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共和國 ,簡稱 芬蘭 ,位于歐洲北部,北歐五國 之一, 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 北面與挪威接壤,西北與瑞典為鄰,西臨波的尼亞灣 ,東面是俄羅斯,西南瀕波羅的海 和芬蘭灣 。南臨芬蘭灣 ,西瀕波的尼亞灣 。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裡,是歐洲第七大國。海岸線 長1100公裡,内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 ”之稱。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 内。
芬蘭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亞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為200—300米的冰碛丘陵,沿海地區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公裡,東西最寬為542公裡。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于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内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于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長 512 公裡。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内,其餘部分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7月氣溫16~13℃。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
“芬蘭”這個名字源自于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呼為芬蘭本部的省份。“Österland”(東方之地)才是對這塊瑞典東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Österland”的同義詞。
芬蘭曆史開始于1萬多年前人類在現芬蘭地域的定居,這種原始公社制度在芬蘭一直持續到12世紀。
芬蘭在13世紀時融入了中世紀的文化圈。圖爾庫于13世紀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區。圖爾庫大教堂是聖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當地的文化中心。當時的主教比現今擁有更大宗教上的權威,也常是當地最具權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蘭 人,但城堡裡的指揮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國的貴族。
1380年發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部分的内戰也波及到芬蘭。1389年,内戰的勝利者瑪格麗特一世将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全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此即卡爾馬聯盟。
1521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複獨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國王。在他主政下,瑞典于1527年接受新教。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爾辛福(Helsingfors),即後來的赫爾辛基,但兩個世紀以來,它仍隻是個漁村。
古斯塔夫一世于1560年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繼位。其中埃裡克十四世開啟了瑞典的擴張時代。16世紀的芬蘭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農業聚落人口的成長。
1611年到1632年間在位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将瑞典軍隊從原先的農民民兵改造為有效率的戰争利器,甚至可能是歐洲最好的一支軍隊。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瑞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重稅和持續的戰争及寒冷的氣候(小冰期)使這個時期的芬蘭農民度過了一段黯淡的時光。在1655年到1660年間的第二次北方戰争中,芬蘭士兵被調往利沃尼亞、波蘭和丹麥作戰。瑞典的政治體制也越加趨向君主專制。
1808年在芬蘭戰争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内的自治大公國,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曆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内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芬蘭在二戰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1944年,蘇聯發動反攻,重新占領了被芬蘭奪回的領土。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制,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于可以自己決定命運,并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産出超過 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國,遠高于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經濟的主要支柱是制造業,主要以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工業為主。芬蘭的通信産業以諾基亞 為代表,芬蘭是号稱因特網 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産,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倚賴進口。
由于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僅維持在基本農産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
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制造業為經濟支柱,并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森林工業産量占世界總産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闆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林業發達,農畜産品自給有餘。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的勞動力為11.6萬,約占總勞力的4.7%。主要産品包括鋸材、膠合闆、纖維闆、家具等木材加工品,紙漿及紙張産品。斯道拉恩索、芬歐彙川和M-real集團是前三大林業公司。斯道拉恩索是世界第一大紙箱和紙闆生産商、第三大鋸材生産商,芬歐彙川是世界最大的雜志紙、标簽紙生産商和歐洲最大的膠合闆生産商,M-real是歐洲領先的高質量紙張和紙闆制造商。
