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确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隻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台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這是張桂梅校長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的心聲張桂梅校長是被攙扶着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在她走上領獎台的瞬間,我看到了一個好校長的樣子每一位好校長的樣子,都是他教育思想立起來的樣子,都是他把一所或幾所學校辦好的樣子沒有好的教育思想和好的學校,所謂的好校長是看不見、立不住、走不遠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校長的确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隻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台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這是張桂梅校長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的心聲。張桂梅校長是被攙扶着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在她走上領獎台的瞬間,我看到了一個好校長的樣子。每一位好校長的樣子,都是他教育思想立起來的樣子,都是他把一所或幾所學校辦好的樣子。沒有好的教育思想和好的學校,所謂的好校長是看不見、立不住、走不遠的。
做了近十年校長,我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校長觀:學校溫暖的符号,師生成長的道具。這樣的校長觀也基于我個人的教育觀: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為了一以貫之地踐行這樣的校長觀,我在努力成為這樣“一個人”。
堅守辦學價值觀的那個人
事業是價值觀的長跑,校長要高瞻遠矚,秉承先進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辦學價值觀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樣子的DNA。校長要具備提煉、堅守、踐行辦學價值觀的能力,讓辦學價值觀生長在自己的校園裡,散發獨特個性和氣質,成為帶領師生走向未來的旗幟。
2013年在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針對85%以上學生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特點,我提出了“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的辦學價值觀。2017年在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我提出了“走自然生長教育之路,辦有溫度有故事學校”的辦學價值觀。辦學價值觀不是挂在牆上的口号,而應是融在師生心裡的自覺。要達成這一點,校長需做到四個轉化:第一是将辦學價值觀轉化為學校具體的發展目标,努力實現每學期的目标,用行動捍衛辦學價值觀的地位;第二是将辦學價值觀轉化為學校的文化氛圍,通過物理環境、特色活動、共同的話語表達等來軟化關系、感召師生、凝聚人心;第三是将辦學價值觀轉化為紮實的辦學成績,讓美好的教育願景反映在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突出的辦學水平上,相比于口号,口碑更能增強師生對辦學價值觀的認可;第四是将辦學價值觀轉化為校長個人的處事風格,校長的氣質就是學校的氣質,辦學價值觀與校長個人品行的和諧統一,能夠增加彼此的厚度。以上都要通過“做”和“堅持”來回應,當我們躬身其中并持之以恒,與師生一起共識、共情、共振和共舞,辦學價值觀就能深深根植在校園中。
與師生保持最近的那個人
校長不僅僅是一個職位,更是一種職業,需要職業精神和職業追求。管理學就是關系學,我始終認為,教育=關系 聯系,教育=愛 被愛,教育=善待 期待,因此,校長要“長”在學校,“長”在師生中間,與師生親近。近了,就有安全感,近了,才是一家人。
“艾家人”“艾家軍”是我們口中的高頻詞。四年多來,我通過校長60秒、每周國旗下講故事、校長信箱、學生校長助理午餐會、為每名過生日的學生簽名送書、跟學生一起參加“六個一”主題課程等,始終與學生保持着很近的距離。在1300多名學生的校園中,我可以脫口而出迎面過來的學生名字。我通過每月專家進校園、旗袍節、生日沙龍、每月電影日等活動與教職員工保持着很近的關系。我認識全校300多名教職員工。全年大部分時間,我都泡在學校,辦公室門永遠敞開,師生可以自由進出、随時造訪。因為我“長”在了學校,教師也多“長”在教室,很多教師紛紛在教室辦公,每一名學生在教師中都有一個能說悄悄話的知心人。
曾有人問我什麼是兒童立場,我的回答是離兒童近一點、再近一點。看得見師生的模樣,捧得起師生的歡暢,接得住師生的憂傷,真心愛師生,才是好校長。
讓學校保持沸騰的那個人
學校是生命的聚集地,是師生的成長場。生命的狀态應該是沸騰的,學校的樣态也應該是沸騰的。現在,一間教室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一張試卷不能決定人生的所有定數,無限的可能性是兒童成長的要義。學校應該是水靈靈、濕漉漉、暖洋洋、活潑潑的。
顧明遠先生說,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唯有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沸騰校園。我們通過實行項目授權創變賦能,依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和二十四節氣,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學節、10歲成長禮、數學節、戲劇節、文化周、體育節、包子日、漢堡日、素食日……學校每天都像過節一樣,都在慶祝。每天都一樣,每天都不一樣,節日化、儀式感讓每一個平淡的日子都閃亮起來。學校通過架更多的梯子、搭更大的台子、給更好的牌子,促進每個師生的成長。教育同行朋友說我們學校每天都是生動的,學校老師也感慨自己每天“帶着愛,發着光,自備小馬達,踩着風火輪”“上班就像赴一場盛宴”。
由此可見,學校如果是一口大鍋,校長就是那個燒鍋人,讓鍋沸騰起來的兩個關鍵就是鍋裡有水和鍋下有柴。項目、活動、節日、儀式像鍋裡的水,信任等無形因素就是鍋下的柴。
把學校帶向未來的那個人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不是要抵達的地方,而是要創造的地方,所有的未來都應該從腳下出發。
首先,未來需要“整體的人”,關注人的健全個性和完整人格。我們每學期的綜合素養評價以及學生學分制評價,都是基于發展的、多元的、個性的、綜合的評價,有一千名學生就有一千把尺子,以此來量出每一名學生美麗的不同和珍貴的存在。其次,未來已經從聚焦知識轉向聚焦素養,需要靈活應對挑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把核心素養“種”在學生身上,這樣他們走向未來的時候就不會感到恐懼、陌生。如果說未來教育需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我個人覺得應是創造力和愛與被愛的能力。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學生一定可以應對未來,一個内心充滿愛與被愛的學生一定能夠适應将來的生活。所以,我認為兒童的筆名叫未來,教育的筆名叫遠方。不要拿着望遠鏡去眺望詩和遠方,更應該拿着顯微鏡來對着人與當下。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曾說,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要做什麼,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麼才有未來。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20日第5版
作者:李建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