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讓冷門絕學“火”起來】它曾是四川“流行歌”,如今列為國家級非遺,這種四川調子你聽過沒?
“四川清音”去法國演出
曾戀演出劇照
改良後的“四川清音”舞美效果更加大氣典雅
老茶館中的“四川清音”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日訊(記者 王滟雨 攝影報道)青磚紅瓦的老房,排排擺放的斑駁竹椅,白瓷蓋碗間茶香馥郁……位于成都市大慈寺社區的曲藝研究基地依然保持着成都老茶館的模樣,在繁華的太古裡的側面,它以另一種熱鬧傳承着一種古老的調子——“四川清音”。
先是“碦碦”兩聲幹脆利落的擊鼓聲,随後,月琴、琵琶弦起音落,如玉珠滾盤,明亮的調子飄揚而起……在沒有在外演出的日子,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四川清音”青年演員曾戀和她的同事便會輪流來到這裡,為那些依然堅守的“老曲迷”們演唱。
作為别具四川風情,并以四川方言演唱的曲藝藝術,“四川清音”其實已有了百年曆史,隻是在現代流行音樂的沖擊下,它的聲音已顯微弱。觀衆老去,演員隊伍縮減,曾經的主要演出場地老茶館等數量萎縮,都是令“四川清音”愛好者們揪心的現實。為了保護與傳承這門珍貴的曲藝藝術,曾戀和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藝術家們做着新的努力……
穿越百年的“四川清音”
你聽說過嗎?
屬于四川的符号很多,川劇、火鍋、熊貓等符号更是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作為四川重要的曲藝藝術,“四川清音”雖已有百年曆史,卻鮮少被人提及,年輕一代中聽過這種調子的更是寥寥。誰能想到20世紀30,40年代時,“四川清音”也曾在四川遍地開花,留下“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的盛景?那時,不光大街小巷裡幾乎人人都能唱上幾段,“四川清音”演出更是成都老茶館招攬顧客的“法寶”。
“四川清音”是什麼?2003年剛考入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時,曾戀也曾有同樣的困惑。此前,她主修的是民歌,對于“四川清音”所知甚少。現有的資料上寫着,“四川清音”是由一些揚州等地傳來的小調與四川當地民歌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地方傳統曲藝,表演時,演唱者右手擊竹鼓,左手打闆,以四川方言站唱,曲調婉轉多變,富有節奏感,伴着月琴、琵琶,曲調間唱的是巴山風光與曆史人情,流傳至今的8個大調、100多支小調、200多支唱段也是四川重要的文化載體,《昭君出塞》、《江姐上華蓥》、《布谷鳥兒咕咕叫》、《川菜博士》等新舊曲目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這就是“四川清音”的全部嗎?唱了18年以後,曾戀認為,要回答這個疑問也隻有“坐下來細細地聽一場,才能真的明白什麼叫做四川清音。”她說,這也是自己的切身體會。“剛來到單位學習四川清音時,因為對這個曲種的不了解,我一度很迷茫,直到有一次,團裡公認嗓音與唱功都是第一的四川清音國家級傳承人肖順瑜老師親自來給我們演唱示範,當那清亮婉轉的嗓音一響起,便立刻抓住了我的心。”她說,“肖老師的演唱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四川清音的魅力所在,而她對四川清音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更讓我感受到她對清音深深的熱愛。”
這份熱愛透過旋律打動了曾戀,從那以後,她堅定了自己學習四川清音的決心,也扛起傳承“四川清音”的責任,探尋着“四川清音”新的可能。
“複原”成都老茶館
找回“四川清音”最初的舞台
“‘四川清音’需要找回自己的舞台。“曾戀說,“随着時代的發展,“四川清音”的傳統演出場地數量日益萎縮,舞台缺失,又受到新興的流行文化等沖擊,生存空間日益壓縮,許多清音藝人迫于生計不得不選擇轉行,“四川清音”一度出現斷層。”
曾戀告訴記者,為了能夠将這一曲藝傳承下去,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在成都市大慈寺社區辦了一個曲藝研究基地,隻要有空餘時間,她就會和曲藝院其他的清音演員們每周輪流去到這裡演出,“這裡是我們相對固定的一個陣地,也保持着‘四川清音’曾經在老茶館演出時的樣子。”有四川清音演出時,這裡依然會像早年一樣,在門口挂出水牌,寫出今天的表演曲目及演員,感興趣的觀衆點上一杯蓋碗茶,便可聽上一場地道的“四川清音”演出。
走進這裡,也猶如走入一段老成都的時光剪影,茶香馥郁,竹鼓清脆,铿锵錯落的琵琶月琴,明朗婉轉的唱腔……無不複原着另一種時空。而這個固定的表演場地,也很快成為了四川清音曲迷的聚集地。“四川清音不是沒有觀衆,癡迷它的人不少,”曾戀笑了笑,“許多來聽曲子的老人比我們演員都還要懂,你哪裡沒唱好一下給捉出來,有時候還會偷偷給你遞詞,不少人聽說這裡有四川清音演出,大老遠地也跑過來聽。”
