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愛心傳遞真情我們都是志願者?來源:【華聲在線】天心區“暖心廚房”大廚侯利純甯可自己少賺錢,也要保障社區老人吃上一口好飯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奉獻愛心傳遞真情我們都是志願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華聲在線】
天心區“暖心廚房”大廚侯利純甯可自己少賺錢,也要保障社區老人吃上一口好飯菜——
争當志願者,微光燃成炬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陳勇
紅燒肉肥而不膩,清炒絲瓜鮮嫩香甜,冬瓜排骨湯清淡可口,30多位老人胃口大開,吃得津津有味。6月30日中午,記者在長沙市天心區“暖心廚房”看老人們就餐,劉阿姨邊吃邊豎起大拇指:“侯大廚手藝精,飯菜做得好,我們吃得香。”
“暖心廚房”是天心區金盆嶺街道赤嶺路社區近年來推出的惠民行動,目的在于解決轄區高齡、失能老人就餐困難,7塊錢一餐,三菜一湯,社區給大廚支付每月2400元的工資。因為待遇不高,工作又累,2018年夏初,原來的大廚撂挑子走人了,“暖心廚房”面臨熄火。社區書記詹莉雲着急,找到侯利純做工作,希望她急公好義頂上去。
侯利純50多歲,原本做微商,有一手地道的長沙風味小吃絕活,雖說起早貪黑蠻辛苦,但一個月也能賺個上萬元。不做微商開廚房,個人收入肯定會少一截,但侯利純想,“暖心廚房”關門,老人們吃飯會有困難,自己是一名黨員,常年從事志願工作,不能不伸出援手。最後,她應承了社區書記,當年8月1日正式到“暖心廚房”上班。
此後,人們看到,大清早,侯利純就出門往菜市場趕,她想盡量買到當天最新鮮又不貴的原材料,葷菜、葉子菜、瓜果類蔬菜相互搭配,保證每人每餐不少于半斤小菜。每周四,她做最拿手的紅燒肉、啤酒鴨等大菜,再熬一鍋香噴噴的稀飯,給老人們打牙祭。
喝粥,大多數人喜歡放糖,可糖尿病人不能喝放過糖的粥。每當這個時候,侯利純就會先打出一部分不放糖的粥,剩下的再放糖。
哪位老人不吃什麼菜、有什麼忌口的,侯利純都會記到一個小本子上,從不遺忘,遇到大鍋菜不适合吃,她就會給對方另加一份荷包蛋,保證三菜一湯量不少。雙休日不上班的時候,她把下一星期的菜單按日排列出來,保證一周菜品不重複。她還發揮自己特長,動手做酸包菜、酸豆角、雪裡紅等農家菜,既開胃口又降低經營成本。
社區來廚房吃飯的老人慢慢多起來,最多時甚至有70多号人。人多了是好事,可也增加工作量,侯利純一天忙下來,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我來當你的幫手,可以不?”有一天,侯利純的老公、年逾八旬的黃嶽臨站在廚房門口,小聲問她。老黃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退休老專家,閑暇時不打牌不玩手機,隻愛看看書。看到妻子一個人忙得像陀螺,他心疼,想幫着做些擇菜、洗菜等輔助性工作,減輕她的負擔。
心疼侯利純的不止她的親人。72歲、在“暖心廚房”吃飯的熊鐵仙,60歲、在老年活動中心玩耍的伏燦,有感于侯大廚的真誠愛心,紛紛主動來廚房幫忙,争做志願者。伏燦、熊鐵仙把廚房當自家,擇菜、洗菜、做衛生、餐前準備、小區送餐取碗等活搶着幹,從來不挑剔。住在二機廠小區的獨居老人曾娭毑80多歲了,患老年癡呆症,前不久的一天,熊鐵仙送餐進門,發現曾娭毑把大便拉在了“尿不濕”裡面,趕緊蹲下身子給老人換洗,搞幹淨了再返身出門。
“暖心廚房”暖了老人們的心,也暖了社區居民的心,大家以熱情奉獻社會、關愛他人為榮。今年3月,長沙疫情期間,進出小區需要掃碼,侯利純想到成立一個臨時志願者隊伍,協助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她剛一發動,就有小區居民陳祥、齊建平等十幾人報名,最後招募到26人。
志願活動從3月17日直到4月6日結束,中間沒有停下一天。氣溫低的時候,志願者穿着鴨絨衣還覺得冷,但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
小區300多戶居民有什麼需求,志願者一清二楚;哪家出現困難,志願者及時上門解決。志願者成了街道、社區幹部工作上的得力助手,金盆嶺街道後來在總結疫情防控工作時,授予侯利純的志願者團隊“最美志願者”稱号。
本文來自【華聲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