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07:17:38

三、拼闆和框内裝闆結構

制作大型家具,用料寬厚,一塊闆不夠用時,就用幾塊闆拼接,但木性不一,經常出現翹裂或者變形的現象。為了使拼縫始終保持平整光潔,就必須采取适當的措施處理接縫。常見的薄闆拼合是在闆材縱向斷面起槽,另一面作出與邊槽相應的榫舌,把榫舌鑲入槽口,用膠粘牢。這種做法,木工匠師們大多稱之為“龍鳳榫”。如果材料不足,數闆拼合剛好夠用,再做榫舌就會使闆材虧損,這種情況就應當在兩側闆材拼面都開槽口,再另做一闆條鑲入兩邊槽口,使兩塊闆材拼合在一起。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1

龍鳳榫

厚一點的闆材拼合,用在桌面或者案面上時,大多采用穿帶榫。就是把闆條嚴好縫,再在一面開出橫向通槽,通槽的上口要比槽底窄,在穿帶的一面作出與槽口斷面相應的榫口,将穿一頭對準槽口向裡推,将闆條固定在穿帶上,這樣,闆條四邊有邊框管束,形成平整光潔的整體。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2

穿帶榫

家具的面闆或者櫃子的頂、門、兩山以及背闆大多采用框内鑲闆的做法。先在四框内側起槽,再将闆心的四邊鑲入槽口,這樣就把闆心邊緣處理在暗處,既增加了家具的美感,又加固了闆心。鑲闆有兩種形式。一種把闆心邊緣作出與邊框槽口深度相同的榫舌,闆心鑲入通槽後,闆面與邊框齊平,木工術語稱之為“不落堂”,凡是桌案台面都用這種做法。另一種是将闆心的四邊削出斜坡,使邊緣鑲入通槽,台面上不是平的,面心四周低于邊框表面,木工術語稱之為“落堂”,這種做法在椅凳的座面、櫃門和兩山的鑲闆中較為常見。

四、腿與面、牙闆的結合

腿與面的結合方式有長短榫和夾頭榫兩類。桌形結構的家具不論有束腰或者無束腰,大多用長短榫,案形結構的家具大多用夾頭榫和托角雙頭榫。

(一)長短榫又分粽角長短榫和柱頂長短榫,特點是兩個榫頭一長一短,而且朝向兩個方向。它的作用是把邊挺和抹頭固定在一起,長榫連接邊挺,短榫連接抹頭。把連接抹頭的榫鋸短,是因為連接抹頭的榫頭與邊挺伸向抹頭的橫榫發生了沖突,如果不把這個榫頭去短,勢必會頂住邊挺的榫頭,使案面落不到底。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3

粽角榫

(二)粽角榫結構是在桌腿與闆面邊沿平行的兩面自長短榫的底部起向上削出45°斜肩,斜肩内側挖空。把闆面邊框轉角處靠下一些的位置也剔成45°斜角,組合時,長短榫分别與邊挺抹頭上的榫窩吻合,同時邊框外斜角也正好與腿上的斜肩拍合,這樣做的結果是邊框外沿平面與腿子的外平面拼合成一個平面,隻在結合處留下三條棱角和三條拼縫,而這三條棱角和三條拼縫又隻有一個交點,由于它多角形的特點,人們常稱其為“粽角榫”或“粽子榫”。

(三)柱頂長短榫與粽角長短榫的不同之處是榫頭的外面沒有斜肩,它與闆面組合後,闆面不是與腿足的外面齊平,而是闆面伸出腿面。這種做法使腿足的形式可以更加富于變化,圓腿、方腿均可,不受面沿的限制,還可以在面下裝飾束腰和各種形式的曲腿。而粽角榫的結構就不然,它隻能随面沿的形式做成平面,所以粽角榫結構的腿足都用方材。而柱頂長短榫的腿足不僅可方可圓,而且還可以裝飾束腰和各式曲腿。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4

