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即不凡。
要說慢工出細活這事兒,索尼還真是不遑多讓,那種感覺就像它永遠在做一盤隐藏“硬”菜,在端出來的那一刻才讓人想起,呦呵,原來這人還有一塊許久未擦的響亮招牌。
其實說起主動降噪,現在好像是個能做耳機的牌子都要亂入一下,頗有點你來我往大家一起分杯羹的意思,搞得消費者以為主動降噪是誰都能搞出來的東西,其實做的好不好也就是一耳朵的事兒。猶記得當年,在AirPods Pro還不知道在哪打轉,多數人也并不看好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的時候, 索尼毅然決然推出第一代降噪豆的場景,盡管罵聲稱贊聲對半,但你必須要承認,索尼鉚足了勁對新技術的超前探索也确實令人驚歎。時隔多年,曾經的降噪豆也已經叠代到了WF-1000XM4,說是WF-1000XM4其實更應該叫三代降噪豆吧,不知道這種命名邏輯的規律,但我總覺得索尼的潛台詞是“我就是想憋個大招”。
說實在的,在AirPods Pro和BOSE QC Earbuds相繼推出後,索尼WF-1000XM4(以下簡稱WF-1000XM4)的确算得上姗姗來遲,但相比自家 WF-1000XM3,索尼WF-1000XM,小巧的充電盒确實更讨人喜歡。在整體縮小40%後,WF-1000XM4的充電盒已經可以單手掌握。
有趣的是,盡管縮小了體積,但我仍不會有充電焦慮,因為索尼的革新還體現在快充和無線充電上,它提供了TYPE-C接口,做到充電五分鐘,續航一小時。耳機盒磨砂觸感很不錯,不會像鋼琴烤漆一樣滿盒指紋。耳機本體是同樣材質,其實現在真無線耳機在盒内拿取方式都差不多,隻是WF-1000XM4這種腔體相比AirPods更好放置,起碼可以盲放,不會放反。
耳機上方的觸控區域十分好用,WF-1000XM4也延續了下來,觸摸手勢操作邏輯也十分簡單。長按兩側五秒可以開啟藍牙模式和手機配對,輕點左耳可以開啟降噪、關閉降噪、打開通透模式拾取環境音,這些都有語音提醒。不過第一次使用WF-1000XM4時并不支持開蓋即連,還是需要用手機或者APP進行藍牙連接配對,但隻要完成這一次,之後就是開蓋秒連。
雖然WF-1000XM4腔體略突出,但是對日常使用的影響并不大。
在研究APP時,我發現索尼為WF-1000XM4加入了一個有意思的模塊,智能免摘,據說是利用了骨傳導傳感器。簡而言之就是張嘴說話就可以打開通透模式,比如在不摘取耳機的前提下和同事朋友進行對話時,耳機自動識别到我在交談就會停止播放。這種黑科技的加入,也确實讓WF-1000XM4的産品力變得更貼合實際場景,比如我可以去超市或者賣場跟店員輕松對話,完全不需要取下耳機。
主動降噪是活動價後不到兩千元的WF-1000XM4的殺手锏,單是這一點就可以打得對手毫無還手之力,沒錯我是說,對手。雖然有些言論聲稱WF-1000XM4的降噪曲線較為平庸,但憑耳朵收貨後還是認為WF-1000XM4的降噪水平已近我滿意。而且,WF-1000XM4搞定了主動降噪耳機中最令人诟病的風噪問題,也就是一旦遇到較大的風聲,就會直轟耳朵的底噪。WF-1000XM4的拾音麥克風在優化後減少了風聲被放大,這有點類似自适應抗風噪?使用的這幾天剛好碰到一個大風天,我人雖然被風刮的面目猙獰,但在這種極端天氣下風噪聲的削弱還是能讓我完整聽首歌。
說實在的,公式化的數據雖然重要,但所有的一切都應該建築在實際聆聽和使用中,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
不過在面對重度中低頻噪音時,比如地鐵、公交報站和人聲交談時,WF-1000XM4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那種類似“嗡嗡嗡”的聲音(但其實已經處理的很細碎了)。但說實話,再加入V1芯片後,WF-1000XM4在信号處理和降噪上也确實厲害,拿我日常通勤的使用來說,不管是在地鐵這種嘈雜的環境中,還是室外和開着熱空調轟隆作響的房間,甚至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一旦開啟降噪,音量基本可以從70%下調到30-40%之間。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所有的噪音似乎被瞬間推離了耳邊。
