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天捂一捂,可以幫助機體抵禦外界寒氣,預防感冒、氣管炎,甚至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春捂秋凍的說法有沒有科學道理?捂哪兒、怎麼捂、捂多久?小編為您梳理了以下注意事項。
●為什麼要強調“春捂”
“春捂秋凍”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天氣溫時高時低,溫差較大,皮膚汗腺一會兒因寒冷而收縮,一會兒又因天熱而毛孔舒展,來回反複就可能導緻血壓升高。
此外,人體在經曆了一個冬季的暖衣保護,自身調節機制已經适應了當前的動态平衡,如果過早脫去冬衣,體溫調節機制來不及建立新的平衡。一旦遇到“倒春寒”,人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像秋天那麼抗凍”,特别是老人、兒童、産婦、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應而受寒,甚至導緻過敏性疾病、骨關節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春季,穿衣要下厚上薄。減衣服時,要先減上衣,後減下裝。這是因為春天寒氣多從地表散發,應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古有諺語“寒頭暖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春捂”遵循三原則
>>“捂”對時間
雨水節氣過後,雖然氣溫回升,但是偶爾冷空氣會殺個回馬槍。在這個時候,養生保健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好脾胃,注意春捂。
一般到陽曆5月中旬,氣溫超過15℃且較穩定時,這時穿得稍單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民間所謂“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 才把棉衣送”,說的皆是這個道理。
>>“捂”對溫度
一般來說,春季日夜溫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适當“捂”一會。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便可适當減衣。
氣溫15℃是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捂”要有度
天氣已經暖和了,如果還捂着,容易出汗,風一吹,就感冒了。所以“春捂”要有度,“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在春季,蓄積于體内的陽氣會随着春暖而外發,若藏陽氣過多,會化成熱邪外攻,誘發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膚等器官部位出血,以及頭暈目眩等症狀,所以“春捂”務必有度。
●捂對地方才健康
春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是保護胃、脾、腸,預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春天防寒要注意好兩頭,照顧好頭頸和雙腳。
>>捂肚子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惡心、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不适。
>>捂背
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彙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
>>捂腳
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春分養生注意這幾個方面
開春時節,過早脫掉冬裝,身體很難适應氣溫的急劇變化,容易讓“開春病”乘虛而入。以下幾個方面要特别注意:
>>進行适量運動
老人、小孩等抵抗力較差的人群,出門時可備幾件薄厚不一的衣服,并随着氣溫的變化增減穿衣量。
此外,還要保持規律作息,進行适量運動,讓身體盡快适應溫暖天氣。
>>注意胃部保暖
春季還是胃腸疾病的高發時節。腸胃疾病與季節更替、氣溫變化有密切關系。
中醫認為,“胃病者十有六七都是胃寒”。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初春時節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着涼引發胃痛。
飲食上應盡量不喝冷飲,宜常喝溫水,還可适當吃些溫補的食物,如雞肉、羊肉、栗子、山藥等。
>>遠離花粉、粉塵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患者要謹防花粉、粉塵。引起過敏性鼻炎的有三大“元兇”:塵螨、花粉、黴菌。過敏性鼻炎患者要遠離這些過敏原。
春季是塵螨繁殖的季節,平時要多注意晾曬棉被。對花粉、粉塵過敏的人,外出盡量避開花園、工地等花粉、粉塵聚集的地方,隔絕與花粉、粉塵的接觸。
>>注意養護關節
春季早晚溫差很大,中老年人多氣血虧虛,加之本身抵抗力較差,骨關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使氣血運行不暢,會出現疼痛、酸麻、沉重、腫脹等臨床表現。
由于春天陽氣升發,氣溫逐漸回升,血液循環逐漸加快,不失為養護關節的好時機。同時,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堅持合理飲食,尤其要保證鈣的攝入量。
(河北新聞網綜合人民網、廣州日報、科普中國、科技日報等,編輯魏雨)
來源:河北新聞網綜合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