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上映的電視劇《小歡喜》,是一部都市家庭教育劇,講述了方家、季家和喬家三個家庭在孩子高三這一年間面臨高考下的悲喜故事。
對孩子嚴格、“恨鐵不成鋼”的媽媽董文潔與“熱愛自由,沒有壓力”的兒子方一凡之間矛盾重重;單親媽媽宋倩對女兒喬英子采取“全包圍”式的關懷,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誤解和傷害;從小寄養在舅舅家的季楊楊面對“空降而來”的父親季勝利和母親劉靜的突然關懷無所适從,父子之間小心翼翼的相處方式卻沒有為這段關系帶來安甯。
三個家庭,三種情況,觀衆的心情随着劇情的發展跌宕起伏,更收獲了對于家庭、對于成長的思考。
電視劇中的三個孩子讓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家族中的三個正讀初中的妹妹,她們年齡相仿,性格各異,成績水平參差不齊。因為頻繁的家庭聚會,我能夠了解到她們的家庭教育,感歎電視劇有時就是現實生活的寫照。
“唯讀書論”模式:“狠心”教育的背後小玥是我親舅舅的女兒,家中獨生女,性格活潑愛笑。父親工作穩定,母親是全職太太,有充足的時間來管教小玥。舅媽的教育理念是:一切有關學習的事情,都好商量;一切和學習無關的事情,都沒得商量。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時期,小玥就被媽媽送去輔導班學習數字計算和認字。小學以後,我舅舅想給小玥報一個舞蹈班,豐富她的課外活動,減輕學習壓力,卻被我舅媽毫不留情地一票否決。她認為,琴棋書畫之類的才藝,學了隻會浪費時間,不如讀書有用。
正值初中的小玥,比平時更忙了,雖然媽媽給自己的壓力大,小玥還是一副開朗樂觀的性格不曾改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老師們都說是考清華北大的料。
舅媽年輕的時候,因為家裡條件不好,于是放棄了讀書的機會,南下廣州打工。雖說靠着自己的能力有了一番成就,但闖蕩社會的不易讓舅媽對讀書的執念與日俱增,明白隻有讀書考上大學,人生才會有更多的選擇。她希望女兒小玥能夠克服小城市的升學困難,考上重點大學,圓了自己年輕時的讀書夢。
小玥這樣的家庭教育讓我想起了《小歡喜》中的媽媽董文潔,對孩子有着強烈的控制欲,是一個為了孩子會無私奉獻的“陪讀家長”,她無比殷切卻又“恨鐵不成鋼”地關注着孩子。方一凡内心向往自由,于是和媽媽奮起反抗,家裡經常矛盾不斷。小玥和方一凡不同,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那麼倔強,但内心對輕松無壓力的向往卻經常在和我這個姐姐私底下的相處時表露出了出來。
在“唯讀書論”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成績優異學習刻苦,卻總因為達不到父母想要的标準而煩惱憂愁。不敢反抗的,便隻能小心翼翼地學習,每天擔憂自己成績下降看到父母那失望嚴厲的表情。而敢于反抗的,便一直處于和父母的僵持之下,不願妥協,勇于叛逆。
交流是緩解矛盾最好的辦法。父母經常和孩子保持溝通,在學習之餘,關注他的内心世界,彼此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情緒表達出來,盡量争取理解。
第二個孩子甜甜是我二姨家的女兒,人如其名長相甜美,酷愛唱歌跳舞。二姨是個一直走在“如何成為魅力女人”路上的新時代女性,認為孩子讀書成績好不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
甜甜從小就經常幫媽媽做家務,孝敬長輩、善待幼小。在二姨“淑女”模式的調教下,多才多藝,極富魅力。小學畢業以後就獲得了業餘鋼琴十級,唱歌跳舞說來就來,一點兒也不怯場。因為喜歡跳舞,于是幹脆走上了藝術生的培養路線,未來的目标就是沖刺北京舞蹈學院。
甜甜的學習成績雖然一般,但性格好,有禮貌,待人接物如沐春風。
二姨的教育模式,讓我想起了畢淑敏的一句話:“教養和财富一樣,是需要證據的。”美麗的外貌、豐富的學識、聰明的頭腦或許能吸引關注,但良好的涵養才是讓人尊敬和喜歡的關鍵。
第三個孩子小萱是我一個遠方親戚的閨女,家裡條件很好,不過是和單親媽媽一起生活。小萱母親年少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從小沒有得到足夠關愛的她價值觀有些扭曲,成年後卻将這樣的影響帶給了自己的女兒。
小萱不光成績很差,還是個問題少女,穿着暴露、抽煙喝酒打架之類的無所不能。去年還因為參與校園暴力事件而被學校通報批評并開除。小萱媽媽的教育觀念總結起來就是,孩子讀不讀書不重要,隻要家裡有錢,就什麼都不愁。
對孩子放縱、不聞不問的态度造成了如今的小萱,在本該學習知識、塑造良好品格的年紀卻染上了與自己年齡不符的社會習氣,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也是問題重重。