還有一點我要提到,我個人十分讨厭在打開ANC後的降噪負壓,你也可以稱之為耳壓。所以我極其暴力的來回切換環境聲和降噪模式。說實在的,在幾乎感受不到讨人厭的耳壓後,我必須要再給WF-1000XM4加上十分。
事實上,WF-1000XM4的主動降噪已經很出色,但我沒想到的是,WF-1000XM4的被動降噪依然能打,考慮到主動降噪雖然及時進行了反向噪音抑制,但還是會有一些高頻噪音遺漏,那麼“物理降噪”(被動降噪)的存在還是十分重要的。其實上手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WF-1000XM4随機附贈的海綿耳套,其彈性觸感類似海綿哥套和C套,在緊密貼合耳道後要比一般的矽膠套更為舒适。寫到這兒,我突然想起索尼買耳機送耳套的玩笑話。在玩笑聲音的背後,是索尼在這種細節上的細膩打磨,是多少廠商迎頭也未必能趕上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經過反複測試後,這種耳套的加持也讓WF-1000XM4不會發生漏音的情況。
可再好的降噪能力,佩戴感無就是拉胯,你找再多托詞也沒用。巧了麼不是,我這天生的小耳道簡直就是為挑剔而生的。其實針對目前市面真無線的佩戴設計,無非是幾種,一是類似BOSE這樣用鲨魚鳍固定腔體的,二是類似AirPods Pro這樣将腔體做小帶來牢靠性的,三就是類似索尼這樣在對耳廓進行研究後帶來人體工學設計的。
WF-1000XM4顯然是采用了第三種方案,塞子本體相對前作還是進行了改良,這也保證了它可以适用于大多數的耳廓和耳道,包括像我這種極挑耳機造型的小耳道。不過,雖然相對腦插U盤在外形上要好上不少,在佩戴感上也有着明顯提升,但我覺得要是面對稍微劇烈一些的奔跑和走動,在不選對海綿耳套的前提下,腔體還是會有外墜的風險。所以,在佩戴前最好先捏一捏耳塞,再戴進耳朵裡,戴進去之後還可以上下旋轉擰一擰,讓耳機在耳道裡慢慢膨脹,這樣耳機與耳道的适配度會更高。總的來說,整體佩戴還算舒适,而且在旋轉契合後,卡滿耳廓後的耳機掉落可能性也變得更小。(這麼大的腔體應該也是考慮到了芯片的問題)
滿血的LADC藍牙傳輸讓WF-1000XM4變得更“彪悍”,也意味擁有這款真無線耳機就可以聆聽更高規格的音樂。在搭配6mm動圈單元和集成DAC的V1芯片後,WF-1000XM4呈現的信息量無疑令人振奮。
以陳奕迅的《孤勇者》為例,在WF-1000XM4的表現下,可以明顯感受到人聲更紮實,低頻的量感和下潛更深,實際的感受就是位于廳堂中的“臨場感”,你可以明顯感受到聲音從平面變得更立體,在“去嗎?配嗎?這褴褛的披風”“戰嗎?戰啊!以最卑微的夢”響起時,你甚至能感受到歌手從内心深處散發的嗚咽與嘶吼。事實上,WF-1000XM4還是走的迎合流行調音的老路子,但低頻更強,整體聽感更偏中下盤,個人覺得芯片和耳套的加成還是不少。總的來說,這就是一幅很有索尼味兒的塞子。遺憾的是,目前iPhone并不支持LADC藍牙傳輸,但如果隻是應付日常和通勤降噪時聆聽,支持AAC解碼的WF-1000XM4表現已經十分出色。
但我還是不死心的想說,十分期待索尼大法圈鐵主動降噪耳機的出現。
在耳機等消費電子領域,索尼的号召力其實并不亞于蘋果,再加上一些燒友的推崇,索尼覆蓋面頗廣的有線耳機和大耳也自有一方天地。隻不過在主動降噪耳機市場繁雜的前提下,多數消費者還存在誤區,比如為了适配我就要買與手機同牌子的耳機,又比如買300的就行,反正聽起來和2000的沒差。所以,如何提高耳機産品購買競争力似乎是多數耳機廠商急需轉型和面對的問題。
對此,索尼還真是秉承了“你一樣驕傲着 那種孤勇”。解決方法說起來倒也幹脆,直接迎頭而上,用走在行業前列的硬件和算法“打動人”。就像索尼推出WF-1000XM4後,我又一次看到了索尼在應對棘手問題上的決心。我不管你市面千篇一律的“孿生兄弟”,我隻專注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埋頭研發用當家黑科技為用戶帶來更出色的降噪效果和标志性的好聲音,這種“硬剛”一切的自信,倒真有點王者歸來的意思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