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故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11:00:2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故事(君君臣臣父父)1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齊景公:名杵臼,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魯昭公末年,孔子來到齊國。

孔子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事的根本。孔子向齊景公提出這四點,是針對齊國的朝政而發的:即君王要有君王的權柄、威望和恩德,不能被臣子代替;臣子要履行臣子的本分職責,不能越界,做君王應做的事情;父親要有父親的德行,兒子要有兒子的地位和職責。

(孔子的建議就像這幅圖,好看,但是事實上行不通并有危險)

------以今天的眼光看,孔子和晏子對齊景公提出的建議,基本是要恢複傳統禮制,而事實上傳統禮制早已與當時的形勢發展南轅北轍,所以盡管聽起來頭頭是道,事實上根本行不通。僅憑恢複禮制也就是依靠君權強行恢複原有秩序,是不符合當時齊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的。強化君權最好的辦法是根據當時的經濟發展形勢和政治局勢,由齊景公進一步實施改革,創新制度,重新分配權力和利益,以收攏民心。如果真的實施徹底的改革,田氏的小恩小惠根本就不值一提。但以晏子和孔子這群道德高尚的保守派的思路,雖對現實感到不滿和迷惑,卻想不到前進,隻能想到後退。晏子雖是名臣,但強于守成,與前輩改革派的管仲比起來,在思路和能力上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而齊景公則是因奢侈過度,施政能力低下而無力實施改革,更不敢以武力消滅田氏。

而在培養和選定接班人方面,齊景公則感情用事,不是根據兒子的賢德和朝臣的擁護程度來選擇太子,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喜好卻是随着齊景公對妃子們的喜愛程度和枕邊風搖擺不定的,最終也沒定下個像樣的接班人,導緻齊景公去世後為争奪繼承人位置的内亂,并使田氏進一步坐大。

------《論語集注》中,楊氏評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之所以能确立,是因為有其必須遵循的制度禮儀。齊景公贊同孔子的話,卻不能去采取相應的措施,這就是知道卻不想做啊,這就是齊國内亂的原因啊。

對于楊氏的評價,我前面已有點評,不是不想做,而是孔子的恢複傳統的逆潮流而行的建議,根本就沒法做、不能做、無心做、不敢做!

當然,當劇烈的改革變動期過後,新的秩序建立起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便得到用武之地了,各司其職,各敬其位的思想,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财富的公平分配,對官民雙方而言,都是比較好的選擇了。

以下是《論語集注》原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故事(君君臣臣父父)2

(孔子在變革的年代,對景公提出了倒退的建議,怎麼行得通呢?)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齊景公,名杵臼。魯昭公末年,孔子适齊。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人道之大經,政事之根本也。

是時景公失政,而大夫陳氏厚施于國。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間,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後果以繼嗣不定,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

楊氏曰:“君之所以君,臣之所以臣,父之所以父,子之所以子,是必有道矣。

景公知善夫子之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蓋悅而不繹者。齊之所以卒于亂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