芬蘭服務業包括商業、旅遊、金融、通訊和公共服務業等。信息産業發達,是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旅遊點有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等。芬蘭是高度融入全球經濟,國際貿易是GDP的三分之一。歐盟占貿易總額的60%。最大的貿易流動與德國、俄羅斯、瑞典、英國、美國、荷蘭和中國。由歐盟貿易政策管理,芬蘭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除了農業。芬蘭是唯一的北歐國家加入歐元區。
森林覆蓋率高達75.3%,約2270萬公頃,人均4.34公頃,木材儲積量22億立方米。礦産資源中以銅為主,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钴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690億立方米,相當于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第五個反應堆在建。
芬蘭總人口540.1萬,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氣候比較溫和的南部。赫爾辛基大區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人口約140萬。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還包括坦佩雷(22萬)、圖爾庫(18萬)、奧魯(14萬)等。據芬蘭統計中心數據,當地華人總數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爾辛基、坦佩雷、圖爾庫等城市。
芬蘭人大部分是芬蘭族,其中芬蘭族占90.9%,瑞典族占5.4%,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為拉普人)。
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77.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2%信奉東正教。其餘包括了少部分基督教新教其他教派的教徒、羅馬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猶太教徒。芬蘭有兩種官方語言:93%的人口所使用的芬蘭語和6%人口的母語瑞典語。
芬蘭的電影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最著名的要屬90年代初期拍攝的反應蘇芬邊界戰争的電影《Winter War》(冬戰),與中國在2006年合拍的《玉戰士》,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的《沒有過去的男人》,《City Unplugged》(不插電的城市)又叫(漆黑塔林)由芬蘭著名導演Ilkka Järvi-Laturi拍攝,該片首映1993年,曾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方獲獎, 在《倫敦時報》及NY POST《紐約郵報》的評選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題材影片之第二,僅随《沉默的羔羊》之後。
其他還有:《不插電的城市》;《薄暮之光》;《幸福背後》;《黑冰》-芬蘭德國合拍,《冷鈔票》;《聖誕傳說》
有人認為聖誕老人的家就在芬蘭境内的耳朵山。在1927年,芬蘭電台的一個廣播節目宣稱,聖誕老人和兩萬頭馴鹿一起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拉普蘭省的“耳朵山”上,正是因為有“耳朵”,聖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從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聖誕老人的故鄉。在每年的平安夜孩子們在睡覺前将長筒襪挂在壁爐旁,然後帶着熱切的期盼進入夢鄉,聖誕老人晚上就會乘着馴鹿拉的雪橇,把聖誕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發到孩子們的長筒襪裡。
值得一提的是,世上不少國家均宣稱或被認為是聖誕老人的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格陵蘭。
芬蘭人含蓄而樸實。嚴峻的氣候條件,美麗的自然環境,特殊的 地理位置和曆史原因,使芬蘭人形成了極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他們喜歡用“sisu"這個無法用其他語言翻譯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大概是指芬蘭人善良誠實、遵紀守法、性格内向、不善言談,以及堅韌頑強的精神和異乎尋常的耐性等特點。享受節假日被認為是每個人的權利,節假日相對較多。每逢節假日(包括周日)所有商店閉門謝客,連公交車班次也不及平時一半。桑拿 是芬蘭國粹,全國約有192萬間桑拿房,平均每3人擁有一間。
芬蘭人進門脫鞋,不要問别人隐私,晚上8.9點之後别洗澡,還是做大聲音影響到别人,盡量别去酒吧,無論在哪兒,那麼晚回家,開門關門的都讓人讨厭。
第一次去别人家帶個禮物吧,芬蘭人不注重禮物多少錢,可以從國内買點紅茶(紅茶比較通用),之後不從國内帶,從當地超市買瓶酒還是咖啡都行。
吃飯不可以剩飯,要多少,吃多少(水也是),再不好吃的東西,如果放在了自己的盤子裡,也都給吃掉。是很客氣的事情。
教育事業發達。實行9年一貫制免費、義務教育。各類學校4300多所,在校學生超過190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餘學校的在校生)。著名高等學校有赫爾辛基大學、阿爾托大學、坦佩雷大學等。全國有圖書館840家,人均借閱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
勞動力人均收入為2.1萬歐元。全國擁有醫生17101人,每千人擁有3.2名醫生;每千人擁有小汽車462輛、電話407部、移動電話1025部;人均住房面積37.5平方米。
SISU精神是芬蘭文化的一部分,很難直接譯成别的文字,但可以理解為意志,決心,毅力和理性面對逆境。SISU一詞也被芬蘭人用于命名其它東西,如芬蘭本土汽車品牌西蘇和芬蘭一艘名為SISU号的大型破冰船。
據說,過去的芬蘭十分窮困,天然資源比不上鄰國,造就獨特的文化。由于沒有太多資源可供出口,故隻有“将灰質轉化成GDP”,突顯優秀人才的可貴,教育成為芬蘭社會重要的一環。
交通運輸業發達,以鐵路和公路為主。
中國與芬蘭之間航線由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經營,北京、上海、香港至赫爾辛基每日均有航班對飛,其中北京、上海至赫爾辛基航班由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其實行代碼共享,重慶(每周四班)和西安(三月至十月,每周三班)至赫爾辛基有航班對飛。
赫爾辛基—萬塔國際機場是芬蘭最繁忙、最重要的現代化空港,每天大約有120架國際航班抵達,它距離赫爾辛基市中心有19公裡,開車約需30分鐘。往返機場與赫爾辛基市區,可以乘坐芬蘭航空公司自營的機場巴士(票價約 6 歐元)或者市中心火車站的615路公交車(票價約4歐元)。乘坐出租汽車從機場到市中心大約需要35歐元至40歐元。‘’
火車:芬蘭主要大城市之間都有列車線路,包括北部的拉普蘭地區。首都地區擁有優良的本地通勤火車網絡。此外,赫爾辛基每天都有開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火車。
公交及長途車:赫爾辛基的公交網方便快捷、覆蓋面廣,可抵達芬蘭各地。同時,來自芬蘭境内各個地區的長途巴士都抵達市中心公交車站,發往大城市約每小時出發一輛巴士。中心公交車站位于康比中心。
從赫爾辛基每天都有渡輪到愛沙尼亞、瑞典和德國,也可以經海路定期前往波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