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展覽會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新技術吸引不少觀衆駐足。 (資料圖片)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呈現強勁發展勢頭,關鍵技術不斷突破,車載基礎計算平台實現裝車應用,車載激光雷達、人工智能芯片算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日前舉行的2021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介紹,全國已有3500多公裡的道路實現智能化升級,搭載網聯終端車輛超過500萬輛。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報告(順義指數2021)》預測,今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規模将超過4000億元,2023年這一數字将達到9000億元。産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挑戰與問題随之而來。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家、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重塑汽車産業生态
在數字化和信息化雙重作用下,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與汽車産業深度融合,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新産品不斷推出。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以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方式重塑汽車産業生态,并推進汽車産業鍊供應鍊的重構。
“憑借5G技術優勢,我國在車聯網相關信息通信技術标準上,目前已經處于國際引領地位,并在核心産品研發上具有一定先發優勢,在相關自動駕駛技術上,總體上與國際保持同步水平。”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張延川說。
“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仍面臨重要挑戰。”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總師辦副主任黃永和認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鍊供應鍊涉及的環境感知、線控執行等關鍵技術落後于汽車發達國家,絕大多數車規級芯片依賴進口。同時,在以車載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件領域與國外差距明顯,關鍵零部件等産業存在基礎空心化現象,嚴重制約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
“我們的産業短闆在于芯片處理器仍來自國外供應商。”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認為,當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路徑尚未定型,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在應用場景非常廣泛的曆史機遇下,我國應整合各方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産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創立聯合實驗室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同時,要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的開發與制造,引導重點整車企業加快建立智能網聯汽車全新研發平台,提高關鍵技術供應鍊安全。通過計算、研發、服務等平台之間的競合生态建設,推動智能汽車産業發展。
“下一步,工信部将支持龍頭企業和制造業發展中心,聚焦高精度傳感器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整合優勢資源,加大研發投入,開展聯合攻關,積極推動整車平台自動駕駛平台研發及産業化,增強産業鍊韌性。”肖亞慶說。
新技術築安全底線
數字化技術在颠覆汽車産業形态的同時,也重新定義汽車行業的安全。“智能網聯汽車是先進制造業與數字産業高度融合的産物,具有一切皆可編程、萬物均互聯、大數據驅動業務的鮮明特征。”在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祎看來,當軟件開始定義汽車後,車載系統安全隐患問題将不斷加劇,“過去一輛汽車代碼數隻有幾百萬行,随着智能座艙、傳感器的使用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代碼可能驟增至上億行,而每千行代碼中就有4個至6個安全缺陷,這些漏洞被利用攻擊的可能性較大”。
周鴻祎告訴記者,智能網聯汽車連接車企雲端服務器上傳行駛狀态,遠程接受指令進行軟件更新,這給黑客通過雲端攻擊車輛操作系統提供可乘之機。此外,智能網聯汽車配備的攝像頭、雷達、測速儀等傳感器将持續采集車内外人員、位置、環境等數據,并不斷彙聚到雲端服務器上,一旦洩露将會給人員甚至是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從車載終端及内部通信到車聯網絡,從雲端服務器到車企數據,智能網聯車的安全問題十分嚴峻,這也給治理工作帶來極大挑戰。“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都是新興業态,其安全問題都是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必須以新的技術手段加以解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田大新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以“邊緣計算 區塊鍊 車聯網”的技術體系開啟全新車聯網安全時代。
田大新告訴記者,由于區塊鍊分布式存儲具有不可篡改的特征,違章信息、車輛故障交通事故等現場信息将會永久記錄在區塊鍊裡,實現證據的固化從而解決車輛數據誠信問題;通過分享由區塊鍊帶來保護的數據信息,可以提高駕駛的安全性和服務提供商的管理效率。
周鴻祎同樣認為,如今智能網聯車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已經不能單憑買幾個殺毒軟件、裝幾道防火牆就能解決。360集團2014年成立了專門團隊,與10多家車企建立汽車安全聯合實驗室,目前已發現1500多個安全漏洞,保護了上千萬車輛。
“車聯網安全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隻有深入車企一線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決方案。”周鴻祎說,今年公司與哪吒汽車合作,幫助其構建安全基礎設施,在車聯網特别是大數據保護方面不斷完善,取得初步成果。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肖亞慶介紹,工信部聯合網信辦、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管理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努力為産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前不久,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運輸部發布新版《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規範(試行)》,從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主體、駕駛人及車輛、道路測試申請、示範應用申請、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等7個方面進行規範。目前,全國已建設16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發放700餘張測試牌照,道路測試總裡程超過700萬公裡。《規範》在道路測試基礎上增加示範應用相關内容,允許經過一定時間或裡程道路測試、安全可靠的車輛開展載人載物示範應用。
未來,多部門将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加大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支持。肖亞慶表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正從測試驗證轉向多場景示範應用新階段。要加快規模化示範應用,以城市、區域為載體,深化“車—路—網—雲”協同發展;要不斷完善政策法規,積極探索融合監管模式,通過準入管理、标準制定、安全監管、産品召回等方式,促進智能網聯汽車加快創新、安全應用。
圍繞産業鍊供應鍊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如何才能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制定标準法規,支撐我國汽車産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黃永和認為,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示範應用與監管的先行先試,探索可複制推廣經驗,為國家層面出台相關政策措施提供實踐依據。例如,北京将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部署,以高級别自動駕駛示範區為依托,打造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創新發展競争力,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力争今年底在示範區60平方公裡範圍内實現智能化設施全覆蓋,推動更大規模的網聯車輛測試應用。
“現行的法律法規技術标準建設還滞後于中高級别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L3及以上自動駕駛功能的開啟和使用環節,相關規定仍不明确。”黃永和說,要發揮标準化工作對行業創新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戰略性新興領域技術标準的制定。(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
來源: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