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領軍/于建民)
導讀:一代鞋王百麗退市了!
一時間,又傳成了又一巨頭百麗倒下了?
真相是………
鞋王百麗要倒了?
人家一年淨利潤都是24億啊,談何要倒了啊?
昨天(8月2日),一代鞋王百麗宣布退市。
作為一代大佬、鞋服類巨頭,這一無異于在市場上投下重磅新聞!
于是,一時間,開始紛紛給百麗寫“悼詞”了——“又一巨頭倒下了”,然後發表着莫名的感慨……
可關鍵是,人家隻是私有化退市,不是倒下好不好?
而且人家,一年淨利潤還20多個億呢。
百麗2015年營收407.9億,淨利潤29.34億,2016年營收417.07億元,淨利潤24.03億元。
雖然百麗淨利潤在下滑,但是畢竟一年還有20多億的淨利潤,談何倒下、倒閉,提前給百麗寫“悼詞”。
百麗在鞋服行業絕對龍頭地位,短期無法撼動
雖然百麗退市,但百麗的規模不僅是在鞋類、還是服裝領域,都仍是巨無霸級别的企業。
一年417億的規模,在國内鞋服領域,與之相抗衡的基本沒有。
在鞋類品牌中,像達芙妮、星期六這些知名品牌,營收與百麗相差深遠,例如:達芙妮2016年營收65.02億港元,星期六2016年營收14.84億。
在國内服裝領域,同樣沒有與百麗相提并論的,國内服裝領域過百億的很少。
例如:
李甯2016年營收80.15億,
美特斯邦威2016年營收65.19億,
森馬2016年營收106.67億、
安踏2016年營收133億,
國内服裝做的最大的海瀾之家2016年營收170億,連百麗的一半都不到。
至于這兩年的電商明星品牌,那就差的更遠了,韓都衣舍這家明星企業,2016年營收14.31億,比傳統服裝大佬差的多,比百麗就差得更遠了。
可以說,無論是鞋類品牌、還是服裝品牌,至少5年内沒有對手能撼動百麗的龍頭地位。
這樣地位的企業,也敢輕易被下結論——“倒了”、“不行了”,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呢?
退市,為業績,更主要原因為企業轉型!
百麗的退市,确實有市場競争的因素,這兩年百麗的淨利潤在下滑是不争的事實!
但是,因為競争退市,一賭氣就退了,就有點太小兒科了,也不現實。
百麗的退市,更主要原因為企業轉型!
在百麗的發展曆程上,就是一個不斷轉型的過程,從一個小鞋店做到了400多億的規模。
百麗的發展,先後曆經多次轉型,從學徒—小鞋店——鞋廠——OEM代工——批發——品牌零售店——品牌零售帝國,一個絕對的傳奇!
百麗創始人鄧耀,最初是15歲開始做學徒,然後開了自己的一個小鞋店,然後開了鞋廠,再到OEM代工,然後創建自己品牌,開設自己的品牌店、最後打通全産業鍊構建一個零售王國。
可以說,在百麗發展過程中,就是一個不斷轉型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次次轉型,百麗可能就是那個最初的小鞋店,也許在競争中被淘汰了,但是它通過一次次轉型,變成了一個大的商業帝國,成為鞋廠老闆們的偶像,能做到這些的确實沒幾個!
目前,面對新形勢的沖擊,百麗也一直在調整,2014年百麗就在引入快時尚霸主ZARA的買手制模式,複制快時尚品牌模式!
同時,百麗的高層對于百麗的問題,也是很有危機感!
在百麗2015/16全年業績發布會上,百麗CEO盛百椒表示,百麗未來一兩年内營收和盈利都不可能逆轉,如果不轉型,集團隻會“慢慢地死去”。
他表示,在下一階段,百麗将實行線上線下價格一體化,加大O2O業務投入。通過調整定價,去除實體店标價水分,吸引更多用戶到實體店消費;同時通過建立客戶管理體系,推動實體店和産品數字化轉型。
對百麗而言,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平衡線上線下矛盾,讓零售環節與電商形成良性互動。對其而言,結合實體零售渠道過往優勢,增加産品附加值,如在産品中增加定制、設計、限量等标簽,減弱鞋類設計同質化以吸引不同層次消費者都是可以進行的嘗試。
事實上,并不是整個資本市場都在看衰百麗。
在2016年底,除摩根大通外,彙豐證券在該季繼續維持百麗“持有”評級不變。而德銀和麥格理認為,雖然對百麗鞋類同店銷售進一步下跌感到失望,但鑒于其運動用品業務改善,強健的控制成本能力和穩定的資産負債表,将分别維持其“買入”和“跑赢大市”評級。
這些專業評級機構的評價,也說明了對于百麗在零售業、鞋服領域龍頭地位、以及企業競争力的認同。
據上海證券報此前報道,百麗此次私有化(531億港元)将成為港交所至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私有化交易紀錄,超越萬達商業的345億港元私有化總額。
某種程度上,531億港元的私有化規模,創下港交所的記錄,也說明了百麗這個巨頭的商業價值!
對于未來的轉型戰略,百麗首席執行官盛百椒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抓住時間窗口;解決長、短期利益的問題,以長遠目标為導向,短期利益服從長期發展;全面轉型,吸收人才、資源,公司結構也要轉型。此次私有化的要約方能提供百麗轉型所需的人才及資源,協助其數字化發展。
作為一家行業龍頭企業,百麗目前的經營狀況談不上無法持續經營,每年還有持續的現金流、20多億的淨利潤,還有龐大的零售網絡,這些都能對支撐百麗轉型有重要作用。
為經營退市并非個例
關注百麗如何順應時代轉型調整策略 更有價值
實際上,從經營角度出發退市的并非百麗一家。
例如:阿裡巴巴B2B業務于2007年在香港上市,但是短短5年後的2012年阿裡巴巴就從香港退市了。你不能說阿裡巴巴不行了,之後2014年9月19日,阿裡巴巴在美國紐交所重新上市,如今阿裡帝國比當時大了不知多少倍。
而另一個最為代表性的例子戴爾,2013年10月,這家PC巨頭退市,同樣是為了經營轉型——從PC廠商轉型“PC廠商 技術解決方案、服務商”,私有化後退市有效減少轉型中的業績壓力,避免決策受影響、掣肘。如今,戴爾轉型後依然是全球IT巨頭之一。
對于百麗的退市,還是客觀看待、深入分析,退市≠倒了!
而對于百麗如何順應時代進行的轉型調整策略,未來會采取哪些舉措,這些更值得關注!
畢竟這些,對于實體企業都是有益、有價值的探索,這些實際上也更有價值!
少一些八卦式的信息,多一些深度解析,也才更有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