統的東風文化的交流和互通提供了契機。人類的發展起于合作,取長補短,互利共赢才是長久之道。

注釋1:面包對于歐美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所以也被引申用來形容和飯碗相近的謀生手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