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 12S Ultra發布時,小米高管在和網友互動時表示:
「不會跳水。」
本來我存着這張圖,想雙 11 來打小米的臉,結果是我太年輕了。
這旗艦的價格,是真 tm 堅挺啊。
讓人意外的是,今天小米還能給 12S Ultra 搞個「魔改版」。
整體來看,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沒多大變化。
一樣的屏幕規格,一樣的骁龍 8 ,一樣的 MIUI 13。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背面。
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對後置影像模組進行了魔改。
砍掉了潛望式長焦,超廣角鏡頭位置也進行了下移。
中間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直取光 1 英寸傳感器。
沒錯,就是把相機的那個傳感器搬過來了。
換句話說,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能裝上正兒八經的相機鏡頭。
你們不是常調侃「老是給影像堆料,還不如直接把相機做進手機」嘛?
喏,阿米還真給整出來了。
但接得下相機鏡頭的手機,接不進 3.5mm 有線耳機,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收,回到手機。
日常狀态下,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能用原來的 1 英寸主攝和超廣角鏡頭拍攝。
但如果你想拍得專業點,就可以外接一個鏡頭。
小米專門還對模組部分進行加固。
卡口直接固定在整機中框,模組四個角還各塞了一顆螺絲。
這波加固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手機這麼單薄的機身,配上專業鏡頭很容易 hold 不住。
不然拍着拍着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圖片來源網絡
當然,為了照顧不接鏡頭時的使用,小米給影像模組表面套了一層藍寶石玻璃蓋闆。
否則傳感器進灰也是很麻煩的事兒。
不過問題來了,鏡頭卡口配的啥?
小米專門造了個轉接環,讓 12S Ultra 概念機能夠搭載徕卡 M 卡口使用。
官方所展示的鏡頭,則是經典的 11663(Summilux-M 35mm f/1.4 ASPH.)。
但要注意一點,标準 1 英寸相比全畫幅的裁切倍數是 2.66。
簡單理解,如果你裝的是 35mm 鏡頭,等效焦距就要乘 2.66 倍,約等于 93mm。
秒變長焦了噢。
我猜這也是在小米 12S Ultra 上砍掉潛望式長焦的原因之一。
專業鏡頭搭配直取光傳感器,明顯能在成像上帶來優勢。
更大的進光量、更專業的鏡頭鍍膜、更自然的景深過渡,都是普通手機攝影幹不出來的效果。
從官方曬出的樣張來看,實拍成像确實夠頂。
但是吼,假如真想這玩意量産,估計多數人不會買。
首先成本很高。
一台就得 30 萬,隻造了 10 台。
徕卡的 M 卡口鏡頭也不便宜,官方展示的那顆就得 4 萬多。
除了貴,徕卡 M 用起來也不适合大部分人。
沒有電機,拍攝必須手動對焦,還沒防抖。
Emmm,跟我們常用的手機或數碼相機比,還是比較難上手的。
所以概念機嘛,看看就好了。
雖說在手機上實打實接專業鏡頭,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是第一個。
但把數碼相機/專業相機的元素引入到手機上,可就有太多先例了。
例如 2013 年,三星就曾發布過 Galaxy S4 Zoom。
手機正面平平無奇,但背面看上去就是一台正經的卡片機。
當時主流的手機後置基本上隻有一顆鏡頭,Galaxy S4 Zoom 則把後置鏡頭做成伸縮式變焦的形态。
1/2.33 英寸傳感器,支持 10 倍光學變焦和 OIS 光學防抖,這素質放在那時候還是挺能打的。
底端還設計了一個凸起的手把,方便拍照握持。
機身側面還配了顆實體快門按鍵。
甚至紅外輔助對焦、microSD 卡槽、标準三腳架轉接孔,Galaxy S4 Zoom 都有給到。
講真,這台 9 年前的老機能給人的拍攝儀式感,相比今天的小米 12S Ultra 要滿得多。
畢竟相機上該有的要素,可不隻有一個鏡頭這麼簡單嘛。
同樣會玩的還有模塊化手機 Moto Z。
Moto Z 通過手機背部的 16 個金屬觸點,讓用戶自由更換功能模塊。
例如增強續航的電池模塊、實現 70 英寸投影的投影模塊、提升外放音質的 JBL 揚聲器模塊……
還有這個聯手哈蘇打造的鏡頭模塊。
握把手柄、快門按鍵、氙氣閃光燈一應俱全。
最重點當然還是這顆可伸縮變焦鏡頭。
1/2.3 英寸傳感器,支持 10 倍光學變焦(25mm~250mm),支持光學防抖 電子防抖。
雖然這單個模塊賣 2299 元,但已經是當時最便宜的哈蘇認證配件。
相比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我覺得上面這兩個已經量産的機型在創意上,還要出衆些。
畢竟小米這個概念機,确實有點像在搞愚人節效果……
與其說概念,倒更像是對「老是搞影像,有本事把相機塞進手機」這句玩笑話的一個回應。
市場表現已經告訴我們,手機與專業相機結合的設計很難成為爆款。
變厚、變重的機身,顯然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大相徑庭。
小米 12S Ultra 概念機,可能也隻能停留在概念機的階段上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