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web3.0和web3的分别

web3.0和web3的分别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9:59:15

編輯導語:從1989年伯納斯提出萬維網的概念開始到現在,已經經曆了Web1.0、Web2.0、Web3.0。那麼,究竟是如何從Web1.0發展到Web3.0的呢?本篇文章據此展開了一系列分析,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一起看看吧。

web3.0和web3的分别(我們如何從Web1發展到)1

網絡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慢慢地将我們從Web1.0的早期靜态文本和圖像,一直帶到Web2.0的興起,直到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互聯網——一個由中心化平台主導的互聯網。

關于究竟什麼是Web3.0,目前尚未有人能清晰地定義它,更多地隻是作為一個概念性詞彙存在。

在一些人看來,Web3.0代表的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涉及去中心化,用戶對數據和信息擁有實際的掌控權。

馬斯克近期也談到了對Web3.0的看法,他認為元宇宙、Web3.0這些在目前看來更像是營銷術語,是投機者借機炒作制造的泡沫。

從比特币、區塊鍊、NFT、到以太坊,各路公鍊不斷崛起,DApp、DAO、IOT、earn 這些新概念也應運而生。

一、從 Web1.0 到 Web2.0

1989年,伯納斯提出了萬維網的概念。

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互聯網服務隻是一個個“信息孤島”組裝的認知。

确切地說,Web1.0的靜态頁面是萬維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媒體形式以新浪、搜狐、雅虎、百度這類門戶網站為主,某些特定的群體或企業将信息單向發布至網絡,投喂給用戶浏覽閱讀。

換句話說,Web1.0隻解決了用戶獲得信息并閱讀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隻能被動接收網站發布的無差異信息,但不能上傳自己的反饋、進行和其他人的線上實時溝通,網站和受衆處在極其不平等的狀态。

到了Web2.0(約 2000 年之後),變成了可讀也可寫、交互性強的互聯網。

此時,用戶既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發布者,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雙向、多向交流。

從網站門戶到個人門戶,從信息線上化到用戶線上化,Web2.0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傳播和交互方式,也助推了社交網絡的興起。

軟件也開始跳出PC端,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相繼出現。

但事實上,Web2.0仍是中心化的一個網絡形态,互聯網平台掌控着用戶數據和信息,經營着用戶群,存在一定的信息洩露和丢失風險,收集用戶數據成為标準做法——通常隐藏在表面上的“免費”服務背後,另一個常态化問題是,中心化下虛拟物及實物信息不好溯源,難免有造假的可能性。

二、那麼 Web3.0 呢?

除了語義網的外包裝,Web3.0是結合區塊鍊技術發展出來的一個新的互聯網形态,它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賦予用戶真正擁有互聯網的能力”

在Web3.0時代,互聯網中的數據和信息從發布起就完成了确權,不用去擔心被竊取或者數據庫丢失數據被删除。

web3.0和web3的分别(我們如何從Web1發展到)2

不過,Web3.0的意義并非僅限于此。

無論是Web1.0還是Web2.0,用戶都需要在不同的平台注冊不同的賬号,信息之間是彼此隔離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無法在支付寶App和微信App間隻注冊一次賬戶,因為不同平台間需要搭建屬于自己的龐大用戶群,并且做好安全防範。

Web3.0發生了範式的逆轉,通過Web3.0的底層邏輯,用戶與平台間是獨立的存在,在注冊或登錄網站時,不需要填寫身份信息并同意隐私協議,而是通過去中心化的網絡直接去創建賬戶,擁有維護互聯網的代币協議。

理想狀态下隻需要使用自己的數字錢包和密鑰就可以登錄任何一家網站,同時也通過密鑰來管理自身的資産,獲取經濟激勵。

簡而言之,Web3.0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旨在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合約系統,并颠覆個人和機構達成協議的方式。

Web3.0複刻了第一版互聯網(即 Web 1.0)的去中心化基礎架構,Web 1.0的特色是用戶自己架設博客網站。

在此基礎上,Web3.0還結合了Web 2.0豐富的交互體驗,比如社交媒體平台。

Web 1.0和Web 2.0相結合,就形成了Web3.0的數字化生态,在其中用戶可以真正擁有自己的數據,并且交易受到了加密技術保障。

用戶無需再信任品牌背書,而是可以依賴确定的軟件代碼邏輯來嚴格執行協議。

三、構建 Web3.0 的現實障礙

當前的基礎設施環境還無法支持去中心化的需求。

一方面,許多自我描述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遠非真正去中心化,這些服務的前端運行在雲服務器上的情況并不少見,這意味着對它們的訪問仍然依賴于遺留基礎設施,并且區塊鍊隻是偶爾被用于發送或接收數據。

即使是設計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鍊網絡本身,如果它們中的大多數運行在亞馬遜網絡服務或類似的集中式企業雲上,也會失去這種區别。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許多Web3.0服務目前在以太坊上運行,交易費用高、吞吐量低,并且在沒有外部基礎設施的情況下無法擴展。

四、我們将如何到達 Web3.0

很多人對Web3.0的期待,來源于它的去中心化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上。

web3.0和web3的分别(我們如何從Web1發展到)3

但是就目前來看,Web3.0的設想的确很烏托邦,但實際落地仍有待商榷。

由于價值和控制權不是由位于中心的公司掌握,而是分配給實際構建網絡的人,所以Web3.0需要的是自我營銷的能力。

社交媒體的出現為Web2.0過渡到Web3.0提供動力,當社區中的人們真正擁有某些Token獲得經濟效益的時候,就會在社區内主動傳播,一方面用戶流失率會降低;另一方面在好的情況下,整個網絡的架構也會更加結實。

但這裡所謂“好的情況”,也是目前Web3.0的一個痛點:目前的技術尚未能完美實現Web3.0的要求,參與的用戶數量有限、人類世界所有生産生活的分工程度也沒細化到一定程度、AI并沒有實現絕對的主體地位,手機端的局限性也難以承載區塊鍊信息和用戶高并發需求,交易過程的低效率和安全性達不到商業化應用的需求。

一個新事物的誕生必将經曆資本炒作的泡沫,由于加密貨币市場的混亂現狀,很多人對區塊鍊不置可否,不過技術本身應該是無罪的,新的技術也應該是被鼓勵的,“短視”是人類的常态,哪怕是現階段無用,但總有一天會被後來人用到。

即使一個理論、一個科研成果、一種技術被證明是一個錯誤的路線,那也是“有用”的,因為可以為後來人節省時間。

把一個技術做到極緻,甭管它超前不超前,管它有用還是沒用。

阿波洛尼烏斯寫出《圓錐曲線論》的時候并不是為了人類日後探索太空,隻是為了探索本身,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确不能夠去預測一個新技術或者說一個新網絡生态的成功,也大可不必因為資本的帶動産生FOMO情緒,無論是Web1.0還是Web3.0,都隻是互聯網技術不斷深入和細化的一種趨勢,僅此而已。

作者:雄貓大俠,長期視角

本文由@雄貓大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