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之初,暮春時節,和朋友去了天水的麥積山。
隴東大地,還是一片土黃,土黃的山,土黃的田,少有綠色。但随着汽車的行駛,卻突然見到了久違了的綠色!先是一簇簇一叢叢,再向前行,竟是一片片的綠,還有潺潺的山溪,猶如到了江南。正感歎間,汽車繞過綠色的山梁,就到了麥積山。
不遠處,濃妝翠裹的山嶺間,有一圓柱形小山兀立,被密密的綠蔭包裹,猶如一座巨大的青綠色麥垛一般。山巅上還彌漫着一團雲霧,難道真是沾了佛的靈氣不成,連春天也先從這裡開始!果然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沿着枝蔓密匝的石階登山,剛轉過山腳,就見陡直的暗紅色的山壁上有三尊數十米高的大佛貼山而塑。大佛兩側嵌滿大大小小密如蜂房的洞窟,一條條頗富幾何線條美感的棧橋連接着洞窟。好一座壯觀的麥積山!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
初鑿于北朝後秦(公元384-417年)的麥積山石窟,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南朝(公元420年)高僧昙弘禅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也來,二人共住,有學子三百餘人。魏文帝皇後乙弗氏戴發修行,死後也“鑿麥積崖為龛而葬”。隋文帝時,将高僧舍利葬在麥積山頂,現在還有舍利塔,這使麥積山成為天下聞名的佛門盛地。
麥積山石窟都開鑿在離地面四五十米高,幾乎垂直的絕壁上,每個洞窟都有棧道連接。
導遊小吳姑娘介紹,先人們開鑿這些洞窟時,很費了一些心思。為了攀上高聳的崖壁,他們依山附崖,用木頭搭建腳手架,然後再登高鑿龛開窟塑佛。當地民謠就說:“砍盡南山柴,堆起麥積崖。”腳手架搭得越高也就越危險,塌垮人亡之事常有發生。仰望淩空陡崖上那密如蜂房般的洞窟,着實感慨不已。塑佛是為了敬佛,千百年來,多少人卻又為敬佛而喪身。
在小吳的帶領下,我們沿着淩空曲折的棧道慢慢向上走去。每邁一步,就感覺腳下的水泥闆也發出一聲空洞的聲響,好像每一步都有可能踩斷那薄薄的踏闆。越向上走,離地面越高,心也就越慌,雙腿都不自禁地發起抖來,隻好将身體盡量貼近内側崖壁,心驚膽戰地一步步地挪着腳步。偶爾,忍不住斜眼從棧橋踏闆的縫隙朝下看。我的天!這麼高!山腳下的人小如蝼蟻,大地也好像在搖晃。
小吳卻膽大包天地在棧道上跑來跑去,踏得棧橋嗵嗵響,我生怕她一腳把橋闆踩垮,連帶着我們一起遭殃,不時提醒她小心着點。她卻伏在棧橋的欄杆對我說:快看!“天女散花”!說着,她朝下丢了一把紙片,隻見數十張小紙片随風飄舞。小吳說,這是麥積山的一大奇觀,如果把花瓣向下丢去,花瓣不僅不會落下,反而會悠悠地向上飛舞,這暗示着百花向佛!
看着小吳丢下的紙片,我說,這個道理我懂!這裡是空谷絕壁,氣流到此會沿着山體上升,輕輕的花瓣自然會随氣流向上飄。可你扔一整朵花試試,你看它會不會向上飄?而且,這佛門乃清淨之地,你随意棄物,弄髒環境,神靈也會不高興的,噎得小丫頭直朝我撇嘴。
我們繼續跟着小吳,沿着棧道,穿行于窟龛之間,仿佛遊走于穿越千年的時空:剛到後秦,又來到北魏;進而到了唐代,又是宋、元、明、清,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煙雲,氤氲着這七千多尊栩栩如生的造像……
麥積山主要是由沙礫岩組成,石質較軟,開窟雖不費勁,卻不宜雕刻佛像。所以麥積山面層的佛像多為泥塑。工匠們先是在岩石上雕出初形,再鑿出多個孔洞,插進木方,在其上先作出木構框架,然後用摻入麻絲的黏土塑出胎型後再滿敷麻布,然後精心塑出肌膚服飾,最後塗上顔料,才算完工。相比之下,泥塑比石雕更容易加工,所以泥塑像也就更為傳神動人。
一一細細看那些塌圮的佛像,看着那一層層經先人之手撫弄過的木質的“佛骨”和麻質的“肌膚”。突然,我想到有誰曾說過,“人活百年一把骨,佛立千秋一把木”。
一般佛門石窟的造像多偉岸肅穆,即便是慈顔善目,眉目間仍不失莊嚴和高深莫測。而麥積山洞窟内的塑像卻多有世俗味道,其造像多安詳恬靜,姿态随意。
而且,我發現,麥積山石窟似乎處處滿都充溢着笑靥:佛陀的垂目含笑,菩薩的慧心微笑,就連瞋目呲牙的護法金剛也略帶一絲溫柔。而伫立于佛陀菩薩身邊的那些沙彌侍者,更顯得輕松,或是顧盼,或是颔首,卻都帶着感人的微笑。這種神形兼備、動靜相生的世俗化景象,他處絕難得見!
