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死亡”都是人們所避諱的字眼。
雖然生老病死是常态,可人們總覺得“死”不吉利,不會挂在嘴邊,也謹慎提起。
因為人死不能複生,死意味着别離,還是永别;死後人有沒有靈魂,死後的世界什麼樣,都是未知,對于未知的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恐懼。
于是國人用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用其他詞語替代了直接說死亡的禁忌。譬如去世、逝世、辭世等,意思就是離開我們存活的這個世界。
再委婉一點的替代詞,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個詞叫:“百年之後”。
這個詞,把死亡說的十分有文藝感,也不太遭人忌諱,甚至老年人還時常挂嘴邊,一點沒覺得晦氣。
如此文藝的一個詞,是一代枭雄曹操發明的,出自《曹操集·卷二·軍谯令》:
“其舉義兵已來,将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這篇文章是曹操用來激勵将士奮勇殺敵的,他在給将士們安排家裡的後事,以便他們能夠心無旁骛地征戰殺敵。
曹操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僅在政治上頗有謀略,文采也好,他寫過很多著名的詩篇,廣為後人流傳,《軍谯令》就是其中之一。
《軍谯令》出了之後,人們便開始用百年之後來談論死亡。
為什麼他要用百年,而不是八十年或者一百多年呢?
這跟人的壽命有關。
人活到八十多歲算是長壽了,能活到九十多歲,大家都要稱贊這位老人身體強健,但活到一百歲,甚至跨過一百歲,就難了,于是一百歲成了人壽命的一道坎。
能活到一百歲,這趟人生可謂不虛此行,所以,用百年來形容人的一生,比較恰當。百年之後,便用以指代人死亡之後了。
《軍谯令》的問世,與一場戰争有關。曹操有個強勁的對手——袁紹,此人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家世和實力都在曹操之上,在天下非常有名望。
他讨伐董卓,自号車騎将軍,先後占據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區,統一河北地區,并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如此有統一天下之能的人,曹操豈能容他!兩個龐大的軍事集團爆發大戰是意料之中的事。
雖彼此曹操弱袁紹強,但一些有識之士綜合分析之後認為曹操會勝。
建安四年,袁紹精選十萬大軍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
由于曹操實力弱,不敢貿然出戰,袁紹明白這一點,便耗着他,認為永不了多久曹操的精力就會被耗盡。
結果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背叛了他,向曹操透露了消息,曹操趁機燒毀袁紹糧倉,導緻袁紹大敗。
然後曹操乘勝追擊,果然如那些有識之士的預料,此戰以曹操獲勝而終。
就是這場大戰後,曹操看着戰場上血流成河,滿目瘡痍,心中不禁感慨,便下令好生安撫将士,戰死的将士們要做好撫恤工作,給他們的後人及家人分田地和牛羊,還要給活着的人修建祠廟,讓他們能夠祭祀先人。
這些人的靈魂有知的話,曹操便沒有遺憾了。
有感而發,于是曹操便創作了《軍谯令》。
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醜化了不少,他雖性格多疑又暴虐,但并非沒有人性之人。
曹操早期就是個滿腔熱血想報效國家的有志青年,隻是時局所迫,形勢所逼,他才一步步走到要謀朝篡位、取而代之的地步。但他至死也沒有篡權自己稱帝。
對于生死,曹操也是早就做到淡然面對。他在他的另一篇著作《龜雖壽》裡寫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這個時候曹操就明白人固有一死,不管能活多長,都逃不過死亡的歸宿。
“百年之後”,劉禅也用過。諸葛亮彌留之際,劉禅派人去問安,問諸葛亮:“丞相百年之後,誰可繼之?”
三國之後,這個詞沿用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