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每逢重陽,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是為重陽節四大習俗,文人墨客在登高飲宴中,無法躲避的是望鄉思鄉的心緒,因此,在大量重陽登高的詩詞中,很多詩人都抒發了自己遠離家鄉、思念家人的情感,思鄉卻不能和家人在一起,特别是重陽節這樣的節日,思念之情更深切,所以,重陽詩歌中的鄉思、鄉情和家國之感躍然紙上,讓我們這些後人讀來更有一種特别的文學美感和濃郁的人文情懷。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僅是重陽節詩詞中最最經典最著名的一首了,或許也是所有古典詩詞中最傑出的詩詞之一了吧!
這首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場景,展示了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因此,整首詩中的每一句都已成為流傳千古萬代的經典絕句!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不愧是寫情的絕對高手,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 ”,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拟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讓人腦海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再加上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 ,“人比黃花瘦”更有了深厚的寄托,整首詞讀來意味無窮,因此詩句也為千古傳誦之佳句。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李煜,李後主,又一個悲情高手,他的哪首詩有高昂、熱烈的情緒?有明媚燦爛的心境?好像沒有,多的是傷春悲秋的愁苦,“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詩寫于暮秋時分,紅葉飄落滿地。重陽日登高望遠,佩茱萸,賞紫菊。菊花香氣随風遍布庭院。看寒煙籠細雨,細雨蒙如煙,聽秋雁悲鳴,一派暮秋氣象,不由得愁從中來,新愁往恨并生,年年如此。讀這樣的詩句,讓人心裡灰暗,眼裡出水。
天與秋光,
轉轉情傷,
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
綠蟻新嘗,
漸一番風,
一番雨,
一番涼。
黃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
明月空床。
聞砧聲搗,
蛩聲細,
漏聲長。
又是悲情高手李清照的詩詞。此詩為重陽佳節宴飲之作。詞人在詞中感喟身世,自抒懷抱,雖然是寫抑郁之情,卻也沒有絕望之意。感情波瀾起伏,步步深化,由空靈而入厚重,音節從和婉到悠揚,整首詞意境悲涼凄冷。
滿園花菊郁金黃,
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
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讀來特别新穎、别緻,詞約而意豐。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古人詠白菊之詩甚多,而能寫得如此有情有境有趣者罕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李白,世上隻有一個李白!大詩人永遠有與衆不同的角度和發現。在李白筆下的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要忍受兩遭采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詩人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内心的極度苦悶。借歎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内涵卻十分深沉。
明月枝頭香滿路。
幾日西風,落盡花如雨。
倒照秦眉天鏡古。
秋明白鹭雙飛處。
自摘霜蔥宜薦俎。
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
帽堕笑憑纖手取。清歌莫送秋聲去。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詩人以細膩、敏銳的筆觸,描寫了邊塞表面安甯,内含幹戈殺伐之氣的獨特景象;記叙了節日裡,邊廷豪邁粗犷的慶祝活動;也表現了詩人安不忘危的謹慎和苦中作樂的灑脫的精神境界。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裡同悲鴻雁天。
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是唐人絕句中的名篇。
感謝關注黃愛西東的頭條号,感謝閱讀、收藏、贊賞和點評,願與大家分享美好的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