看到我對佛像甚感興趣,小吳說,我先帶你們去看一尊小沙彌像,保證你們喜歡。
133窟内,果然見到一尊高不足一米的小沙彌。隻見他下颏微收,眼眉低垂,颔首發出甜甜的微笑。當我第一眼看到他時,就感到有一種強烈的溫馨,覺得他好像就是剛剛穿上袈裟的鄰家娃娃,此刻仿佛他正聆聽佛祖講經,其身心也随釋迦的蓮花妙語而飄逸于美妙的境界之中。也好像他似看到了什麼趣事,拘于師父的絮叨和嚴厲,卻又按捺不住天真的恬笑,令人感受到他的心靈有如清泉般純淨,他那極富感染力的微笑仿佛讓你的身心都得到了淨化。小吳說,這就是麥積山最具代表的小沙彌,也叫“東方微笑”。
麥積山133窟的小沙彌
小吳介紹說,在全世界,共有三處面帶微笑的藝術珍品,一處是法國巴黎盧浮宮裡蒙娜麗莎的微笑,一處是柬埔寨吳哥窟裡笑像佛,第三處就是我們面前的這位小沙彌所特有的東方微笑。
其實,傳神感人帶笑的佛像雕塑我也看到過一些,如山西大同華嚴寺的合掌露齒菩薩那面含憂郁的莞爾一笑;太原晉祠聖母殿内小侍女那面帶稚氣,純樸天真的癡笑;四川安嶽縣毗盧洞紫竹觀音那妩媚卻不失尊嚴的微笑……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卻感到麥積山的這個小沙彌所發出的那出自内心毫不掩飾的憨笑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
小吳又指點着說,你們看,在主佛後上方的佛龛裡,還有一尊脅侍菩薩,也是面帶燦爛的笑魇。隻是由于這尊佛像太小,所以遠沒有小沙彌的名氣大。
擡頭仰視,卻見這尊脅侍菩薩高不過尺餘,卻依舊雕塑的精細傳神。隻見她頂束發髻,身着披肩,右手施無畏印。此身塑像雖小巧,卻栩栩如生。尤其是她那深深的酒窩,迷人的笑眼,甜美而醉人,令人過目難忘。
麥積山133窟協侍菩薩
下山後,我在麥積山下商店裡買了一尊小沙彌像,留作紀念。數年後,我遇到一位剛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長輩,見他平素少有笑意卻時時牢騷滿腹,就把這個小沙彌送給了他。那位長輩面無表情地打開我用包裝紙包了一層又一層的禮品盒,當他看到那尊姜黃色的小沙彌時,愣了好一會兒。突然,他居然孩子般地笑了起來,彷佛離休後的抑郁煩悶一掃而光。他一邊感謝着我,一邊把小沙彌地放在他書桌上。就是這麼一件普通的小沙彌,竟有着如此神奇的修複心理的作用。
其實,佛講究修心養性,講究自我反省,講究心靈上的自律,講究的是“普度人生”,愛人人,無怨無悔。以微笑對待一切,以善意對待一切。
世間很多事往往無需過多的解釋,隻需會心一笑,一切美好就盡在其中。邂逅偶遇,相逢一笑,人們之間的矛盾往往就會煙消雲散。舊事皆去,重提無用,不如化為一縷煙雲,随風而去,我們依舊微笑着向前走。該丢棄的統統都丢棄,該忘卻的都忘卻,讓往事永遠消失,讓自己永遠輕松。
伯牙子期相見于漢水之濱,琴聲和微笑就彙成高山流水。知音無需刻意尋覓,隻在對方颔首的微笑之中。人和人之間往往什麼也不必說,微微的笑靥就代表了心中的一切。
笑對人生,心清氣爽,百千煩惱丢腦後。笑對挫折,心平氣暢,千山萬壑從頭來。笑對财富,心靜氣甯。笑對權勢,笑對幸運,笑對失敗,笑對一切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