可一個顯著問題是,這些觀衆大多年事已高。當從台上望向這些白發蒼蒼的老者時,曾戀也時常感慨,但她并不認為這就代表着“四川清音”已經“過時”。“四川清音主要依靠口口相傳,在這樣一種方式之下,它能夠傳承數百年,這足以說明它本身的生命力,”曾戀說,“我們缺少的是讓‘四川清音’走進更多觀衆的渠道。”
搭乘文化保護東風
“四川清音”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好在,不止隻有“四川清音”的演職人員們在為其傳承所努力。2008年,“四川清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3年,“四川清音”走進俄羅斯克林姆林宮,作為中國傳統曲藝的代表之一,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四川不少也紛紛建立起了相關的組織以保護傳承這一屬于四川的曲藝瑰寶。
乘着這股東風,曾戀和曲藝團的清音演員們幾乎連軸轉地在外演出,他們把舞台帶去茶樓,學校,還曾将舞台搬上4500米海拔的藏區高原為駐紮邊防的戰士慰問表演,更曾跨越數千公裡去向了法國盧森堡。
讓曾戀意想不到的是,在法國演出後,法國觀衆對四川清音的評價很高,“即便他們聽不明白唱詞,但也能從曲調中受到情緒的感染,這也是音樂跨越國際的力量。”曾戀說。
更讓曾戀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年底,她曾去往宜賓一所中學演出。演出結束後,一個高二的女孩跑到後台來找她。“四川清音真的太好聽了!”女孩擁抱了一下曾戀,她說,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到“四川清音”。這段小小的插曲讓曾戀很受鼓舞,她感到,對于聽慣了流行樂的年輕人而言,要接受“四川清音”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
2021年春節期間,“四川清音”還登上了一場面向全球的曲藝春晚。在現場演出遭受疫情影響的背景之下,“四川清音”用這樣一種方式,将自己唱去了更廣闊的天地。
跨界融合
“四川清音”突圍
找回舞台隻是一個開始。“四川清音這樣的傳統曲藝創新發展并不容易,并不是把現在流行的風格直接拿過來就行了,”曾戀說,“有人也曾建議我們多迎合現在觀衆的口味,但觀衆的口味時刻都在變化,你追着口味去改變,很可能最後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我想,我們在的傳承之中,更需要去保護‘四川清音’的根基。”
為增強‘四川清音’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今,一些“四川清音”曲目的伴奏器樂搭配更加豐富,甚至還能在傳統的月琴、琵琶之外見到大提琴等西方樂器的身影。同時,“四川清音”還探索着與其他曲藝藝術的跨界碰撞。
“莫道牡丹愛富貴,栽遍鄉村亦尋常,不老江南亘古月,月照姑蘇詩千行,明月從不負流水,萬丈清輝逐水巷……”2018年,四川省曲藝藝術家們與蘇州彈詞表演藝術家們共同創作了一首《彭州牡丹蘇州月》,典雅的詞曲間仿佛能望見一輪蘇州白月高懸沉沉夜色,清冷銀輝勾勒着彭州牡丹嬌豔的花蕊……巧妙地将“四川清音”的歡快與蘇州彈詞的婉轉兩相碰撞融合,綻放出别樣雅緻古典的火花,表演在業界反響熱烈,而曾戀正是這首曲子中“四川清音”的表演者。
“想不到‘四川清音’和‘蘇州彈詞’的跨界可以這麼好聽。”曾戀說,“四川清音”的傳承,離不開新曲子的創作,“‘四川清音’本是為時而歌,我們現有的曲目雖然豐富,但更需要一些貼合當代生活曆史的新曲子,寫一寫我們現在的生活,才能有更好的傳唱度。”
然而和大多數傳統技藝傳承之路一樣,人才的困境依然是橫亘在“四川清音”發展之路上的一道尴尬的栅欄。曾戀介紹,在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目前四川清音的專職演員不到10名,而能夠進行“四川清音”曲調創作的新鮮血脈則更加緊缺。“創作四川清音需要很深厚的積澱和對四川清音的理解,現在能創作的還主要是一些老老師,”曾戀說,“我想現在最主要的還是讓‘四川清音’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當中,有更多演出需求以後,‘四川清音’的演員隊伍才能擴大。”
如今,“四川清音”已從曾經的茶館樓肆走向國際大舞台,但曾戀更希望它能在未來再次返回到民間的茶館中,返回到‘四川清音’最開始演出的場景裡面。“聽‘四川清音’的最好方式,就是一邊喝茶,一邊品味,這是一件很有韻味的事。”曾戀說,“我希望它能重新返回到大家的生活當中,也希望我們每一位“四川清音”執藝者能夠樹立自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四川清音”的生命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