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年人的9條社交恐懼

成年人的9條社交恐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14:39:53

成年人的9條社交恐懼?來源:人民論壇網原标題:當代年輕人社交恐懼的成因與纾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成年人的9條社交恐懼?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成年人的9條社交恐懼(當代年輕人社交恐懼的成因與纾解)1

成年人的9條社交恐懼

來源:人民論壇網

原标題:當代年輕人社交恐懼的成因與纾解

當今時代,互聯網對社會交往形态的擴展,催生出許多不同于傳統線下交往的互動模式與互動體驗。在欣然接納互聯網帶來的改變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其對社會交往的分割效應,需要注意緊随而來的年輕人“社恐”困局。

“線下獨處、線上熱鬧”成為“社恐”族的日常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主要指的是行為主體不敢進行面對面的社會交往,或者說,在人前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時都感覺到有壓力、不自在,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态度。“社恐”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退縮的心理狀态,涉及對人際面對面交往的回避問題。種種證據表明,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随着信息傳播的便捷化,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通訊工具來傳送和表達自己的态度和意見,呈現相關的信息。這導緻的結果就是,人們對于身體共同在場的物理空間構成的場景,投入的注意力越來越少,甚至越來越不大傾向于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互動。這似乎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既然信息技術如此便捷,又何必勞神于線下互動?

但是,越來越多伴随着新技術成長的90後、00後認為自己有“社恐”,他們更喜歡獨居獨處,傾向于讓自己現實的物理空間帶有封閉性,而不受身體周遭的外界打擾。當然,這并不意味着他們與外界沒有任何的聯系,而是說他們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互聯網世界之中:依靠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通過互聯網來建構和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在虛拟世界中的交往,無論是在對象、形式和内容上,都一定程度有别于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社會交往。比如聊天不一定會涉及現實問題,多以虛拟世界中的内容為主,或者長時間投入網絡遊戲。

總而言之,一些年輕人的社交出現問題,他們生活在虛拟世界中且越陷越深,“線下獨處、線上熱鬧”成為他們的日常。面對面交往中原來的溫情維度,似乎越來越多地被網絡虛拟世界挪走。至于挪到何處,實在是耐人尋味。問題的關鍵在于,過去面對面的社會交往,往往包含除了達成功利性目的之外的某些社會功能,比如人們在身體上相互靠近乃至碰觸、在情感上相互慰藉,有利于排解行為者靈魂深處的孤獨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促進他們對社會的信任感和歸屬感,等等。這樣的功能是簡單的線上交往所不具備的。此外,面對面社交對于身姿、衣着以及面部表情有一定的社會要求,行為主體為了避免交往對象及相關人員的不适,就需要對自我形象、時空節奏進行一些必要的控制和管理。這會給行為主體帶來特定的外在要求和行為約束,讓其生活更具規律性和節制感。這樣的功能,一旦年輕人不再進行面對面交往,往往就很難發揮出來。

最後,面對面的交往能夠挖掘和傳遞出許多潛藏着的知識。一些贊許、認同、鼓勵乃至逼問的意思,會通過身姿、眼神及其他面部的細微動作等傳達出來,互動對象感受到這一切,就可能受到激勵,進而更積極地調用知識儲備,甚至是實現知識上的深挖乃至創新。如果沒有面對面交往,人們可能與這種深挖和創新得來的知識失之交臂。

“社恐”困局不僅指向個人,而且具有社會層面的意義

顯然,不能忽視年輕人的“社恐”。有着“社恐”心理的人自然會受到“社恐”的困擾,這樣的人達到一定的數量,也能在群體性層面上導緻隐患;更進一步,往往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乃至社會危機。這便是我們所謂的“社恐”困局。概而言之,“社交恐懼症”指涉的是個人,但是“社恐”困局,卻不僅僅指向個人,而是有社群乃至社會層面的意義。

就個人層面而言,“社恐”困局往往意味着相關的當事人不敢走出自己的生活舒适區,甚至因為其受到打擾,而将原來的生活舒适區進一步縮小,乃至封閉自己。這當然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也可以說是對生活缺乏勇氣。

就社會層面而言,“社恐”的年輕人線下身體接觸的困難可能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展現出一種社會性困局的形态。首先,可能導緻社會知識創新的實用性方向難以獲得真切的把握。因為“社恐”困局意味着,人們對他人的指向現實問題的所思所想不是太感興趣,而是更多地沉浸在自己或者他人比較玄幻的、脫離于現實的虛拟景象中。與現實生活的這種脫節,雖然不至于讓人們停止知識創新,但卻可能導緻人們知識創新的實用性方向難以獲得必要保證。其次,可能導緻社會風氣整體上變得頹廢。由于陷入“社恐”之中的年輕人不需要與外界做太多的接觸,所以他們的生活比較容易變得散漫。随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生活變得散漫,外部環境對他們社會生活、作息時間的約束力也就越弱,散漫乃至頹廢的生活方式也就越來越能夠獲得年輕人的認同。這種認同會形成一種群體壓力,反過來,讓那些意欲振奮精神、積極投身較快節奏生活的年輕人倍感壓力。最後,可能導緻人口及社會再生産方面的困難。由于戀愛結婚過家庭生活是人口及社會再生産的主流形式,如果年輕人大量地存在“社恐”心理,我們就不可能指望他們能夠愉快地戀愛、結婚,過相對安穩的家庭生活。于是,也就不大可能指望他們能比較好地撫育孩子,讓孩子在比較好的關愛之下茁壯成長。這樣一來人類社會的延續,就會面臨比較嚴峻的問題。