《少年的你》中的男主角小北,十幾歲的孩子自己一個人生活,父親不詳,母親不管,隻有伯伯偷偷照顧他。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犯罪滋事不斷,渴望家庭的溫暖卻無能為力。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個模樣,而不幸福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不同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也有着不一樣的人生。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訪談中談到家庭教育這個主題時,他認為剛出生的孩子并沒有什麼區别,而在踏上後來的成長之路後卻有了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家庭造成的。其中,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應該被當成一門藝術。
在進行溝通的時候,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我們有豐富的話題嗎?有豐富的表達方式嗎?在溝通時,想過溝通的技巧和藝術嗎?小的時候,媽媽讓我學書法,但我不喜歡書法,于是和我媽媽溝通,能不能讓我學畫畫,因為我有興趣。媽媽同意了,也就是這一次的溝通,讓我明白了媽媽的真實目的其實是想讓我培養一門興趣愛好,不一定是書法,所以當她知道我喜歡畫畫時,并沒有因為我拒絕學習書法而生氣。
有的時候,溝通需要一些時機。白岩松列舉了一個北京四中的例子。在高一學生軍訓期間,教官讓每一個家長給軍營中的孩子寫一封信,并争取讓孩子在第五天以後讀到這封信。
為什麼是第五天呢?因為長達十天的軍訓生活,已經讓孩子在第五天以後開始産生對家、父母的思念之情。在這個時候家長的一封信能夠深深地打動孩子,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進行理解。父母也可以将以往不願意談的羞于開口的話題在信裡寫出來。
正如最近幾年湖南衛視熱播的《少年說》,這是關于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的表述綜藝節目。少年們選擇在天台上對着父母和同學老師述說自己的心聲,幫助他們将“最想對全世界說的話”宣之于口。這就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建立了一座橋梁。
溝通,就是要選擇一種方式,選擇一種場合,選擇一種心境,選擇一種時機。
寬容的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做教育,有時就是要眼裡能揉得進沙子”。有一句話說,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所以人們注定不是完美的。
大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何況是一個個心智發育尚不成熟、需要引導的孩子呢?能夠接受孩子的缺點,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這是很多家長都缺乏的一面。
我從小性格内向,喜歡安靜和獨處,每次看到同齡的兄弟姐妹在長輩面前活潑開朗聊天的時候,心裡就很羨慕。于是向媽媽表達了内心的煩惱。媽媽卻安慰我說,她最欣賞我的一點就是愛看書,因為看書需要人能夠沉靜下來,做到專心緻志,但很多外向的孩子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媽媽的鼓勵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也讓我保持了每天抽出時間看書的好習慣。
追求完美是可以的,但不要過度。不完美,也是一種缺憾美。
董卿在《朗讀者》中分享過一句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孩子也會是什麼樣的人。溫柔會孕育體貼,修養會孕育教養,孩子的行為品性離不開家庭的熏陶。
《小歡喜》中結局的一幕,三對父母在送孩子讀大學之後在方圓家聚餐,在客廳中,孩子們玩鬧的身影忽隐互現,仿佛回到了除夕熱熱鬧鬧的團圓之夜。每個人臉上表情各異,但相同的是,大家的眼角都泛起了淚花。
正如主題曲中唱到的那樣:“我的愛屬于你而你屬于明天,我會目送你的背影漸漸走遠......”
真心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夠有自己的小歡喜,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個歡喜的明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