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了。
《禮記》:“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
我們知道,夏日裡陽氣最甚,所以,陽氣在夏至的時候到達了頂點。然,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陰氣就在陽氣鼎盛的時候也慢慢興起。
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氣溫下降得很快,露水日益加厚,貼近地面的草木上容易凝結上一層白白的水滴,故得名“白露”。而在古時候,古人以五季配以五行,秋五行屬“金”,主白色,故以白形容秋露。
一直看遠志文章的人大都知道,春季的時候主生發,所以養生當以疏發肝氣,條達暢通為主;夏季多悶熱潮濕,是故,夏季當清熱祛濕為主;而眼下正值秋季,秋季氣候多幹燥,空氣中缺乏水分,燥邪就容易滋生,而損耗我們體内的津液,因此,秋季多見口鼻幹燥、咽幹口渴、皮膚幹澀甚至皲裂、毛發枯槁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症狀。
此外,燥邪又易侵襲肺髒,中醫認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肺不喜幹燥,燥邪就偏偏要往肺裡跑。肺開竅為鼻,喉為門戶,在體合于皮毛,是故,燥邪容易從口鼻、肌表入侵。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适用于秋季幹燥的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麥冬、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子、茯苓、澤瀉、牡丹皮。
補:麥冬、熟地黃、山藥麥冬,你可别看它個頭不大,卻實打實的是滋陰潤肺的好手,麥冬有多潤?你去看看新鮮的麥冬就知道了。新鮮的麥冬汁液飽滿,入口生津。
麥冬主入肺經,肺位于胸腔,在五髒六腑之中,位置最高,故有華蓋之稱。所以,肺就像是天上的雲一樣,肺得津液滋潤,時不時地下點小雨,地上的萬物才能得到滋潤。事實也正是如此,中醫認為,肺主通調水道,善将津液向下輸布至周身。
《本草正義》:“其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是甘藥補益之上品。”
麥冬
如果說麥冬像是天上的雲,普降甘霖而善補上焦之陰,那麼熟地就像是地上的江河湖海,善滋補下焦之陰液。
熟地性溫,主入腎經,功善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為大補肝腎陰血之要藥。
中醫認為啊,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精之處也!可以說,腎陰是生命的源頭活水。
中醫有一句名言叫“久病及腎”,說的是大多數的疾病到最後幾乎都是殊途同歸,都會耗竭腎精,傷及生命之根基,傷及機體的修複能力、免疫能力、糾錯能力、自穩能力,所以很多疾病反反複複,颠三倒四,纏綿難愈。
而熟地放在這裡與麥冬同用,主要是由于熟地與麥冬可以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中醫認為,腎主水,肺主金。金為水之母,水為金之子,養益肺陰就能填充腎陰,充盈腎陰就可滋補肺陰,古人稱之為“金水相生”。如果你還覺得深奧難懂,你去看江河湖泊的水氣向上蒸騰而化作雨又重新回歸,說的也正是這麼一層意思。
此外,針對上焦、中焦的治療大都是治标。相較而言,充足下焦腎陰,為生命灌根才是治本之道,好多慢病反反複複總是好不透,其實就是光治标了,而忽略了治本。
而熟地正是一味充實腎精,填益根基之良藥,但凡是血虛、腎陰虛者皆可選用,每用即效。
《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利耳日,黑須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産百病。"
《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熟地
山藥,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滑滑的,黏黏的,口感很不錯。
上好的山藥因産于古懷慶府,故得名“懷山藥”。
山藥埋在土裡的時候,它是直直地往下生長,能長到很深的地方,吸收土地裡的靈氣。而脾胃五行主土,是故,山藥得土氣至厚,主入脾經,善補脾氣,而助脾胃轉運輸布水谷精微而化生氣血,滋養五髒六腑。
其次,山藥又入肺、腎經,可助麥冬、熟地滋養肺腎之陰,為氣陰雙補之良藥。
此外,山藥兼具澀性,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将補益的陰液牢牢地鎖在我們的身體之中。
《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山藥
守:山茱萸、五味子山茱萸酸澀而溫,溫而不燥,補而不峻,入肝、腎經,既能補肝腎陰液,又可溫腎陽,為補益肝腎陰陽之要藥;
其味酸澀,中醫講,酸可收斂,是故,山茱萸補益之中又善固腎澀精,堪稱補斂并俱之佳品。
《藥性論》:"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療耳鳴,除面上瘡,主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
《日華子本草》:"暖腰膝,助水髒,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皶。"
山茱萸
五味子,正如其名,五味俱全,然,其酸性最甚,甘味次之。
是故,五味子就像是一尊金鐘罩一樣,輔助山茱萸、山藥收澀住一身之津液。
五味子
瀉:茯苓、澤瀉、牡丹皮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秋燥秋燥,已經在說秋天天氣幹燥了,為何還要瀉水?豈不是剛剛補益的全都付諸東流了?還有,這不是與剛剛使用山茱萸、五味子的思路所背道而馳了嗎?
當然不是,須知,津液的範疇相當廣泛,不僅指的是可以滋養我們身體的清液,同樣也包括了身體所代謝出來的濕濁。
茯苓和澤瀉就尤為擅長将這些濕濁通過小便而排出體外,減輕身體的負擔。
先來說一說茯苓,
茯苓,想必大家都還是比較熟悉的,靠着健脾祛濕的功效,在中醫界揚名立萬。
茯苓主要生長在松根之下,李商隐早就在詩中提及:
草堂歸來背煙蘿,黃绶垂腰不奈何。因汝華陽求藥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你看松柏,四季常青,即使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季,萬物幾近凋零的時候,它也依然蒼翠欲滴。茯苓比鄰松根生長,近朱者赤,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靈氣,因此,茯苓也被稱為“四時神藥”。
在古時候,采摘茯苓可是一門技術活,若是你不了解茯苓的習性,就要走很多彎路,即便是翻山越嶺也難覓茯苓的蹤影。而有經驗的老藥工是怎麼尋找茯苓的?首先找到松柏,其次再是觀察土壤的幹濕程度。
道理很簡單,你去觀察,有茯苓生長的地方,周圍的土壤大都會顯得幹燥一些,這主要是由于,茯苓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
因此,在服用茯苓後,茯苓可以把我們身體裡的濕氣先吸附過來,再通過其利尿的功效,将濕濁從小便而出,加上茯苓性平,本就無寒熱之偏,是故,其利水之餘而不傷正氣。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茯苓
澤瀉甘淡滲利,性寒清洩,入腎、膀胱經,
最善利水滲濕,又能瀉腎與膀胱之熱,瀉相火,以保真陰。
《藥性論》:"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直通水道。"
澤瀉
最後用點牡丹皮,牡丹皮是牡丹花的根皮,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衆人皆知牡丹花國色天香,卻鮮有人知曉它的根皮還能入藥。
牡丹皮味苦而性微寒,主入肝經血分,善清洩血中郁熱,故有涼血之功效。
你去看到了秋天,就有很多人流鼻血,主要就是熱入血分,血受熱妄行于外所緻。
牡丹皮
方子講到這裡算是講完了,
麥味地黃丸是基于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而成,
此外,地黃丸家族還有歸芍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等,後續我們接着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