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怡希
清晨,昆明西山腳下的雲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們正在采摘金耳,經過層層篩選,當天下午3點前,這些金耳将“坐”上運輸車,于次日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餐桌上。
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金耳工廠化生産線,從選育到栽培都出自雲南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原所長李榮春之手。這位與蘑菇打了整整40年交道的老教授,長期從事食用菌生物學、食用菌栽培技術、食用菌野生資源的馴化開發利用研究和食用菌栽培技術推廣,系統地研發出金耳和裂褶菌優質、綠色、高産的工廠化栽培技術,形成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金耳和裂褶菌工廠化栽培技術體系,壯大了我國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種類。
1980年,李榮春考入雲南師範大學生物系,開始進入蘑菇科學的世界。1998年,李榮春到英國國際園藝研究中心蘑菇試驗站留學,在那裡,他每天花15個小時學習雙孢蘑菇的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技術和手段,掌握了世界上最現代化、電腦控制的工廠化、自動化雙孢蘑菇栽培技術。2004年,他又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以真菌及蘑菇的分子生物學為主修方向,系統地學習了真菌遺傳多樣性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雙孢蘑菇自動化、工廠化栽培技術。兩次留學,為他後續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雲南是研究蘑菇的天堂,為了搞清楚雲南的蘑菇資源,李榮春跑遍了雲南的山山水水。多年來,從雲南松茸的分布動态變遷,雲南松露的生态生境特性到雲南白參(裂褶菌)的馴化栽培,他都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1993年,他成功地将雲南松露介紹到歐洲市場,開啟了雲南松露的出口曆史;為雲南野生菌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提出了許多建議,出版了《雲南五大野生食用菌》專著和世界第一本雞枞生物學研究的專著《雞枞》。
從事蘑菇研究40年,李榮春見證了我國蘑菇栽培産業飛速發展的曆程,見證了中國蘑菇栽培産業總産量從5萬噸發展到近4000萬噸的進程,見證了從蘑菇栽培技術弱國發展成為技術強國的過程。研究生畢業後,他在雲南建設了50畝規模的雙孢蘑菇栽培基地和學校,采用晚上上課、白天實踐的方式推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雲南掀起了雙孢蘑菇栽培的熱潮,雙孢蘑菇栽培也成為了當地新型快速發展的産業。
2000年,李榮春創建雲南農業大學食用菌研究所并擔任所長。2017年,省教育廳野生食用菌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挂靠研究所成立。研究所完成國家、省級科研課題20多項,出版專著15部,發表論文150餘篇,培養研究生60多人,研究所形成了以野生蘑菇資源評價、馴化栽培、遺傳育種、栽培技術研發,工廠化栽培技術研究為主要研究特色的校級研究所。
退休後的李榮春依舊離不開他熱愛的蘑菇事業。在雲南菌視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他帶領團隊以雲南特有珍稀食用菌的工廠化栽培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為研究主攻方向,成功研發金耳和裂褶菌的工廠化栽培技術,改變了我國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産業缺乏自有品種、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的現狀。
在對全球五大洲的裂褶菌(白參)種質資源研究的基礎上,團隊馴化出的工廠化栽培專用品種通過省級鑒定。首創的裂褶菌(白參)工廠化優質、綠色、快速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白參從接種到采收隻要13天的超短栽培周期,創造了世界木腐菌工廠化超短栽培周期的記錄。申請國家專利8項,已有兩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研發形成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産權的裂褶菌工廠化栽培技術“芯片”。
來源: 雲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