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十裡不同俗,每個地方也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有老人去世的葬禮也有着很多的講究。參加了兩次葬禮以後對我們當地的習俗也有了解,就來說說吧。
我們這邊如果是年輕人去世是不能入祖墳的,除非是等到他父母都不在了以後再由兒女給遷進祖墳。今天主要說的是老年人,老年人臨終的時候,主家會找一個執事人,由他負責死者的祭奠禮儀,再找一個本家的主事人,負責安排接待客人等等事情。主事人會提前和執事人商量從換壽衣到出完殡的一系列事宜,并根據需要安排人手做好分工。老人剛咽氣的時候兒女們都在跟前也不能哭,先要安排給老人換上壽衣壽鞋壽帽等等。然後找本家的幾個子侄擡到正屋地上,頭朝南腳朝北停好。兒子也會打電話給所有的親屬報喪(以前是安排本家人去上門報喪,現在電信方便就免了)。執事人就開始忙了,先是主祭一下,俗稱“止霧”(諧音),做完以後,兒女們才能放聲大哭。
等到本家子侄都到齊,能來的親戚也都到了以後,就會門口先放鞭,然後由主祭人領着去土地廟報到,去的時候不能哭,等在土地廟上香磕頭了才開始哭,一直哭着回家。這時候老人沒火化是停放在正屋裡的,兩邊鋪上草席,可以供子女們跪在兩邊哭泣的,但是不能離太近,親人的眼淚不能落到老人身上。兒女們回來哭一會兒就會有人來勸止,然後閨女們一般會守在這裡,兒子媳婦就要去張羅别的事宜,兒子要去商量這幾天怎麼處理,媳婦們就要安排吃飯什麼的事情,還要打算一下能來多少吊喪的,需要準備多少孝布等等。
戴孝也是有講究的,兒子和侄子(親兄弟家的兒子)身穿白大褂,頭戴孝帽(三尺白布縫起來);再遠一點的侄子(叔兄弟和堂兄弟家的兒子)就隻戴一個孝帽就行;兒媳婦和閨女還有親侄媳婦也是全孝,白上衣和褲子,頭紮白帶,外邊披着一丈二的白布,鞋子也要縫上白布,腰上系麻繩。
其他的女性親戚就是6尺白布對折縫起來戴在頭上就行,男性則3尺白布系在胳膊上就可以了。
其實從這戴孝上就能明确地反應出來家裡的親疏關系。以女性老人為例:夫家的侄子娘家的侄子是不一樣的,夫家侄子侄媳婦侄女戴孝和兒子兒媳婦閨女一樣,娘家侄子和其他的外甥什麼的一樣,夫家本家的侄子都要服孝的,娘家的侄子除了重要儀式參加,别的都不需要了。
再說老人去世第二天上午,靈車就來了,要去火化。一般靈車來之前所有親屬都要提前到位,主祭人帶着去土地廟報到一次,回來就要在兒女的哭聲中把遺體擡上車,再安排本家的子侄随行去火化。靈車走後,家裡就要安排本家子弟搭建靈棚,去祖墳地砌墳(墳的位置也要請本家輩份大的人去安排好)。家裡親屬要跟主祭人去“迎精”,方向是大姑爺家所在地的方向,兒子需要給姑爺嗑頭作揖,迎接回家。
等這些都做完了,也就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了,主家要安排客人入席吃飯,下午等靈車回來把骨灰盒放到靈棚裡,當天的事兒就算告一段落,兒女們就守在靈棚裡燒紙守靈,到晚飯前還要去土地廟一趟(我們這裡每天三次吃飯前都要去土地廟報到一次,要求也都是去時不哭回來哭),這次從土地廟回來以後在靈棚裡兒女依次就位,所有除本家以外的男性親屬就要依次由主祭人帶着進靈棚裡磕頭吊孝,(這個過程是比較有看頭的,很多親屬中午喝酒了,到晚上沒醒酒,吊孝的時候會出洋相,這個先後順序也要有,先是大姑爺,要行二十四拜大禮,然後是二姑爺三姑爺,姑爺完了就是孫姑爺,然後才是娘家侄子、外甥等等,這些人就是簡單地作揖嗑頭哭靈就行了)等親友們吊孝完了就可以吃晚飯了,兒女們還是要輪流守着,靈棚們長明燈不能滅,紙錢也要經常燒,香火不能斷。
第三天的時候,上午準備出殡的事宜了,首先安排娘舅去看墳(看墳要求很嚴,不能進一點東西,一根草都不行。所以一般都安排舅子去守着)再是安排扶孝的,長子長媳要由姑表兄弟左右攙扶,其他子女就沒有要求了,一般都是安排兩個人左右攙扶。出殡前,大姑爺把提前蒸好的鍋餅夾在腋下不能換手也不能落地,一直走到墳前,然後再抱回來,切一半拿回家,另一半切開等出殡的人回來分着吃。出殡的時候,長子腰别兩把斧子,左右扶孝人幫着拿孝棍,他自己手裡抓饅頭粒,同時兩手端“老盆”。跪在靈車前,等主祭人說要起靈時就把老盆摔碎,碎的越多越好。其他人都跟在長子身後退着走,三步一叩首,一直退着走出村外方可轉身往墳地上走。到了墳地,下靈之前,長子也要跟着主祭人拿着掃帚簸箕掃墳,做完這些才能下靈。掃完的簸箕不能放下,長子頂在頭上不能回頭一直走回家才算結束。
出完殡了,遠一點的親戚就離開了,主要的親屬不能走,等晚飯天黑以後去土地廟發盤纏。也就是把你這裡親友們帶的紙錢還有閨女們的紮紙(紙馬紙牛紙轎金山銀山等等)帶到土地廟燒掉。這些做完以後才能離開。
到這裡為止,整個出殡儀式就算結束了。再第二天天亮之前兒女和本家子侄要去圓墳,以後就是燒七了,頭七二七是子侄媳婦們去,三七開始才是兒女們都去。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什麼樣的習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