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被困在家中,隻能選擇多看看書,看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分享給大家——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其實是一個希臘神話中國王的名字,這個國王對凡間的女子都不感興趣,卻愛上了自己精心創造的少女雕像,沒想到女神維納斯被皮格馬利翁的執着感動後,賦予了這座雕像生命。皮格馬利翁美夢終于成真,娶了這位美女為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指代人們自我實現的預言。這一現象确實得到了心理實驗的證實。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找到了一個學校來做調查,然後告訴老師,号稱他們發現了其中的18名學生智商更高,其實這18名學生隻是他們随便亂選的,誰知道後來這18名學生确實成績上升了,而且越來越優秀。
這是因為老師們認為他們是天才,所以課堂上更加關照他們,釋放了“你很優秀”的信息,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學生果然學習更加賣力。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就是,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對一些人賦予了強烈的期待,那這些人就會朝着你希望的方向發展。所以有時人們也稱它為期待效應。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應呢,我們需要再用一個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概念來解釋,那就是投射認同。它指的是,人們會無意識地誘導别人,讓這個人産生一種特定的行為。
最早提出投射認同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克萊因,他認為,人們在嬰兒時期形成了與母親的互動方式,這個互動方式後來會逐漸固定下來,成年後把它帶到了跟其他人的關系中。也就是說,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釋放了一些情感信号,讓别人産生了變化,誘導别人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反應,比如跟自己的感受一緻,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人們實際上是在強迫别人,扮演自己舞台上需要的角色。
可能你會問,别人真就這麼容易被我們改變嗎?确實是,這是因為每個人天生就有表現多種特質的潛能,但人們後天的經曆會固化其中的某些品質,然後抑制其他品質,但這些被抑制的品質并沒有消失,其實它們一直潛伏在人的身體裡。随着閱曆的增長,當他遇到能夠喚起這部分潛質的人以後,他就會重新構建自己,可能完全變了一個人也說不定,往往會成為你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你能夠創造他人,同樣意味着你也在被别人創造着。你在别人眼裡的形象,跟你真實的自己也不會是完全契合的。
在心理學中還有個概念叫引拒值。它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被創造的程度。
一個人後天會形成一些特質,與他人的相處中,人們根據你身上的這些特質會給你貼上标簽,我們每個人都有标簽,這些标簽會強化人們對待你的方式,讓你更容易被選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的概念解釋就是,你對這個角色的引拒值很強。但這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一個人身上可能同時存在對很多角色的引拒值。
所以,如果你想要長期保持一段關系的生命力,避免因為你的幻想和投射,造成對一個人的誤解,你就必須加深對這個人的完整了解,真的傾聽這個人的内心。
正是因為人們會創造幻想,會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所以當人們處于一段關系中,别人對我們的幻想作出反應,我們也成為别人的幻想,對他們的誘導作出反應。每個人就像劇場裡的導演,以往的經驗、現在的需求和對未來的期待,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劇本,人們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然後挑選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劇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請扮演他們需要的角色。我們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創造自己,也創造彼此的關系。就像心理學中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待什麼,人們就會成為什麼。如果你想要讓關系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要傾聽對方的内心,避免誤解,嘗試更新劇本,不斷調整雙方的角色定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