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起源說
中華文明真正具有确切紀年的信史年代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曆史年代隻有各王的世系記錄,因此中國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沒有定案。雖然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于都成書較晚,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及其之前的曆史确實存在的證據,因此近現代曆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裡頭遺址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蔔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曆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裡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遺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确鑿的依據來厘清。
相傳的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娲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三皇一般指軒轅黃帝、伏羲、神農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颛顼、帝喾、堯、舜。取自:(《尚書·序》、《白虎通義》),自三皇至五帝,曆年無确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說文·文部》中寫"華,榮也"。《周書·武成》:"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古人認為中國處于世界的中心,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中央之國)。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沖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傳說中指南車就是由黃帝所發明﹕"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後中國曆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後來黃帝的孫子颛顼和玄孫帝喾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喾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禅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鲧被處決,他的兒子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禹的兒子啟破壞禅讓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權位傳給益,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衆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之後益率領着東夷聯盟讨伐啟。經過幾年的鬥争後,啟确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讨伐,與啟軍大戰于甘。
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與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後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的斟氏。羿奪得權位後并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随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衆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将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氏,殺了在斟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後來複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于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複國,後世稱"少康中興"。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叙史可以看到夏後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部落)的曆程。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讨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與夏人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洩繼位。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内禅于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系仍然友好。
夏後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臯繼位。臯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系惡化,氏族内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發逝後,其子履癸桀繼位。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系已經破裂。桀隻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大約在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讨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于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于曆山,夏室于約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外來說
中亞起源說
公元前輪輻戰車技術的傳播地圖,最早的輪輻戰車遺迹在中亞地區出土。
中亞起源說與出埃及說一樣支持中國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來自同一源頭,但不認為中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分支,而是推斷中國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樣是來自一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才進入中國,中國史家對夏朝的描述實則是對這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的曆史記錄。這個假說同時指出古北歐文明同樣是起源于中亞,與中國文明同源。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并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的特裡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制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但是在1931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發現了河南安陽的後崗三疊層,證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響,安特生也承認了這一點。1945年,夏鼐通過在甘肅一帶的考古發現,指出安特生對于當地齊家文化的分期有誤,齊家文化實際上并不早于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說失去了實證支持。此後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堅持這個假說。
距今約1萬年的陶罐,1962年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
古巴比倫分支說
清朝末年,法國學者拉克伯裡提出中國文明出自古巴比倫,他在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拉克伯裡在文中通過比較古代中國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近百種相似之處,提出假說,稱黃帝是約前2282年左右率領部衆遷至中國的一位巴克族(古閃米特人一支)首領,巴比倫典籍中稱其為奈亨台。随着許多古人類化石相繼在中國出土,成為了柳诒徵、梁啟超等人反駁拉克伯裡的有利論據,缪鳳林在《中國民族西來辯》中根據爪哇猿人等化石證據明确指出:"東亞之有人,為期實先于西亞"。其後,在學者們的考證下,西來說所依據的不少上古典籍被考證為後世僞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漢族西來者,大都取證于漢魏以來之緯書神話。"(《文字學上之中國人種觀察》)最後,對于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陳嘉異指出:"彼此因地理氣候之相等而遂發生類似文明"(《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斷中國文化是外來的。五四運動之後,拉克伯裡的假說逐漸失去支持,被學界否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