特别重要的是,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危害,“社恐”在“獨立生活”的包裝之下,似乎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比較流行的生存狀态,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也是這樣一種社會困局需要引起重視的原因之所在。

“社恐”困局的成因至少包括個體心理、成長經曆、社會生活三個層面

從個體心理層面來看,年輕人“社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于,成本收益的錯誤考量。的确,避免面對面的社會交往,通過通訊工具達成功利性的社交目的,或部分地實現一般性社交,能夠極大地給自己的社會生活帶來便利。但是這樣一種規避帶來的舒适隻是表面的、一時的,可能讓年輕人養成不敢走出生活舒适區的習慣,讓他們更不傾向于外出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互動。雖然在一時之間這樣的生活可能是比較确定的、舒适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其實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險。行為者看到了近在眼前的收益,卻忽視了在不久的将來就會到來的巨大成本。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于,年輕人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也不喜歡強迫自己在别人面前裝模作樣。年輕人的眼界通常來說都是比較高的,志向也比較遠大。但是,畢竟他們為學業和事業奮鬥的年頭有限,缺乏在現代社會獲得成功的積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自我感覺一般的年輕人,自我評價也不高,他們通常把自己的近況看作是一種窘境,不願意在别人面前展現出來,也不願意在面對面的互動中遭受别人哪怕是真正關心意味的詢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的年輕人形成了“佛系”心态。他們把一些事情看得比較淡,也不希望在别人面前形成比較,更傾向于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不可比性。但是周圍的環境特别是剛性的社會要求、評價标準卻不一定會采取這樣一種方式來對待他們,于是他們對線下的交往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轉而熱衷于線上的帶有很強虛拟性質的社會交往。

從成長經曆層面來看,當今時代的年輕人在受教育和社交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義務教育幾乎是人人都要經曆的一個成長階段。因為存在學業成績這樣一個相對客觀的比較标準,他們在少年乃至兒童階段,就面臨不斷被拿來與其他同齡人進行比較這樣一種境遇,而且往往貫穿整個成長過程。由于比較的維度相對單一,所以能夠順利通過、獲得體系獎賞的人,自然是鳳毛麟角。于是他們中的大多數,自然就不希望自己被比較。而回避這種比較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就是對線下的面對面互動采取抗拒的态度。

從社會生活層面來看,首先,随着商業化力量對文化娛樂活動、休閑養生活動的介入,年輕人利用假期節日外出甚至是出境旅遊的越來越多,特别是獨自外出旅遊的更不在少數,如此一來,節假日被占用,他們也就較少有時間顧及到家人團聚、親友聚會之類的活動了。其次,現在習慣了核心家庭生活的孩子,相對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義并視之為理所當然,不大擅長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第三,“赢家通吃”的工作生活環境,導緻年輕人一旦投入到面對面的線下社交活動中時,更多感受到的是競争的壓力,而不是情緒上的愉悅和感官上的舒适。第四,當年輕人把注意力投注于帶有一定休閑性質的遊戲時,現代社會遊戲的電子化、商業化也進一步将年輕人的社會交往活動帶向了虛拟世界,進而遠離線下的現實社交。

幫助年輕人纾解“社恐”困局的重要舉措

強化真實世界的“情感能量賦予”功能,讓真實世界的社會交往活動發揮其情感性功能。隻有這樣,才能給予投身其中的人們以“情感能量”,讓真實世界帶給年輕人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消極的情緒壓力。這也就意味着,需要改造我們的社會文化,讓其變得更為多樣化,更加寬容。社會文化中所包含的對于人的評價體系,要真正尊重人之為人的特點,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才能,而每一種獨特的人類才能,社會都能給予其恰當的發展和發揮空間,進而赢得一定範圍内他人的尊重。社會文化所包含的評價體系變得真正多元化後,每一個特别是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找到“更好的自己”作為目标的人,都能做自己真正擅長和有熱情去做的事情。

警惕線上線下的分割,促進年輕人形成正确社交觀。社會交往一旦在形式上可以區分為線下見面和線上溝通,其功能就會分化,進而形成對社會交往的“分割效應”。而習慣于通過線上血拼滿足各種需求的年輕人,當需要好友面對面談心以熨平情緒波動時,當身心俱疲需要肩膀依靠時,往往面臨沒有人駐足聆聽其心聲的窘境。“非有要事,不必相見”的社交觀,可能沒有注意到,情緒壓力的疏導,是見面和陪伴才能達成和實現。“非有要事,不必相見”的社交觀,隐約間包含着傾向自我封閉,不願麻煩他人的意思。其實隻有共事共責、相處陪伴才能完成情感交流,有時候麻煩他人,隻要是正當的、在合理限度之内,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忌諱,而他人來麻煩你,可能也正是實現你綜合價值、拓展社交的好機會。

壯大心智、胸懷“大我”,幫助年輕人克服孤獨感。年輕人要從自身出發,在精神上逐步健全,在意志上日漸頑強,修煉和養成比較高尚的情操和志趣,勇于走出自己生活的舒适區。年輕人要深切地理解,無論人類在身體上如何分割,無論個體肉身如何被封閉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裡,人類作為整體在心智上、精神上,總是或多或少連接在一起的。通過研讀經典著作,修學思想精華,可以讓一個單獨的個體壯大心智,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釋放個體的最大能量,從而做到胸懷“大我”,形成一種時代的使命感、一種群體的責任感,将自己微薄的力量納入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洪流中。

(王水雄,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