夾頭榫

(四)夾頭榫,大多用在案或者案形結體的桌子上。案形結構的家具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一些的位置上,前後兩面大多采用通常的牙闆貫通兩腿,形成牙闆固定腿足,腿足加固牙闆,牙闆又輔助腿足支撐案面的多功能結構,這種結構,人們稱之為“夾頭榫”。其做法是在腿的上端開出橫向豁口,豁口兩邊作出兩個與腿的寬度相等的榫頭。牙闆的厚度要大于豁口的厚度,把牙闆需要插進豁口的部位按腿的寬度剔去一些,使穿插部位的厚度與腿上豁口的寬度相等。這樣,牙闆穿進豁口後腿就不會再扭動。牙闆的高度一定要與榫頭的底部齊平,牙闆由牙條和牙頭組成,講究的用一塊整木做成。再上面是案面,案面的邊框一般比腿面要寬一些,在與腿結合的部位鑿出雙榫窩,與腿子上端的雙頭榫相吻合,這種結構稱為“夾頭榫”。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5

插肩榫

(五)插肩榫,也屬于夾頭榫的一種形式。做法與夾頭榫基本相同,因為它也同夾頭榫一樣,分為前榫和後榫,中間橫向開出豁口,把牙闆插在裡面。不同的是前榫自豁口底部向上削成斜肩,做成前榫小、後榫大,前榫斜肩、後榫平肩的榫頭。插肩榫的牙闆也要剔出與斜肩大小相等的槽口,它和夾頭榫牙闆所不同的是槽口朝前,組合後,牙闆與腿面齊平,在案面上留下兩條梯形斜線,在一定程度上還起着美化和裝飾的作用。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6

抱肩榫

(六)抱肩榫,抱肩榫的結構和粽角榫結構的原理差不多,它實際上是把粽角榫的斜肩移到了榫頭以下,這樣斜肩交合的也就不是闆面的四邊,而是面下的牙闆了。粽角榫的闆面斜肩因為與邊框為一木做成,所以兩個斜面隻要合縫就行了,而抱肩榫的牙闆和腿部斜肩必須作出榫頭和榫窩,才能使牙闆固定在腿上,以輔助腿足支撐案面。這類榫卯大多用于束腰家具上。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7

挂肩榫

(七)挂榫,是一種酷似抱肩榫的結構。從外表看,它和抱肩榫的位置、形式完全相同,其中除了保留抱肩榫的結構外,又在榫頭的兩個外面的下部各做一豎向挂銷,挂銷的外面要比裡面寬,在牙闆内側,也要作出與挂銷大小、形狀相同的通槽,組裝時,将牙闆的通槽對準挂銷按下去,使腿和牙闆的斜肩合嚴。這種結構,既有拉的作用,又有挺的作用,有效地把四足以及牙闆牢固地結合起來。它一般用于大型家具中,比如床榻類大多采用這種結構。但凡使用這種結構,足下無須另裝底枨或者托泥。挂榫有時也用于案形結構,其案面、腿足均與尋常所見無異,唯有牙闆不在腿裡而在腿外。做法是将牙闆内側開出底寬口窄的槽口,再将案腿上節作出與牙闆槽口相等的外寬内窄的豎向穿銷,形如穿帶榫,穿銷下部外側留出支撐牙闆的平肩,平肩上另裝榫銷,與牙闆下面的榫窩相吻合。牙闆自上對準穿銷按下去後,坐在平肩上,這時的牙闆表面與腿的外表面齊平。牙闆上面也栽小榫數個,用以連接案面。這種結構在故宮藏品中尚有幾例,其中平頭、翹頭均有,在榫卯結構中,應當屬于稀有品種。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結構形式)8

霸王枨

(八)霸王枨,是一種“S”形曲枨。它不是裝在明面上,而是從桌腿的内角線向上彎曲,延伸并固定在桌面下的兩條穿帶上。霸王枨大多用在低束腰和無橫枨的桌子上,它既可幫助牙闆固定四腿,同時也對桌面的穿帶起支撐作用。霸王枨與腿的結合部位通常使用勾挂榫,做法是先在霸王枨的一端作出榫頭,榫頭的上邊自頂部向根部削成斜坡,在腿的内角線上鑿榫窩,裡側要比外口高些,再做一小木塞,将榫頭插進榫窩向上托,使榫頭的上斜面與榫窩的上斜面抵緊,下面的空餘部分用小木塞塞嚴,這樣就把腿和枨牢固地連接起來。

@阿嬌說紅木

#明清家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