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豔”“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一首首張口就來的兒歌就像暗夜裡的滿天星星,點亮了無數人的童年,經典兒歌更像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使時光飛逝,依然閃閃發光。
經典兒歌為什麼能久唱不衰?是否依然适合當下的兒童?“老”兒歌如何煥發“新”生?兒歌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中又有哪些幫助?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内專家進行分析。
經典兒歌更能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
孩子們随着兒歌晃動小小的身體,搖搖擺擺煞是可愛。在音樂理論家、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雷達看來,兒歌最大的特點是精煉,“歌詞精煉,旋律簡單。通過多次重複來不斷加深對孩子的影響,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當孩子在聽到歌詞和旋律不斷重複的時候,也會養成一種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音樂理論家、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雷達。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兒歌的節奏與一般歌曲不同,有很強的連貫性,“像我們走路說話都有一個節奏,兒歌也這樣,很少用強音、重音的感受來寫兒歌,比如四二拍的歌曲,像《兩隻老虎》,不斷重複,沒有切分節奏,按照有規律的節奏去表達内容。”雷達說道。
經典兒歌在創作過程中格外注意可傳唱性。“如何做到有可傳唱性?創作者一定要對孩子的語言表達習慣很熟悉,孩子講話一般都是斷斷續續的。”雷達以兒歌《海鷗》為例,歌曲開頭即是“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你是我們的好朋友”, 相似的表達重複出現,讓兒童更容易記住歌詞。
“傳唱度很高的經典兒歌一定是能走進孩子的心裡,并且可以引起孩子情感共鳴的歌曲。比如《世上隻有媽媽好》,這首歌雖然歌詞并不簡單,但很符合孩子的情感心理。每個孩子都有媽媽,都會認為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雷達表示,好的兒歌有着鮮明的節奏,孩子一聽到節奏就會手舞足蹈,展現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态,“好的兒歌能夠塑造人的形态。好的兒歌還能夠讓孩子的情感得到發掘。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狀态和性格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旋律,在不同的人心中狀态也不一樣。”
廣州體育學院體育藝術學院教師王子堃同樣認為,能和孩子産生情感共鳴是經典兒歌久唱不衰的一大因素,“核心就在于此。無論是成人還是孩童,都能從旋律和歌詞中獲得較豐富的體驗,“兒歌本身的特點通常是旋律跟歌詞都很簡單,如何在簡單的框架下實現精煉有效的表達,這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經典的兒歌作品往往在這點上都做得很好。”
同時,專家普遍認為,兒歌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著名作曲家、徐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兒童數字音樂中心主任高志表示,兒歌也是一種語言,對孩子來說,學習兒歌就是學習一種更加豐富的語言,培養孩子的智力、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歌詞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靈,甚至于會影響孩子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價值取向。”同時,高志認為,“兒歌也是家庭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載體。比如《小兔子乖乖》,通過音樂的形式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雷達認為,孩童時期的記憶力是超前的,從小接受到的兒歌旋律對後來的人生有着極大的影響力,“像《學堂樂歌》,這是我小時候的歌曲,現在還記得。”
改變編曲配器或演唱形式,或可讓兒歌煥發新生
梳理經典兒歌可以發現,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兒歌源自影視劇主題曲,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是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小燕子》是電影《護士日記》的主題曲,《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有的兒歌則帶有國外兒歌的“影子”,如《小星星》《藍精靈》等等。
在雷達看來,兒歌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并不重要,好的兒童歌曲會借鑒不同的藝術形式,走進兒童心中,“像《小星星》《雪絨花》這都是國外百年流傳下來的歌曲,現在唱的《生日歌》西方也是家喻戶曉。這都是人類寶貴的财富。”在國内兒歌的發展史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個繞不過去的黃金期。《我愛北京天安門》《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童年》《葫蘆娃》《春天在哪裡》《歌聲與微笑》《種太陽》等經典歌曲均創作于這個時期。
高志表示,老一輩音樂家很少有從小就學習音樂的,但他們對兒歌十分熱愛,花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也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那個時候他們創作兒歌基本上沒有商業性的影響,都是發自肺腑的熱愛。”
為何現在人們會感覺好兒歌少了呢?高志坦言,現在優秀的兒童歌曲作品并不多,這也容易導緻“唱來唱去總是那些經典兒歌”,從創作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是很多創作者偏向于民族美聲、通俗作品,這些作品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也更容易有影響力,與之相對,受到經濟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創作者并不想在兒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另一方面,受各種因素影響,兒童歌曲的創作隊伍培養也是一個難題,“全國範圍内都缺少兒歌創作的人才。”
雷達也表示,不僅僅是兒歌創作,在其他歌曲的創作中也會有這樣的問題,“現在社會發展多元,物質生活豐富,精神追求也越來越個性化。但以前是相對比較封閉單一的狀态,一首好兒歌很容易就讓人記住了,曆史的機遇讓很多經典兒歌流傳了下來。”
對于部分人認為的有些經典兒歌歌詞不适合新時代兒童的觀點,雷達表示,兒歌歌詞本身是一種曆史表達,可以通過兒歌啟發孩子,“像《一分錢》也沒必要改成《一元錢》,也可以通過這首歌教育孩子要勤儉節約,這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高志則認為,很多兒歌寫的都是日常生活,比如《上學歌》《春天在哪裡》,歌詞即使放在現在也不過時。
王子堃認為,讓“老”歌煥發新生,兒歌新唱是非常好的方式,“因為音樂的編排方式往往具有一些時代的特征,老歌在聽覺感受上常常會有時代感,新一代的青少年可能還沒來得及去感受它的内涵就失去了聽下去的興趣。老歌新編、兒歌新唱可以把經典的歌曲通過更時尚更貼近我們時代的‘再包裝’,讓經典的歌曲重獲生命力,被更多人聽到被更多人喜歡。”
如何才能實現“老”歌新唱?高志表示,這背後其實是如何讓兒歌變得讓現在的孩子們也喜歡的問題,“可以在尊重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改變,比如改變兒歌的編曲配器。以前的音樂伴奏質量是比較弱的,現在有多種伴奏樂器可以選擇。也可以改變演唱形式,比如合唱、獨唱、重唱等等。”
與此同時,高志提出,在留住經典的同時,努力創作新的兒童歌曲同樣重要,而這同樣需要培養兒童作曲人才。為培養優秀的兒童歌曲創作和編曲制作人才,高志曾在2019年主持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兒童歌曲創作與數字化制作人才培養研修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